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军老师是一位老知青,他曾在河北承德地区的一个小山村插队落户生活了七年多,赶上了推荐上大学的末班车,才离开那个小山村回到了天津。这原本是一件高兴的事情,杨卫军老师却因为当时的一个决定,愧疚自责了几十年。
这段知青往事是杨卫军老师通过语音聊天给我讲述的,根据他的讲述,我编写了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
![]()
图片来源网络
1969年春天,六七届初中毕业生杨卫军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和一帮初中学生一起来到了河北省承德地区一个叫唐家营的小山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们八名天津知青被分派在了唐家营大队第三生产小队,陈大力队长安排他们四名男生暂时住在了牲口棚的一间土坯房子里,四名女生住在了陈队长家的一间厢房里。直到那年初秋,队里才给知青们盖了新房子,成立了知青点,八名天津知青总算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因为杨卫军的年龄最大,陈队长就让杨卫军担任了知青点的点儿长。
唐家营三队有一名叫唐小梅的姑娘,她是小队会计唐怀忠家的二女儿。唐小梅当时只有十五岁,小学文化,刚刚参加生产劳动不久。别看唐小梅小学毕业,可她算是唐家营三队的文化人,整个生产队读过书的女孩子就那么两三个,就唐小梅读完了五年级。
当时知青的年龄都在十六七岁的样子,只有杨卫军十八岁。因为之前他们都没有劳动经验,刚开始干农活很吃力,社员们为男知青评定的工分标准是每天八分工,女知青的工分标准每天只有五分工,唐小梅的工分标准也是每天五分工。唐小梅的年龄虽然只有十五岁,可她干活不偷懒也会干农活,女社员一次挑八十斤高粱头(高粱穗),唐小梅也能挑八十斤,可她每天的工分却比女社员少两分。有的男劳力一次只能挑七八十斤高粱头,还总想着偷懒耍滑头,一天却能挣十分工。杨卫军觉得这样不合理,就找陈队长提意见。
那天从山上往场院挑秫秸(高粱杆),陈队长让记工员拿了一杆秤等候在场院,把每个社员挑回的秫秸都称了一下,唐小梅挑了一百零三斤,杨卫军挑了一百三十一斤,有的男社员才挑了七八十斤,女社员基本都挑了八九十斤。
自那以后,没人再偷懒耍滑了,唐小梅的工分标准也上调了一分。到了第二年春耕备耕时节,知青们和唐小梅的工分标准就跟社员们一样了。杨卫军也知道除他以外,其他知青的劳动能力跟社员还是有差距的,只是社员们都很淳朴善良,宁肯自己吃亏,也不让城里来的知青吃亏。
就是因为杨卫军提的建议谁偷懒耍滑就降低谁的工分标准,这个建议大大调动了社员们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效率,不光是陈队长夸赞杨卫军,社员们也觉得城里来的知青就是有办法。以前是干活的仨馍馍(农忙时节队里送饭到地头,一个社员三个白馍馍),不干活的也是馍馍仨,这回就不行了,干活少了就降低工分标准,没人再敢偷懒耍滑了。
别看唐小梅是个农村姑娘,可她对城里来的知青特别崇拜,看女知青扎马尾发型,她也把自己的两条大辫子剪短梳成了马尾发型。田间地头歇歇的时候,杨卫军总爱看书,她就不远不近地坐在杨卫军身旁看着他看书,有时还问一句:“卫军哥,你看的什么书啊?好看吗?”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卫军开始关注起了唐小梅,他发现全生产队的年轻姑娘数唐小梅长得好看,也数她勤快数她会打扮。唐小梅还借了杨卫军的小说自己阅读,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意思就问杨卫军,杨卫军渐渐喜欢上了这个淳朴善良、开朗大方的农村姑娘。
记得是1974年秋后的一天去公社粮站交公粮,队里一共去了六辆架子车,三个人拉一辆架子车。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陈队长安排唐小梅和杨卫军拉一辆架子车,一起拉车的还有一名叫张秀英的女知青。
唐家营大队距离公社粮站十五里路远,路面是那种砂石土路,基本还算平坦。三个人拉着一千二百斤粮食倒也不费力气,也就两个钟头的时间,杨卫军他们仨就率先来到了公社粮站,当时粮站门口已排起了长队。
![]()
图片来源网络
趁着张秀英去找厕所的功夫,唐小梅像变戏法一样从衣兜里掏出两个煮鸡蛋和一个窝头塞给了杨卫军,她转身就去撵找厕所的张秀英去了。
