![]()
“九一八”时,日军炸毁南满铁路,嫁祸中国军队
1931的9月18日,日本制造事端、对我东北军发动袭击,在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纵容下,日军在中国肆无忌惮、横行霸道。有人试图为蒋介石洗白,说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并未下过“不抵抗命令”。
可这种洗白是徒劳的,蒋某人及其领导的国民政府在那时对日本的妥协,立场是一贯的:
- 1928年济南惨案,屈从日本淫威,改道北伐;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不敢言战,“避免冲突”、期待“国联行政会”“公理之解决”;
1932年上海事变,淞沪停战协定,不敢与日争锋、放弃军队驻防上海;
1933年长城抗战,默许日本扶持满洲国;
1935年何梅协定,对日放弃了华北主权;
1937年首都南京被屠城,仍不对日宣战;……
然而,就在那个丧权辱国事件频发的时期,有个籍贯为山东的国军将领让日军闻风丧胆。中国人都知道一句话,叫:自古山东出好汉。
1936年夏天,日军宪兵队在北平绑架了国民党派驻29军的政训处长宣介溪。29军132师师长通过陈觉生(亲日派,时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外交委员会委员)向日方传话:“限日本人两小时以内好好把人送回。超过时限,我们就把平津一带的日本人统统杀光!”
当陈觉生的面,师长操起电话向部队下令,要求两小时内完成作战准备,待命行动。日本人得到消息后被凛然之气震慑,不到一个小时就将宣介溪安全送回。这个向日军下最后通牒的师长叫做赵登禹。
在1933年3月的长城抗战中,时任109旅旅长的赵登禹,趁夜黑风高、率领29军大刀队勇士对日军发动的喜峰口夜袭战,是将军最著名的英勇事迹之一。
![]()
赵登禹
3月9日晚,赵登禹挑选大刀队员夜袭、夺回喜峰口,毙敌千人,五百壮士仅生还二十余人。现在的人可能不理解,当时的军人为什么要用大刀?因为“他们装备差,炮弹都装黄土,一半都落下来,有枪不着火,打几发就打不出去了”,所以西北军的创办者冯玉祥命令每人配一把大刀。
到3月11日夜的11时,29军两位旅长亲率大刀队分头出击,赵登禹率左翼大刀队袭日军步骑兵营地,佟泽光(佟麟阁的侄子)率右翼大刀队袭日军炮兵阵地。有史料载兵力各为一个团,另一说有各两个团。
至15日,日军在喜峰口伤亡3000余人。从此,日军戴上铁围脖,以防头被砍下后、天照大神(日本神话里的神仙)不收其魂。日军国内大哗,《朝日新闻》当时这样评论:"明治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遭受60年来未有之侮辱。"还有报纸的说法是“明治大帝练兵以来之皇军名誉,均被宋哲元在喜峰口外剥夺尽净也”。
砍杀中,赵登禹两口价值180块银元的战刀均被砍缺了刃口,左腿在战斗中负伤,取得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首次大胜。后来,被史学家称为“喜峰口大捷”。这场胜利,大长了中国军队的士气,大灭了日军的威风。战后,赵登禹升为132师师长,次年提升为中将。
待到后来的卢沟桥事变时,第二十九军的大刀队再次发挥威力、令日寇丧胆;上海一个23岁的年轻音乐家麦新,被大刀队的英勇事迹感动,谱写了著名的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歌曲随即传遍整个上海,后来又传遍了全中国。
从此,“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歌声唱遍大江南北。多少次弹尽粮绝之际,多少个英雄好汉、热血儿女,就是吼着这首歌,抡着大砍刀往鬼子堆儿里冲。
![]()
29军大刀队
![]()
29军武术总教官,民国武林十大宗师之一李尧臣,传授29军刀法。
下面介绍一下赵登禹的吧。
