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6年,马云在西北地区考察期间目睹了沙尘暴席卷大地、土地干裂如龟纹的景象。荒芜的沙漠不仅侵蚀着农民赖以生存的耕地,更对区域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他当场立下誓言:蚂蚁集团将每年投入资源,在荒漠地带种植不少于一亿棵树苗,并借助数字化平台“蚂蚁森林”,让亿万普通人通过低碳生活参与到这场治沙行动中来。
九年时光流转,曾经黄沙漫天的土地正悄然披上绿装。
这场由一位企业家发起的绿色革命,究竟带来了哪些深远影响?
![]()
沙漠初见绿意
2016年,面对日益严峻的沙尘天气和不断扩展的荒漠化趋势,马云深感生态保护刻不容缓。
他清醒地认识到,若放任土地退化持续蔓延,西北多地将面临农业崩溃、水源枯竭乃至居民迁移的风险。
返回杭州后,他立即召集团队制定系统性植树方案,并在一次公开商业论坛上郑重宣布:未来每年将在沙漠区域种下一亿棵树。
这项承诺迅速引发舆论热议,有人称赞这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典范之举,也有人怀疑如此庞大的目标是否具备可操作性。
面对外界纷杂的声音,马云选择以实干作答,依托科技手段与全民参与机制推动项目落地生根。
![]()
正是在此背景下,“蚂蚁森林”公益项目正式上线运行。
用户通过步行替代驾车、使用电子支付、线上缴费等绿色行为积累虚拟能量,当数值达标后即可兑换为现实中的一棵真实树苗。
这种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慈善单向捐赠的局限,使环保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极大提升了公众对项目的认同度与信任感。
初期试点选址集中于内蒙古阿拉善等风沙侵袭严重的区域,首批栽种以耐旱性强、根系发达的梭梭树为主,因其具备良好的固沙能力,有助于逐步改良贫瘠土壤。
![]()
蚂蚁集团联合专业环保组织共同执行落地工作,同时引入遥感监测、物联网传感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实时追踪土壤湿度、植被覆盖率及幼苗成活率。
尽管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缺水少雨、昼夜温差大、风蚀严重,但首阶段种植仍取得积极成效。
2017年完成植树131万株,参与用户突破百万;次年数字跃升至1300万株,注册用户规模迈入亿级行列。
点状分布的绿色开始出现在沙漠边缘,为后续连片绿化打下坚实基础。
![]()
这一时期既是项目启动的关键阶段,也是社会认知逐步建立的过程。
每一株树苗虽小,但通过可视化数据呈现和卫星影像对比,公众直观感受到微小行动汇聚成的巨大改变。
这种线上互动与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增强了环保参与的真实感,还在当地培育出护林员、灌溉工等新型就业岗位,助力乡村振兴。
荒漠初现生机的背后,是科技创新、资金支持与大众力量三者深度融合的结果,也是马云当初承诺迈出的第一步实质性成果。
![]()
蚂蚁森林全民参与
随着项目步入正轨,马云始终坚守每年一亿棵的植树目标。
这个数字不仅是量化指标,更成为蚂蚁森林长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用户每日坚持低碳行为积累能量,最终转化为实地栽种的树苗,形成了一套可持续的绿色闭环体系,推动项目规模稳步扩张。
执行团队在阿拉善及其他重点沙化区不断完善作业流程,从土壤改良、有机施肥到水资源调配、幼苗浇灌,每个环节均实行精细化管理。
为应对频繁风沙与极端气候,新栽树苗普遍加装防风网与支撑杆,并安排专人定期巡护,确保其顺利扎根成长。
![]()
2019年,年度植树量首次突破一亿棵大关,此后逐年递增。截至2023年,累计栽种树木超过4亿棵,治理面积达450万亩。
为了适应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需求,种植种类由最初的单一梭梭树拓展至杨树、柳树、松树等多种适生树种,实现荒漠植被与本地生态系统的协调共生。
与此同时,全国范围内建成31个生态保护区,庇护野生动植物种类逾1600种,使原本荒凉的沙漠地带逐渐恢复生物多样性。
项目产生的碳减排总量约达1.8亿吨,相当于节约标准煤4.3亿吨,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
项目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同样令人瞩目。共创造劳务岗位479万人次,发放工资总额7.19亿元人民币。
甘肃的沙柳林有效阻挡风沙侵袭,保障周边农田稳产丰收;青海胡杨林吸引候鸟回归栖息,重现林鸟相依的自然图景;河北连翘花海带动采摘加工产业兴起;宁夏肉苁蓉规模化种植形成中药材产业链条。
该项目不仅修复了生态环境,还显著提升当地居民收入水平,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脱贫致富并行的新路径。
