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催人泪下的中日甲午战争的内容,笔者介绍过很多次。我们了解历史,不是为了替古人出主意,也不是为了争对错和给谁判罪,更不能因为像有些人说的“反正都知道结果了关我什么事”,而是要以史为镜的,我们要记得来时的路,为了以后走得更稳。
笔者已经多次介绍过,我们现在没有必要讨论“怎么就打输了”,这个其实根本不是燃煤的质量,也不是炮弹的问题,更不是那种非要让一个“老太太过生日”给所有封建官僚背锅的问题,因为这完全是日本堵上的国运,我们输太惨了,大家要有个出气的,骂慈禧太后和李鸿章比较好办。
当时清政府内部(帝党与后党)争斗不休,
北洋水师自1888年后,未添新舰,弹药不足,训练废弛。
绿营汉军普遍状态更加堪忧,根据目击者说,他们出征的时候,马鞍上晃晃荡荡的挂着烟枪,还有的也学着八旗子弟,拎着鸟笼子。 也就是说,有些人的状态确实不是太好。
下面是甲午战争的时间节点。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开战——9月15日平壤战役——清军溃败——9月17日黄海海战——北洋水师受重创——大家都记得著名的邓世昌殉国,牺牲之前还喊着要撞沉吉野。
第二年,1895年2月,威海卫陷落——北洋舰队覆灭——4月17日签订《马关条约》……
大家可以参考笔者以前写的各种章节,已经非常详细了。
其实为什么打起来的话,就是有个深层的含义,由于朝鲜长期是清朝藩属国,日本企图通过控制朝鲜半岛作为侵略中国跳板。
之后,看到鸦片战争以后这几十年,中国已经变成这个惨状,那么爬到列强餐桌上的日本就开始下手了。日本煽动朝鲜亲日势力,制造“甲申政变”(1884年),挑战清朝宗主权,就是意思要把朝鲜划到他们的手下了。因为朝鲜半岛的地理位置极其关键,所有的比较强大的国家都想“跟他建立紧密的关系”,现在日本就打算让他换个主子。
笔者介绍过,因为东边那一小条带点儿白眼狼的脾气,经常跟清朝要求帮助,但是在其国内文件上一直都写着崇祯多少多少年……当时的我国一直到最后一刻都还在帮助他们,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官兵也有一种朴素的精神,至少他们知道不能随便让敌人把国门打破,他们也是在保家卫国的。
说了它的根本原因之后,这次战争的直接导火索就是日本蓄谋扩张,这个完全就是它想好了的,并且一直在积极准备,明治维新后,日本推行“大陆政策”,将朝鲜和中国视为扩张目标,积极扩军备战。
有些国家的民族性和心眼儿跟自己的形状很像,就是非常狭小,跳舞的时候动作也非常局促,但是杀起人来的话就大开大合、上蹿下跳的。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因为这些人反抗了朝鲜的封建政府,朝鲜政府请求清朝出兵镇压。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名,同步派兵入朝,并拒绝撤军。然后发生了丰岛海战的突袭!
历史上的今天,1894年7月25日,日本舰队在丰岛海域偷袭清朝运兵船“高升号”,他们完全没有国际法的概念,击沉船只,并屠杀落水的清军,对我国不宣而战!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很多中华民族的资深官僚饱读诗书,固然可能不懂西学,但是他们自认为对东边的日本还是有一定了解,结果居然看不懂了,他们怎么膨胀成这样了……通俗说就是,大家不太理解,怎么连它也敢这样了?好像意思是说,其他西方列强我们不熟悉,过来侵略就算了,日本怎么都敢这样了?过去应该是学生对先生执弟子礼,没见过弟子把先生打倒的。所以清代的官僚对他们太不适应了。
(总有人会认为日本学中国学了1000多年,可是他们只学到了中华的皮相,里面全都是日本的骨髓,总之就是很多东西到他那块儿真的就会完全变了样……
就哪怕是有人吹捧“唐学在日本”、“大和民族保留很多中华文化的旧形”,但是又为什么会有《楢山节考》这样的故事,也就是说那种人因为资源太少,天生的就容易比较刻薄吧。故事里讲在那种山里,如果岁数大的人就会背到山里扔掉,这种蛮荒的习俗在中国早就没有了,在中国的话,四代同堂叫做福气,活到了很大的年纪,叫做人瑞。)
话说回来,这个一直恐怖自己资源不够的民族,现在爬到大陆上了。它的前爪抓住了东北、它的胃里吞下了琉球、它的尾巴勾住了台湾,嘴里还叼着朝鲜……
以前笔者已经讲过了很多甲午战争的情况。
