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盗墓笔记》里有个场景,吴邪误打误撞在新月饭店包厢右座落座,刹那间一盏天灯高悬门外。
这意味着无论今晚拍品叫到多高,他都会自动出到更高的价格。这里面有个漏洞,假如安排个“托”叫到几千亿,岂不是一下就没得玩了?
还有两个富豪一起点灯,所谓“两家斗灯,价高者得”。这其实是一个虚构的“老规矩”。
![]()
其原型确实有迹可循。在清代赌徒的黑话里,“点灯”专指盯着手气差的赌客反向下注的投机把戏。
当富家子弟们斗气撒钱时,“点灯”便升级成了“点天灯”,成为倾家荡产的代名词。
这个词溜出赌场后,意外成了小说里拍卖行的专用名词。坐上包厢那个特殊的VIP位置,等于自愿承包整轮所有拍品,就好像喊着“全场由赵公子买单”一样。
![]()
在虚构的故事里,晚清京城的拍场,点天灯是权贵阶层的专属。王爷们借此博取郡主欢心,若是两位郡主不对付,追求者们便上演“斗灯”大戏。
比的不是谁出价更高,而是看谁的家底更厚实。当然,行规早就设下安全线:每次加价有上限,拍卖时间也有限制。毕竟真要让王爷一夜破产,第二天军队就会踏平寄卖行。
现实里的拍卖场,确实有拍卖师会施展“指吊灯”的小技巧:目光投向高处吊灯方向,假装那里有买家举牌。
![]()
这招往往能刺激犹豫的竞拍者出手,就是一个小的心理博弈而已。
现实中的“财大气粗”,往往伴随着一种默契。比如前些年嘉德秋拍现场发生过经典一幕:当王世襄旧藏的一批铜炉开拍时,全场买家默契地放下了号牌。
因为大家都知道,圈内有位德高望重的收藏家,为此筹备多年。最终他从容举牌,以预期价格全部收入囊中。这不是什么“点天灯”,而是藏家间的相互尊重。
![]()
香港古董商张宗宪在伦敦佳士得,也有过经典一幕。他竞拍乾隆碧玉卧牛时,从头到尾都将号牌举着,不放下来!
这种姿态在告诉全场:此物我志在必得。
至于落槌时刻?经验丰富的拍卖师会留足思考时间。他们环视全场时,目光会在潜在买家脸上多停留几秒,确认无人应价后,槌子才轻轻落下。
那种“三二一倒计时”的紧张场面,只会出现在电影里。
![]()
还有“阶梯式竞价”,最常见的“二五八”。比如一件起拍价百万的瓷器,竞价会按120万、150万、180万的节奏攀升。
若有人想打破常规,直接从150万跳到200万,则需要提前与拍卖师沟通。这种设计既保持了竞价热度,又避免情绪化。
还有,当你走进真正的拍卖大厅,根本听不到“鬼哭狼嚎”的喊价声。买家们通常安静地举着号码牌,偶尔与拍卖师眼神交流。
那些影视剧里站起来大喊“一个亿”的场景?实在是太尴尬了。不管是买家或者卖家,最看重的是“低调”。
![]()
拍卖行的门道,说穿了就是打信息差。看似神秘,其实早在预展前几个月,圈内人就摸清了底细。
真正的高手,往往在拍卖前就已经锁定了目标。等到了拍卖现场,举牌竞价不过是走个过场。有时候你看两个买家争得面红耳赤,说不定人家早就私下商量好了轮流"放水"。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生面孔一进场就敢大胆举牌,而有些老藏家反而全程按兵不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