到了午后,杨卫军他们第一个交完了公粮,杨卫军把过磅单据交给了唐会计(唐小梅她爸),就拉着架子车去了公社供销社,他想顺便买点生活用品。唐小梅和张秀英犹豫了一下,正要问杨卫军,杨卫军回头笑着说:“你俩先回吧,我去供销社买点生活用品,还要去一趟邮电所。”“卫军哥,我也没啥事,和你一起去吧,我也想买点针头线脑啥的。”唐小梅一边说一边拉着张秀英去追赶杨卫军。
到了供销社门口,唐小梅主动留下看架子车,杨卫军和张秀英一起走进了供销社买了牙膏肥皂,还买了食盐和一把筷子。从供销社出来,张秀英留下看架子车,杨卫军去了供销社斜对面的邮电所,他要往天津寄一封信,顺便再买几个信封和几张邮票。唐小梅就去了供销社,她说要买针线和顶针。
回家的路上,唐小梅从衣兜里掏出糖块,给了张秀英两块,给了杨卫军两块,还笑着对杨卫军说:“卫军哥,你平时没少教我学文化,我给你买了一支钢笔,不知你喜欢不喜欢。”回头看看张秀英,再看看笑容可掬的唐小梅,杨卫军不知如何是好,他红着脸说:“谢谢你!我有钢笔,你留着自己用吧……”
过了不久,张秀英招工到地区国棉厂工作,杨卫军心里惆怅难受了好一阵子。当时一起来插队的四名女知青都先后招工进城了,一名男知青因病回了天津,三队知青点就他们三名男知青了。
之后的日子里,唐小梅经常到知青点给杨卫军送好吃的,帮他洗衣服,还给他纳了两双鞋垫。就这样,杨卫军爱上了淳朴善良美丽大方的唐小梅,他发誓一辈子扎根农村,一辈子对唐小梅好。
1976年秋后,对于杨卫军来说可谓是喜从天降,唐家营大队得到了一个推荐上大学的名额,社员群众和大队干部都同意他去县里参加文化课考试。杨卫军顺利通过了文化课考试和政审,他赶上了推荐上大学的末班车,成了唐家营大队唯一一名工农兵大学生。
离开唐家营的前一天,杨卫军和唐小梅来到了村东的场院里,两人默默无语站了好久,唐小梅哽咽着说:“卫军哥,你放心去上大学吧,我不会扯你的后腿……”“小梅,我走了怕是不能回来了,我对不起你……”“卫军哥,我不怪你……”唐小梅说完,擦掉脸上的泪水,转身跑回了家。
带着感激和愧疚,杨卫军离开了插队落户生活了七年多的唐家营回到了天津,踏进了高校的大门。就这样,他和唐小梅的恋情无疾而终,一对有情人劳燕分飞,未能成眷属。
大学毕业后,杨卫军分配到重工局工作,成了国家干部,后来和他的大学同学结为夫妻,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以后的日子里,杨卫军经常会想起第二故乡的唐小梅,一想起淳朴善良的唐小梅,杨卫军心里就会涌起一阵阵忧伤和负疚感,他对不起唐小梅。当初村里人都知道他和唐小梅好上了,可他一拍屁股走人了,唐小梅可咋面对村里人的风言风语呀?他可咋活人呀?
后来听说唐小梅嫁给了唐家营大队当民办教师的陈德成,杨卫军心里才好受了一点点。当年陈德成家就托媒人到唐小梅家提过亲,唐小梅不愿意。
几十年的时间里,杨卫军的心里一直惦念着唐小梅,每当想起唐小梅,他心里就像猫抓一样难受。可事已至此,心里再难受也于事无补了。他很想回到唐家营当面对唐小梅说一声对不起,可他又鼓不起这个勇气。
2023年盛夏,杨卫军和几名老友到承德避暑,他也有过回到第二故乡看看的想法,可他又怕见到自己的初恋唐小梅,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准备返回天津时,他们几个人住在了承德市内的一家宾馆。在服务台办理完入住手续准备上楼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了杨卫军眼前,没等他说话,只听那人惊喜地喊道:“杨卫军?卫军哥!”
那人不是别人,正是让自己内疚自责了几十年的唐小梅。唐小梅虽然也是头发花白,一脸沧桑,可她的模样一点都没变,还是年轻时的模样,笑容依然可掬。
在这里意外相见,杨卫军很激动也略显尴尬,他哽咽着说:“小梅,对不起!请你原谅!”“卫军哥,事情都过去了,没什么对不起的,我从来都没怨恨过你,你上了大学有了好前程,我和你一样高兴……”
看着唐小梅脸上真诚的笑容,杨卫军反倒觉得无地自容,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蹲在地上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经过一番交谈才知道,杨卫军他们入住的这家宾馆是唐小梅的二女儿经营管的,疫情期间遭遇了寒冬,总算挺了过来,生意逐渐向好,唐小梅是临时过来帮忙的。她的大女儿也在承德做粮油批发生意,生意红火,她丈夫退休后一直帮着大女儿打点生意。
![]()
图片来源网络
得到了初恋的原谅,压在杨卫军心头的阴霾总算散去了,他说他永远怀念那段苦涩的青葱时光,他永远感激宽容大度的唐小梅。那段知青岁月,将是他一辈子都难忘的回忆!
作者:草根作家(感谢杨老师真情流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