下面我们来简单讲几个当时的历史细节。日本舰队悬挂美国国旗伪装接近北洋舰队,12:50定远舰率先开炮,但主炮震塌舰桥致丁汝昌重伤,北洋指挥系统瘫痪。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舰体倾斜后下令冲撞日舰吉野,途中被鱼雷击中沉没,全舰252人仅7人生还。 经远舰遭4艘日舰围攻,管带林永升头部中弹身亡,200余官兵与舰同沉。 超勇、扬威两艘老式木壳包铁舰(航速仅7节)被日舰集中攻击。扬威舰管带林履中拒绝撤离,将自己封入船舱殉舰;超勇舰管带黄建勋拒绝了抛给他救援的绳子,自沉波涛。 定远与镇远两舰以重甲扛住日舰300余发炮弹,镇远舰主炮击中日军旗舰松岛,致其丧失战力……这些我们已经介绍过了。
之后的威海卫围歼战(1895年1—2月)之间,在绝境死守的北洋残舰被围于威海卫,定远舰中雷后,刘步蟾为避免资敌,亲自引爆炸药沉舰,随后殉国,这些也是原先介绍过的。其他将领结局也很悲壮!丁汝昌拒降,他也壮烈殉国了,可是死后遭光绪帝抄家问罪,全家流放,他的棺木锁铁链不许入土为安,等到了光绪帝死掉之后,宣统二年才平反。
当时的一些力量总是在宣传光绪帝是如何的开明或者是愿意变法,事实上帝党和后党只是一些权力之间的争斗,并没有高明到哪去。在面对那些为他和国家肝脑涂地的大臣的时候,看他这种混蛋样子吧,可以说没有任何政治智慧,脑袋里头简直全都是汤圆馅(某一次太监故意说他胆子小,太后给他吃多少汤圆,他就接着)!拒不投降而壮烈殉国,居然还是一种罪过,就这样的皇帝作风,忠于他才是太那个了……在这期间的政治斗争,还有翁同龢的一些祸害,他一个劲告诉皇帝,不要扩大投资海军,后来确实是有一些又老又旧的……李鸿章他们想要扩大投资的时候,就是被这些人“投诉”掉了。害得北洋主力舰定远、镇远虽吨位(有7335吨)远超日舰(最大5000吨),但日舰普遍装备速射炮(每分钟5-6发),北洋主炮射速仅1发/3分钟,且炮弹多掺沙导致哑火。 1888年后清廷停购新舰,1891年停拨弹药经费,战时定远舰305毫米主炮仅存3枚实弹……然后,确实有部分舰船老化严重,刚才说了,扬威、超勇航速因锅炉老化降至7节,黄海海战中成了活靶子,这太令人遗憾了。但是到了后世的一些传说当中,不给海军花钱的罪过就全都是要给慈禧太后修颐和园了。
镇远舰的帮带杨用霖背诵着“人生自古谁无死”,以手枪自戕,成为北洋水师“最后一枪”……
清军总兵力63万面对日军24万,但八旗、绿营多无战力,可以说兵力上是虚胖的。实际参战的淮军等5万算是精锐,而日军倾举国之力投入……
不光彩的细节也有好几个,比如以下。
平壤之战中,清军1.1万 vs 日军1.6万,清将叶志超弃城夜逃,再看 威海陆防的话,日军3.4万人登陆,山东巡抚李秉衡坐拥万余兵力却拒援北洋残部,致威海陷落……
《马关条约》的连锁反应有很多。
如同以前的章节讲过的那样,我国赔款2.3亿两白银(含赎辽费),相当于清政府3年财政收入。为还债,海关税收抵押列强,经济命脉尽失……还被迫 允许外国在华设厂,引发列强资本倾销(如英国占威海卫、德国占胶州湾),瓜分狂潮骤起……
战败打破“中体西用”幻想,梁启超称“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始”。 ……因为他当时还不知道中国考古会发现有更长的历史,那个时代忽然有一些人觉得自己被打醒了,所以开始发现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传统全抛掉,他们反而觉得有这么长的历史是个包袱……
福州船政学堂的精英全损失了,参战12舰管带中,10人为同窗,有8名福州人,包括林永升、刘步蟾等精英悉数殉国!就是说,因为换汤不换药的话,光提高技术,对救国是没用的。
所以不用说,洋务运动是肯定失败了!
部分学者认为,此一役实为战术上的平手,但清廷畏战避港,最终丧失海权。
黄海海战虽被称“惨败”,但日军旗舰松岛遭重创,5舰重伤(赤城、西京丸后续沉没),联合舰队率先撤离战场……日方甲午战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促进了军国主义思想的膨胀,为日本后来的侵略行为和战争责任埋下了伏笔……
甲午战争是日本「大陆政策」的第一次全面实施,标志著日本战略重心从消化内部改革转向对外扩张,对中国、朝鲜乃至亚洲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一定要记住,东方有一片海,曾经满是甲午的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