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名片关注自然之友
![]()
不同种类的海鸟汇集在厦门七星礁一带海域。(图源:人民网)
七星礁,位于厦门市翔安区南部海岸线。这里碧海蓝天,良好的自然环境为鸟类提供了丰沛的食物资源,每年吸引大批滨海水鸟前来觅食栖居。涨潮时分,阵阵海风吹起片片鸟浪。作为厦门市观测水鸟的最佳地点,七星礁曾多次登上国内知名媒体。然而,一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受理公示悄然而至,为这片湿地的未来蒙上了阴影。
![]()
图1:该生态修复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受理情况公示。
2025年6月24日发布的《翔安南部欧厝-蔡厝沿岸海域生态修复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公示稿)》(以下简称《环评》)显示,该生态修复项目包括水动力改善工程和沙滩修复工程等,其中水动力改善工程内容包括清淤疏浚,拟“将滩涂转变为浅海水域”“潮间带改变成潮下带”;沙滩修复工程包括铺筑砂层、拦沙堤建设,“将滩涂海域转变成沙滩”。七星礁正是欧厝-蔡厝沿岸海域的主要组成部分。
七星礁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东线,本身为半泥半砂质滩涂环境,其生态环境稳定、鸟类食源充足,常年稳定作为众多迁徙鸟类、越冬鸟类,尤其是鸻鹬和鸥科鸟类的栖息地,何来需要开展生态修复一说?且从环境影响报告文件公示的工程内容来看,“将滩涂转变为浅海水域”“潮间带改变成潮下带”“将滩涂海域转变成沙滩”都带有显著的人工景观营造特征,与打造、修复适宜野生动物栖息的自然环境更是毫无干系,很难不让人质疑所谓“生态修复项目”的实质。
自然之友已于环境影响评价公示期内寄出建议函,提出相关建议,希望审批部门对项目的生态修复性质着重予以考察。
清淤铺沙将导致泥质滩涂失去生态功能
《环评》显示,项目工程内容包括沙滩修复、清淤疏浚、港汊水道清淤等,上述工程非但不具有生态修复的作用,还会严重破坏滩涂湿地天然的生态功能,导致数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丧失。
根据长期鸟类调查数据、论文及新闻报道显示,七星礁曾记录到6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其中就包括明星物种“小勺子”勺嘴鹬、黄嘴白鹭、黑脸琵鹭和黑嘴鸥,另有6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白腰杓鹬、大滨鹬等)以及几十种三有保护动物。
![]()
图2:本项目工程区域七星礁记录到勺嘴鹬。(图源:厦门市观鸟协会 公众号)
![]()
图3:2023年4月26日,本项目工程区域七星礁记录到黑脸琵鹭和白琵鹭觅食。(图源:人民网)
![]()
图4:2024年12月14日,本项目工程区域3#港汊记录到小青脚鹬及灰鸻。(志愿者供图)
![]()
图5:2025年4月15日,本项目工程区域3#港汊记录到黄嘴白鹭。(志愿者供图)
2023年,七星礁曾记录到319只黑嘴鸥,数量已经超过了其全球种群量的1%,达到《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认定暂行办法》规定的重要栖息地标准以及《拉姆萨尔公约》提出的国际重要湿地标准。根据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发布的论文,七星礁在厦门湾的25个水鸟栖息地中重要性位居首位,2024年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官方公众号也曾发文将七星礁收纳进“厦门观鸟地图”。
除此之外,项目区域也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白海豚和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国鲎的栖息地。根据《环评》所公示的信息以及公开文献显示,项目区域位于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白海豚)外围保护地带,也位于中华白海豚的种群分布范围内(见图6)、专家提倡建立的中国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范围内(见图7)。2024年,项目区域曾记录到中国鲎(见图8)。
![]()
图6:中华白海豚厦门-漳州-泉州-金门岛种群于2020-2023年的种群分布范围(浅蓝色区域)和核心栖息地(绿色区域)。注:五角星为工程位置
![]()
图7 :厦门海域地方级中国鲎自然保护区选址建议。
![]()
图8:2024年4月17日,项目区域七星礁记录到中国鲎。(志愿者供图)
那么,在生物多样性如此丰富、重要的区域大动干戈开展建设项目,真的能够达到“生态修复”的效果吗?让我们逐条看看《环评》所公示的工程内容。
# 水动力改善工程
清淤疏浚,工程会“将滩涂转变为浅海水域”“潮间带改变成潮下带”。简而言之,完工后七星礁现有的潮间带滩涂将被海水淹没,转变为浅海水域,而这将改变滩涂的性质,对依赖潮水涨落才能生存的底栖生物造成毁灭性破坏。底栖生物是迁徙水鸟的主要食物来源,失去供给食物的生态功能后,水鸟的迁徙中停地将不复存在。工程对滩涂湿地的改变,同样也会破坏中国鲎的栖息地。
《环评》指出工程实施后,本项目范围内水鸟栖息地仍可成为鸥科鸟类等适应水面捕食的游禽的觅食地,但将不适合鹭类、鸻鹬类等中小型涉禽在此觅食。根据现有数据显示,工程区域位于潮间带湿地,记录到的重点保护和濒危鸟类主要为鹭科和鸻鹬类,鸥科的黑嘴鸥同样也是高度依赖泥质滩涂觅食的捕食者。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所述,现在将七星礁作为栖息地的大部分水鸟类群在工程完工后都将丧失适宜的觅食地,只有适应水面捕食的鸥科等其他游禽可以继续利用。将现有适宜多种鸟类的栖息地,改建为仅适宜少数鸟类栖息,谈何“生态修复”?
