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北魏孝昌三年,岭南番禺港的码头边,人群熙攘。渔民们扛着刚捕捞的海货穿梭往来,商人们对着货单高声议价,孩童们追逐嬉闹,空气中弥漫着咸湿的海风与鱼鲜的气息。就在这喧闹之中,一个身着异域僧袍的身影,正静静伫立在岸边的礁石上。
他便是从南天竺远道而来的达摩祖师。祖师身材高大,面容深邃,眼眸如古井般沉静,周身仿佛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光晕,与周遭的热闹格格不入。海风掀起他的僧袍,却吹不动他挺拔的身姿,他望着远方连绵的群山,目光中满是坚定 —— 此行东土,只为寻觅一位 “不受人欺” 的传人,将禅宗佛法播撒在这片土地上。
此前,达摩祖师已在海上漂泊了三年。他穿越惊涛骇浪,躲过海盗劫掠,历经九死一生,终于抵达东土。上岸后,他听闻北魏孝明帝崇信佛法,便一路北上,前往洛阳。可当他抵达洛阳时,却见城中佛塔林立,寺庙巍峨,僧尼众多,佛法看似兴盛,实则流于表面。
![]()
达摩祖师心中叹息,他知道,这样的 “佛法”,并非他要传播的禅宗。禅宗讲究 “明心见性”,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无需借助外在的形式。可如今东土的佛法,却被诸多繁琐的仪式与功利的目的所束缚,失去了佛法的本质。
不久后,孝明帝驾崩,北魏陷入战乱。达摩祖师无奈之下,只得离开洛阳,前往嵩山。嵩山素有 “中岳” 之称,山势巍峨,云雾缭绕,山间古刹林立,是修行的绝佳之地。祖师一路跋涉,来到嵩山少林寺,见此处山清水秀,远离尘嚣,便决定在此驻锡修行。
![]()
少林寺的住持见达摩祖师气度不凡,便热情地接待了他。可当祖师提出要在寺中修行时,住持却面露难色。原来,当时的少林寺僧人,每日除了诵经、打坐,还要从事农耕劳作,遵循着严格的清规戒律。住持担心达摩祖师来自异域,难以适应寺中的生活,便婉言劝说道:“大师远道而来,一路辛苦。我寺修行清苦,恐委屈了大师。不如我为大师另寻一处舒适的居所,可好?”
达摩祖师摇了摇头,平静地说:“贫僧修行,不求舒适,只求一处能静心悟道之地。若住持不弃,贫僧愿在寺后山洞中修行,待悟得真谛,再与众人分享。”
住持见祖师态度坚决,便不再劝阻,带领他来到寺后的五乳峰。峰上有一处天然山洞,洞内宽敞干燥,可容一人静坐。洞外古木参天,清泉潺潺,环境清幽。达摩祖师见此洞,心中欢喜,便在此住了下来。
![]()
从此,达摩祖师便开始了长达九年的面壁修行。他每日端坐在山洞中,面朝石壁,闭目静坐,不吃不喝,不言不语,仿佛一尊石雕。起初,少林寺的僧人们还时常来看望他,送些食物和水。可每次来,都见祖师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面色平静,气息悠长,仿佛与石壁融为一体。久而久之,僧人们也不再打扰他,只是偶尔远远地望一眼,心中满是敬佩与好奇 —— 这位异域高僧,究竟在石壁前参悟什么?
九年的时光,漫长而枯燥。山洞外的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山间的风吹雨打,鸟兽鸣啼,都无法动摇达摩祖师的心神。他的脑海中,不断回溯着佛陀的教诲,思索着生命的本源,探寻着解脱的真谛。
![]()
第一年,达摩祖师的心中充满了困惑。他想起在天竺时,师父般若多罗尊者曾告诉他,禅宗佛法的核心是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可 “人心” 究竟是什么?“性” 又在何处?世人皆被烦恼所困,被欲望所牵,如何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