蚂蚁集团始终坚持财务透明原则,协议捐赠总额达45.66亿元,实际拨付资金33.86亿元,所有款项流向清晰可查,树立了现代公益项目的标杆形象。
![]()
这一阶段,项目运营日趋成熟,生态系统逐步显现活力。
虽然树木生长缓慢,但持续补植与科学养护策略保障了整体成活率。
公众可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图像查看自己所种树木的具体位置与生长状态,进一步强化了参与感与信任度。
马云多次亲赴一线调研绿化进展,实地踏访林区,用脚步丈量绿色变迁,以实际行动证明荒漠治理不仅可行,而且成效显著。
通过数字科技与全民协作的创新模式,昔日荒原正逐步蜕变为生机盎然的生态绿洲,为中国治沙事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
绿洲重生
历经九载耕耘,马云发起的沙漠植树计划已结出丰硕果实。
截止2025年,累计种植树木达6.19亿棵,绿化总面积扩展至4366平方公里,折合约655万亩。
内蒙古阿拉善的梭梭树林已连绵成片,野兔、黄羊等野生动物频繁出没,生态系统逐步走向自我维持。
甘肃沙柳林构筑起坚固的绿色屏障,有效遏制风沙南侵,守护良田丰产;青海胡杨林郁郁葱葱,百鸟齐鸣,生态功能全面复苏。
曾经寸草不生的沙地如今绿意盎然,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人居环境显著优化。
![]()
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同步释放。项目直接或间接创造约1.5万个长期稳定就业岗位,激活地方经济动能。
生态旅游悄然兴起,越来越多游客前往阿拉善体验绿洲风光,购买沙棘果汁、枸杞干果等特色产品,农户收入持续增长。
结合深加工链条,果实、药材等资源被高效利用,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绿色产业体系,既解决了生态难题,又促进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减碳方面贡献突出,为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作出重要贡献。
![]()
该项目的成功源于科技赋能、公益驱动与大众协同的深度融合。
参与用户总数超过7.5亿人,创下全球同类环保项目参与人数之最,充分展现了社会力量在环境保护中的巨大潜能。
运作模式高度透明且具备强复制性,九成以上植树区域位于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核心区,与国家战略深度契合,成为中国荒漠治理的示范样本。
31个自然保护区内庇护的动植物种类超过1600种,生物多样性稳步提升,沙尘暴频率大幅下降,农业生产更加稳定,空气清新宜人,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河北连翘采收、宁夏苁蓉种植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双赢局面。
![]()
展望未来,该模式具备向更多生态脆弱地区推广的潜力。
借助科技手段放大公众参与效能,将进一步提升中国荒漠治理效率,促进生态修复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九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持之以恒的努力与技术创新能够逆转自然退化,个体行动与集体力量的结合,足以重塑环境、改变命运。
马云当年许下的诺言已然兑现,那些曾被风吹散的树苗,如今已长成广袤森林,绿洲重归大地。这不仅是个人信念的胜利,更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伟大成就。
![]()
结语
九年来,马云主导的沙漠植树行动以坚定步伐践行绿色承诺,彰显了科技与坚持融合的强大威力。
从提出每年一亿棵树的目标,到亿万民众通过日常低碳行为投身绿化事业,再到荒漠渐染新绿、生态显著改善,整个过程实现了环境、经济与社会多重效益的统一。
该项目不仅修复了受损生态系统,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催生绿色产业,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进程,真正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
其所开创的公益新模式具有高度可复制性,展示了中国在全球生态治理领域的创新能力与责任担当。
未来,随着科技手段不断升级与公众环保意识持续增强,绿色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荒漠终将变绿洲,生态文明建设也将成为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