赵登禹是山东菏泽杜庄乡赵楼村人,出生于1898,7岁时进私塾读过2年书;13岁时他和二哥赵登尧一起拜当地著名武术教师朱凤军习武。三年间刀、枪、剑、棍各种兵器,和太极拳、八卦掌、少林多种功夫都练得纯熟,寻常十几人近不得身。尤其擅长徒手夺刀、赤手夺枪。
16岁时,他听说冯玉祥参加过辛亥革命,带兵纪律严明,不扰百姓;便与其兄赵登尧及同村好友赵学礼、赵全胜一起离家,不分昼夜奔行20多天、1800多里,到达陕西潼关,找到了冯玉祥的第十七混成旅。尽管当时不招新兵,但军中管事被赵登禹千里投军的精神感动,收留他在佟麟阁任连长的连队当了副兵;副兵只管饭,不发军饷。
赵登禹当兵时,就已经长成身高一米九的大个子,要穿一尺二寸长的大鞋。因大鞋难找,只好趿拉着鞋去训练、出操。有一次被冯玉祥发现后、叫出队列。
山东菏泽(古称曹州)是武术之乡。冯玉祥知其籍贯后,问他有没有练过武。赵登禹回答"练过"后,同样身高体壮的冯玉祥跃跃欲试,要与他比试摔跤。当赵登禹询问"真摔假摔"时,冯玉祥回答:"当然是真摔。"连摔三跤,三次把冯玉祥撂倒;冯玉祥一时站不起身来,他就过去扶。
排长见此情况,批评赵登禹说:“你怎么能真的这么摔长官呢?不行,非得处罚你不可!”但冯玉祥站起来后,说:“不用你们处罚、我把他带走吧。”从此后,赵登禹就成为了冯玉祥的卫兵。冯玉祥后来曾说赵登禹“躯干修伟,负膂力,精技击”。
冯玉样有个著名的故事,就是在读书写字时,门口要挂一块“冯玉样死了”的牌子;此时,他不见任何人,无论谁来、都要挡驾。当时,帮冯玉祥挂牌子拒客的,就是赵登禹。
1918年,冯玉祥驻军湖南常德时,附近山上有一只老虎,经常在夜间下山伤人害畜,闹得百姓不安、鸡犬不宁。有次赵登禹上山执行任务时、正好遇到这只老虎;他机智地躲过老虎扑咬,将老虎击毙、扛着下了山。
![]()
打虎将军赵登禹
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奔走相告,参观者络绎不绝。冯玉祥得知后更是特别高兴,专门请来了照相馆的师傅,让赵登禹骑在打死的老虎身上照了一张相。1937年7月28日赵登禹在北平殉国;7月31日,冯玉祥在南京找出相片,在上面题写了“民国七年的打虎将军”几个字。
1921年,冯玉祥在陕西剿匪时,曾摆过一次“鸿门宴”,想要在酒席上擒拿匪首郭坚。不料未等摔杯为号,埋伏的官兵竟然将屏风挤倒。双方行将火并之际,赵登禹擒贼先擒王,迅速出手将郭坚擒获;因下手迅猛,竟然将郭坚的脖子拧断。
赵登禹赤胆忠心、一心保国;1920年,赵登禹被任命为第16混成旅直属工兵连第3排排长,后历任连长、营长、副团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1930年,赵登禹跟随冯玉祥参加了“中原大战”,战败后冯的部队被整编,赵登禹从师长被降为第29军37师109旅旅长。
1933年秋,29军被调回察哈尔省驻防;赵登禹率部进驻察哈尔省张北县。此间,赵登禹“制造”了两次轰动一时的“张北事件”。1934年10月,日本天津驻屯军参谋川口健中佐和池田克已外务书记官等人,借游历为名从张家口去多伦、路经张北县时,赵登禹部城防卫兵要查看他们的证件。
但川口等人不仅蛮横拒绝而且侮辱了卫兵。赵登禹获悉后,即令卫兵将鬼子带到了师司令部,由参谋长冯润昌、军法处长杨玉田讯问。可是,川口等人无理拒讯。
为了杀其威风、使其就范,赵登禹命特务营挑选100名高大健壮的战士,持步枪上刺刀,十人一班、五分钟一换,轮流刺向鬼子头部约一寸远的地方。鬼子们吓得魂飞魄散,跪在地上求饶,并立字据认错、赔礼道歉,保证今后不再侮辱中国士兵。这就是第一次“张北事件”。
1935年5月,4名日本特务机关人员,奉机关长盛岛南芳之命由多伦出发到张家口,经过张北县时又不服从赵登禹部的检查。卫兵奉命将他们抓到师部拘留了一夜,此为第二次“张北事件”。
![]()
介绍见下行文字
1937年春,二十九军高级将领。前排左起:张维藩、张自忠、宋哲元、刘汝明、石友三,后排左起:郑大章、冯治安、赵登禹、佟麟阁
第二次“张北事件”后,日本驻丰宁县参事官一行多人进入赵登禹部队东面楂子防区,无理挑衅。赵登禹令守军自卫还击,鬼子见无空可钻,只好狼狈逃窜。此为“东楂子事件”。
