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山寺半山腰间有一块圆形石刻,石刻上的人物是达摩祖师。
心澄法师为这块石刻题字“壁观”。
金山寺为什么要在这么显著的位置,刻上达摩祖师像呢?原来,金山寺自古相传佛教“一苇渡江”典故就源于本寺,有“达摩折苇金山渡”之说。
清代的《金山志》中有“后山八景”的记载,其中第四景《折苇汀》:
双履竟西归,江云平似掌。
折苇作慈航,谁谓秋涛广。
![]()
今天分享这个故事:
达摩印度南天竺之刹帝利种人。父王香至,达摩为其第三子。达摩又作达摩、达么、驮摩,华译为法,指佛所觉悟的真理和觉悟的方法。
据历史记载,释迦牟尼去世后他的传人是迦叶,迦叶传到第二十七代般若多罗,般若多罗传给菩提多罗,般若多罗将菩提多罗名字改为“菩提达摩”。菩提达摩是佛传人第二十八代,也就是中国佛教第一传人初祖达摩。
相传,达摩得法后问般若多罗:“我已成大法,以后该到那里传佛呢?”
般若多罗说:“你虽得法,现在不能远游。等我灭度后六十年,到东方震且去普利众生。”
达摩心想,去那么远的地方,就有些担心。
般若多罗说:“在你所教化的地方,都能够获得佛法的真传。就在我灭度后六十年,那个国家会有大灾难发生,你一定要多加小心。因为那里人追求名利、功业,这是他们不懂法的缘故。你到了那里也不要久留。”
说完便送了达摩诗偈一首:
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栖梄暗渡江。
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
这诗偈的内容,实际是菩提多罗对未来的预言。
果然不出菩提多罗所料,就在菩提多罗灭度六十年后,他乘上南天竺国王准备好的大船,“跨水”渡印度洋、太平洋,于梁普通七年(526)九月二十日到达“逢羊”(广州)。梁武帝得知,派人远去广州迎接达摩到京城。
达摩到了京城,梁武帝想与他交谈。在交谈之前梁武帝心想,今天国中佛寺林立,香火兴旺,这些都有得于我的功德,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于是梁武帝与达摩交谈时,首先问达摩:“你看我做了这么多善事积有多少功德?”
达摩说:“没有功德!”
梁武帝一听便不高兴,也不便放在脸上,就问:“为什么没有功德呢?”
达摩说:“这些都是你能做到的事,怎么能说是功德呢?”
梁武帝问:“那么你说什么是功德?”
达摩说:“我说了你也不懂。”
梁武帝说:“你不妨说来我听听。”
达摩说:“净智体圆,体自空寂,称真功德;要想获得此功德,必须依仗无上智慧,不能靠那些有为之事,也就是世俗福报之类的。”
这就是禅宗认为的:“建寺、竖佛像、写经文、布施、供养、放生之类事,只能算是积佛;自修心才是‘功’,自修养才称“德”。”
也就是说你梁武帝光作人们看到的事情,只能是表面,而你不修心身,所以是无功德!
遗憾的是梁武帝根本理解不了达摩此番话的含意,就这样你一问,他一答,问的不开心答的不满意。达摩心想,你这位皇帝虽是一位虔诚的佛徒,但对佛的理解太浅,多么遗憾呀?达摩见梁武帝对他的解释不能理解,也谈不下去,起身告辞。梁武帝心想,你对佛的理解与我不一样,也就不挽留了。
达摩走后,梁武帝老师宝誌来到京城,梁武帝便把他与达摩的一席交谈讲给宝誌听。
宝誌一听,说:“达摩禅理如此深,看来他是观世音化身,来这里是传佛心印的。”
梁武帝不理解的问:“你对达摩的解答怎样解释呢?”
于是宝誌将达摩的话作了解释,梁武帝一听顿有所悟。
宝誌问:“达摩现在那里?”
梁武帝说:“他要走,我也未挽留。”,宝誌听了顿时默然。
梁武帝急了,说:“我现在就去找,不!现在就去请。”
宝誌说:“你就是把全国的人都派去,未必找回。”
梁武帝不信,就立即派人四处去追。这时达摩已到京口(镇江)扬子江边金山寺,看到有人追来,眼前却没有立即可渡的船。
达摩说:“我要过江。”
江边人看了好笑,一个剃着光头的大胡子,蓝眼睛,急着过江,怎么过?
达摩看到一老妇扛着芦苇,就说:“请您给我一把芦苇吧?”
老妇说:“你随便抽吧。”
达摩随手抽了一把芦苇,扔到江里,踏着芦苇飘向江北,众人看到惊呆了。
当追兵到了江边问:“你们看到,一个剃着光头的大胡子,蓝眼睛的人吗?”
众人指着飘向江中的人说:“那就是!”
兵丁问:“他怎么走的?”
一人说:“他抽了这位老妇一把芦第,扔到江里,踏着芦苇飘向江北。”
兵丁说:“这不可能!!”
众人说:“千真万确。”
于是兵丁半信半疑,不问青红皂白,你一把、他一把地抽着老妇的芦苇扔到江里,还没有踏上芦苇,一个个落入水中。
兵丁问:“怎么那人就能一苇过江呢?"
众人都说:“那人是神仙呀!”
这“一苇渡江”的故事,应验了般若多罗的诗偈“渡江”之预言。
达摩本把希望放在梁武帝身上,结果一位信佛的天子竟然没有一点慧根,大失所望。
他孤身ー人到了北方,想起了菩提多罗诗偈中一句“独自栖栖暗渡江”,这时是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达摩来到了北魏的境内,在那里传授佛法。但他的佛法不受当时人们的欢迎,于是达摩到洛阳嵩山一带传教。达摩在北地传教宣传他的理论,在长时间的宣传中,他的理论多少有了一定的影响。
相传,达摩就在嵩山少林寺里面壁静观。他整日整夜面对石壁坐着一言不发,竟然小鸟在他的肩上筑巢做窝都不知。达摩去世后,石壁上竟然留下了达摩的影子,至今隐隐可见。有一句成语“面壁九年”就出之于此。
达摩面壁并不是消磨时光,而是对禅法的理解。达摩是以《楞伽经》为主要理论基础,《楞伽经》一大特色是“安心”。所谓“壁观”就是面壁静观。这不仅是面壁而坐,而是要“心如壁立,坚住不移”(一种入禅的精神状态)。
金山寺就是取其意,而刻化人物形象。
西魏文帝大统二年丙辰岁(536)十月五日,达摩端坐而终。达摩去世后,弟子把他的遗体葬在熊耳山,并建塔供奉。梁武帝制碑赞德,唐代宗谥曰圆觉大师。
作为中国初祖达摩,带来佛主释迦牟尼的“如来禅”。他在中国创立了禅宗,金山作为禅宗名刹,将达摩“面壁九年”这一历史题材在这里展现,很有意义。
据清卢氏《金山志》记载:“明万历丙午(1606)梁时显画达摩像,并书心经》。此碑镶嵌在廊壁。”
古碑已不知下落,这块后刻的碑,把这个达摩传经的故事,告诉了来金山游玩的每个游客。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