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7月20日)就要正式入伏啦!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天,可是一年里最热的时段,也是最难熬的时光。
不过今年的三伏天幸好是30天,较往年短了10天,是不是说炎热天数也缩短了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
让农民更关注的,倒是这入伏当天是下雨好,还是天晴好呢?老祖宗留下了好多谚语,咱一起来了解下吧。
听村里会看天气的老人说,在民间有这样一句谚语,说的是“头伏有雨,伏伏有雨” ,意思是说如果头伏的时候下了雨,那么整个三伏天可能雨水都会比较充沛。即入伏的时候下雨了,往往预示这个三伏天的雨水很充足。
还有类似的说法,像“淋了伏王,一天一场”,这里的伏王就是指入伏的第一天,说的是入伏头一天要是下雨了,后面可能经常会下雨,虽然说得有点夸张,但也表达了后续雨水较多的意思。
![]()
另外还有“入伏动了流,七十二个风雨头”也是这个道理,入伏时降雨,预示着往后一段时间风雨频繁,甚至夸张到说有七十二个风雨天。当然了这个72天并不是实数,不然两个月不下雨,那还得了啊!
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看,三伏天正是庄稼生长的关键时期,充足的雨水能缓解旱情,让农作物茁壮成长,对农民来说,这可是丰收的好兆头。而且下雨还能降温,让人在炎热的三伏天里能稍微喘口气,不至于天天都是酷热。
然而,也有一些谚语表达了不同的观点。比如“淋伏头,晒伏尾”,意思是入伏第一天如果下雨,前期雨水多,到了伏天快结束的时候就容易干旱。
类似的还有“雨打伏头,晒死牯牛”,“头伏漏,干死豆”,也是类似的意思,说入伏当天下雨的话,后面整个三伏天可能干燥少雨,酷热难耐,连耐旱的牯牛都可能被晒倒,地里的豆子也会被干死,这对农作物生长可就不太友好了。
![]()
如果后期干旱,庄稼在关键的生长阶段得不到充足的水分,就容易减产甚至绝收。
从气象学的角度分析,入伏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当入伏当天是晴天时,往往意味着副热带高压强势控制,空气下沉增温,空气流通减少,水汽难以输送,从而导致降雨稀少,后续的三伏天就容易维持高温少雨的状态。
要是入伏当天下雨,可能是冷暖空气交汇等原因,打破了原本的天气格局,使得雨水增多。
不过,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这些谚语存在一定的地域局限性。在南方一些地区,即使入伏当天是晴天,后续也可能因为暖湿气流活跃等原因,并不会出现长时间干旱。
而在北方某些地方,入伏下雨后的天气变化,也不一定完全符合谚语所说。所以这些谚语更多是先辈们长期观察和经验的总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能一概而论。
![]()
不管入伏当天是下雨还是天晴,三伏天都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我们都要顺应自然规律。在炎热的三伏天里,注意防暑降温,合理安排生活。
农民朋友们则可以结合这些谚语和现代的气象预报,提前做好农事安排,应对可能出现的旱涝情况,争取有个好收成。
你还知道哪些三伏天相关的谚语呢?你认为这些老话还有没有道理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