#沙滩修复工程
铺筑砂层、拦沙堤建设。工程完成后,“将滩涂海域转变成沙滩”“增加游客活动舒适度”、表层砂“色泽应尽量偏白或呈浅黄色”“不得含有影响岸滩观光休闲的杂质”。由此可见,沙滩修复工程的目标是营造适宜游客亲水娱乐的沙滩,而这样的人工沙滩只适合少量鸻鹬类觅食,游客娱乐也将使得这些沙滩难以容纳鸟类栖息,所谓“生态修复”,“生态”在何处?为了防止铺设人工沙滩使用的砂移动流失,沙滩修复工程还将建设5条拦沙堤,海域水体交换等生态服务功能都将减损。
除此之外,施工期水下噪声、悬浮泥沙、施工船也会影响中华白海豚觅食等日常活动,工程对水文、沉积环境及生态系统的长期累积影响将导致该区域整体生态功能的衰退。
清淤、铺沙滩、建拦沙堤,破坏迁徙水鸟栖息地,这些工程内容和影响是不是让人似曾相识?没错,在自然之友起诉的连云港“蓝色海湾”生态修复案(传送门→)中,“蓝色海湾”项目的主要工程内容也是清淤吹填滩涂、建设环抱式潜堤、铺设人工沙滩,一旦建成将导致水鸟的潮间带觅食地和高潮停歇地完全丧失,加剧珍稀濒危物种灭绝的重大风险,与七星礁将要开展的“生态修复”项目如出一辙。
历时近三年(2021年5月-2024年1月)的连云港“蓝色海湾”生态修复案一审已经结束,二审正在审理过程中。一审判决“蓝色海湾”生态修复项目违反国家规定,具有损害鸟类觅食地、栖息地的现实风险,法院已判令连云港蓝色海湾项目暂停施工,且判决环评单位因开展的环境影响评价遗漏对鸟类影响的评价,应当与建设单位承担连带责任。
环评报告“回避”项目破坏鸟类栖息地的本质
除工程内容的种种不合常理外,《环评》本身还存在诸多遗漏、缺失以及自相矛盾之处,从始至终“回避”项目破坏鸟类栖息地的本质,符合《关于严惩弄虚作假提高环评质量的意见》(环评〔2020〕48号)中环评领域典型弄虚作假情形中的“关键内容遗漏”“数据结论错误”。
# 违背生态修复原则及相关政策法规要求
工程内容中的清淤铺沙、拦沙堤建设等都与生态修复的原则以及政策法规要求相悖,名为生态修复,实为生态破坏。
《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六条明确规定“禁止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湿地保护法》第三十条第一款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鸟类和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湿地保护法》第二十八条(五)禁止“其他破坏湿地及其生态功能的行为”。项目工程将会显著破坏鸟类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及其生态功能,违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湿地保护法》以及地方法规《福建省湿地保护条例》的要求。
项目工程明显违背了《环评》依据编制的《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试行)》及《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GB/T 41339.1-2022)。海洋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包括自然性原则及适宜性原则等。且根据《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试行)》,人工海滩补沙工程仅适用于砂砾质海岸,项目区域所在的滩涂主要为砂泥复合型海滩,原本就不应适用人工海滩补沙工程。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规范实施和监督管理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3〕10号)要求“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不得违背自然规律,采用人工干预方式建设人造沙滩;不得改变自然岸线的海岸形态和生态功能”。本项目营造人工沙滩,建设拦沙堤、将滩涂变为浅海水域,改变自然岸线的海岸形态和生态功能,明显违背了上述通知的要求。
#未优先采取避让方案、提出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属于“关键内容遗漏”的情形
《环评》确认了项目区域存在多种重点保护鸟类,并且指出工程会严重破坏其栖息地,却未针对鸟类提出避让方案或任何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这违背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 19—2022)关于“避让优先”以及“提出生态保护对策措施”的要求,属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关键内容遗漏”的情形。
#得出影响较小错误结论,属于“数据结论错误”的情形
《环评》明确提出项目将减少鹭科、鸻鹬类等鸟类的觅食地,却称重点保护鸟类可以迁移到周边类似生境。这一判断未经严谨的科学论证,也未提供数据支持,结论无法成立。《环评》还提出本项目的生态化改造“可以增加水鸟栖息生境”,而项目的生态化改造营造的是绿化带,鹭科、鸻鹬类等迁徙水鸟无法利用。《环评》忽视项目对现有鸟类栖息地可能造成的严重破坏,未提出科学有效的保护和补偿措施,对栖息地丧失的结果一笔带过,得出“项目实施对鸟类栖息地的影响较小”的错误结论,明显属于“数据结论错误”的情形。