日本人抓住这些事件大做文章,无能的南京国民政府再次妥协退让。随后,赵登禹及所部随第29军移驻北平附近。赵登禹驻军张北期间,还有一段佳话。
1934年,赵登禹在殿布青山猎获了两只火狐;他未按照塞北习俗、取狐皮制作皮帽,而是派副官送交北平万牲园,并写了亲笔信。
- 径启者:
敝师驻防塞北,有名殿布青山者,日前偶在该山得获火狐两只,因敝师不便饲养,恐日久伤其生命,殊为可惜,素谂贵园万牲罗列,以供游人观瞻,兹特派副官单永安,携往送上,即请查收为荷,此致万牲园。
师长赵登禹拜启。
这就是真实的赵登禹将军:打虎不伤狐、凌强不欺弱,心存大善、充满爱心。1937年七七事变后的7月25日,日军对驻防平津的29军大举进攻。赵登禹在南苑召集各部开会时说:“军人抗战有死无生,卢沟桥就是我们的坟墓。”
7月27日,赵登禹与老上级佟麟阁共同与敌激战。午后,佟麟阁在大红门以东中弹牺牲。赵登禹奉命率部向大红门方向突围。下午,一贯冲锋在前的赵登禹在杀至大红门附近黄亭子时,遭埋伏在高粱地中的日军机枪扫射,不幸中弹。
殉国前,他对流泪的卫兵说:“军人战死沙场原为本分,没什么可悲伤的。北平城还有我的老母,你去对老人说,忠孝不能两全,儿子为国牺牲,也算对得起祖宗。”
今天的陶然亭公园西侧的龙泉胡同里,当时有座龙泉寺。寺内崇敬抗日英烈的老方丈,带领4名僧人,连夜出城在高粱地中寻得将军的遗体,抬回龙泉寺装殓。为避日寇耳目,将军灵柩隐藏寺中8年之久。
![]()
蒋先生发的荣哀状
![]()
毛先生发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抗战胜利之后,赵登禹将军10岁长女赵学芬去龙泉寺祭奠时,老方丈安慰她说:“将军没有走,我常在夜间听到将军喊口令操练士兵。”1946年7月28日,赵登禹将军牺牲九周年之际,南京政府军委副委员长冯玉祥及北平行营主任李宗仁等军政官员,在北平中山公园为其举行公祭大会。为实现将军“卢沟桥就是我们的坟墓”遗言,次日、将军灵柩于由龙泉寺起灵,运至卢沟桥以东两公里处的西道口山坡上安葬。
1946年11月25日,时任北平市长的何思源(山东菏泽人)签发了《府秘字第729号训令》,将市区三条道路命名为赵登禹路、佟麟阁路、张自忠路,以纪念抗日英烈。新中国成立后,保留了三处地名,沿用至今。
赵登禹牺牲后,一家人的生活主要由其堂弟赵登舜照顾。赵登舜原是赵登禹将军手下的机枪连长,有一次回老家山东招兵,逾期一个多月未归队,违反了军规。其母知道儿子治军甚严,便预先代为求情,望能轻罚。但赵登禹还是按军法下令责打四十军棍,并宣布革除其军职。后来,赵登禹回家时向母亲跪地赔礼,并请医生医治堂弟棍伤。
让赵登禹将军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堂弟,因为被革了军职、未能和自己一起战死沙场,自己的家人后来才得到了他的照料。1949年后,北京市政府清理京城内的无主地产,查清鼓楼方砖厂一处荒宅原是赵登禹的旧宅,又从佟麟阁后人处得知赵家仍有后人,于是就派人到山东把赵家一家人接回北京。
1952年,十七岁的赵学芬在家里发现了蒋介石署名的荣哀状。“我觉得解放了,还保留这个东西不太好。扔掉吧,似乎也不太合适,便给民政部门打了个电话说了这事。”同年,赵学芬收到一张“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编号为“北京字第000捌拾号”。
- 查赵登禹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其家属当受社会上之尊崇。除依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人牺牲病故褒恤暂行条例》发给恤金外,并发给此证以资纪念。
“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由毛泽东主席亲自署名,日期为“一九五二年六月十一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