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打完了,你自己填上去!有谁敢过河者,杀无赦!”
1938年4月3日,台儿庄战场的电话两端,是孙连仲的怒吼和第31师师长池峰城带着哭腔的请示。
此时,日军的炮火已将台儿庄轰得支离破碎,三分之二的街区落入敌手,守军伤亡超过十之七八,连炊事兵和担架兵都已拿起武器投入战斗。
那么,孙连仲是谁?他为何不准部下撤退呢?他的结局又会如何?
![]()
雄县少年郎
孙连仲,直隶雄县龙湾村人。
孙连仲的父亲早逝后,母亲和兄长期望他能继承家业。因此,送他入私塾,进保定旧制学堂学习。
然而,清末民初的乱世,注定了读过书的青少年,难以苟安于家中。
1912年2月,北洋军招兵的消息传到了雄县。19岁的孙连仲不顾家人的劝阻,瞒着新婚妻子,报名应募。
不久后,孙连仲被调入冯玉祥的第十六混成旅。
有一次,在部队检查时,面对连长提出的“五十二条精神训条”,孙连仲不仅流利的背诵了全文,还能条分缕析地讲解要义。
由此,他成了冯玉祥眼中的“当红炸子鸡”。
而在护国战争时,孙连仲又不畏炮火,扛起二百三十八斤的山炮,奇袭了护国军的阵地,一炮扭转了战局。
因此,他被冯玉祥当即擢升为炮兵连长。
1917年,张勋复辟,北京大乱。当时冯玉祥尚未归队,而孙连仲却联合韩复榘、石友三,率十二位连长在万庄阻截“辫子军”,大杀四方。
此后,冯玉祥任命孙连仲为炮兵团长。
而对于孙连仲羞于启齿的“泥腿子”身份,冯玉祥更是直言道:“论带兵打仗,大学生也不如你们”。
甚至,他还许诺日后送孙连仲进陆军大学深造。
也因此,孙连仲在军中愈发勤勉。他在练兵时,常深入营连示范,而在作战时,又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渐渐在西北军中赢得了“十三太保”的称号。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政变”中,已升任卫队旅旅长的孙连仲,亲率手枪团化装城运粮部队潜回北京。
当时,他以宴请曹锟卫队团长的理由,兵不血刃地就控制了总统府,为冯玉祥推翻贿选政府扫清了障碍。
![]()
从集团军总指挥到“降将”
1926年9月,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响应蒋介石的北伐。
而孙连仲也随即加入了国民党,他被任命为第十二师师长兼“全军总执法”,手握旅长以下军官的处置权。
当时,西安已被刘镇华围困数月。
杨虎城、李虎臣频频求援,孙连仲接到冯玉祥的严令后,即刻率部赶赴前线,和孙良诚等部协同作战,击溃了镇嵩军,解了西安之围。
此后,冯玉祥的西北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孙连仲得以升任第九方面军总指挥,率部在豫西南进击于学忠、追击吴佩孚、解决靳云鹗部,牢牢控制了平汉线。
而在蒋介石、冯玉祥合流后,孙连仲则担任京汉前线总司令。
事实上,孙连仲指挥的四个军,在漳河沿岸和奉军杨宇霆部激战了二十六天,以伤亡万计的代价重创了敌军。
因此,没过多久,孙连仲就被任命为青海省主席,从纯粹的军事将领成为了军政兼顾的封疆大吏。
然而,随着中原大战的爆发,孙连仲则成为了无耻的“叛将”。
事实上,和石友三等人主动投靠蒋介石不同的是,孙连仲是在冯玉祥败局已定,部队濒临溃散的情况下,为了保全麾下将士的性命,才接受的收编。
然而也正因此,“被迫改编”的孙连仲始终游离在蒋介石的嫡系之外,从未获得蒋介石的真正信任。
![]()
台儿庄大捷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孙连仲被任命为第二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一军团司令,率部驻守保定。
当时,面对日军的猛烈攻势,孙连仲尽管顽强抵抗,却终因侧翼被围不得不选择后撤,以致保定失守。
而在刘峙被免职后,孙连仲得以升任为第二集团军司令。他随即率部参加了娘子关战役,在山西战场和日军反复拉锯,直至太原失守后才退往河南。
可以说,先前受制于刘峙的无能,失去了“顶头上司”的孙连仲,才真正拥有了在抗日战场发挥实力的机会。
不久后,日军精锐第十师团沿津浦线南下,直扑徐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急调孙连仲前来增援。
事实上,李宗仁已判断出了日军矶谷师团将直取台儿庄的意图。因此,他安排孙连仲正面防御,而汤恩伯则潜行到日军后方,实施包围。
而孙连仲在接到命令后,他立即指定参谋人员选定前进指挥所,命令池峰城第31师进驻台儿庄,自己则率总部进驻距台儿庄五公里处,靠前指挥。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集团军虽号称“集团军”,可却经过了多次战役的消耗,兵力已严重不足,装备更远逊于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