#多处内容遗漏、缺失,公众难以依法参与评估影响
《环评》多个正文部分的信息遗漏、缺失,未包含环评附件。有关水质、鸟类、海洋生物等信息属于环评的关键内容,在缺乏上述信息的情况下,公众的知情权及参与权无法得到保障,难以参与项目影响评估。
“翔安南部欧厝-蔡厝沿岸海域生态修复项目”是中央财政支持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应当充分将资金合理使用于符合生态修复原则、实际提升生态服务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工程中。既然完工后将使得七星礁不能再作为鹭、鸻鹬等鸟类的栖息地,那么为此开展的建设项目就不应当称之为“生态修复项目”,更不应当动用中央财政支持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资金来开展。以生态修复为名、行生态破坏之实,资金错配、破坏人民群众信任感的建设项目不应当上马。
真正的修复:营造高潮停歇地
该项目所在的滩涂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东线,是黑嘴鸥、白腰杓鹬等濒危水鸟迁徙的重要中停地和越冬地。七星礁区域的灭失不仅将使得厦门失去观赏水鸟的圣地,更导致候鸟丧失关键的补给栖息地。食物和休息不足将显著增加鸟类死亡风险,尤其对勺嘴鹬、黑脸琵鹭等极危、濒危物种影响巨大,可能大大加剧其灭绝风险。这一生态损失将对迁徙水鸟种群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目前,七星礁的水鸟也面临着休憩困难的境况。翔安区滨海湿地中缺乏不被潮汐淹没的高地,海岸线内侧主要是建设工地和长满杂草的储备地,不适合鸻鹬类水鸟在潮涨时停歇(小科普:有别于其他鸟类,鸻鹬类趾构造特殊,通常在平坦光滩休息)。利用迁徙水鸟退潮觅食、涨潮休憩的习性特征,在周边海域适宜地点营造高潮栖息地,可以使得迁徙水鸟得以在觅食地和高潮栖息地之间近距离往返、减少能量损耗,提高迁徙成功率和生存概率。近年愈发兴起的观鸟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经济潜力,涨潮时的鸟浪和高潮栖息地聚集停歇的珍稀濒危鸟类也可以成为当地一道风景,丰富厦门市的生态名片,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赏,带动观鸟经济发展。
地球生命是一个共同体,谋求发展与生态保护不是“非此即彼”。借助现代科学和人类智慧,使人类与其他生命得以共存于地球,方是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资料
1.吴福星, 周冰, 赵翔宇, 戴宇飞, 金楠, & 陈鹏. (2024). 厦门湾水鸟的多样性及其时空分布格局. 应用海洋学学报, 43(4), 630-645.
2.《福建围头湾滨海水鸟分布报告(2017-2022)》,厦门市雎鸠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2022 年 1 2 月 25 日,
https://mp.weixin.qq.com/s/wEdnCba9oSGBBCMxTWinvg
3.翁朝红, 肖志群, 谢仰杰, & 洪水根. (2008). 创设厦门海域中国鲎自然保护区. 集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3(1), 40-44.
4.Zhang, Y., Zeng, Q., Turvey, S. T., Zhao, L., Yong, L., Lu, X., & Wang, X. (2025). Rapid habitat fragmentation and niche shifting of an estuarine dolphin driven by coastal urbanization. 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e03448
5.3月3日| 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厦门观鸟协会,2025年3月3日,
https://mp.weixin.qq.com/s/5jCRtWiHxUesQ8315diPng
6.《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脸琵鹭“组团”现身厦门》,人民网,2023年4月27日,
http://fj.people.com.cn/n2/2023/0427/c181466-40394612.html
7.《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嘴白鹭“组团”造访厦门》,人民网,2023年5月18日,
http://fj.people.com.cn/n2/2023/0517/c181466-40418833.html
8.《厦门:碧海蓝天现“鸟浪”》,人民网,2024年3月4日,
http://fj.people.com.cn/n2/2024/0304/c181466-40763935.html
9.《厦门: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嘴鸥换“春装”》,人民网,2025年3月17日,(2025年约有200只黑嘴鸥在七星礁一带越冬)
☝动动小手扫码支持自然之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