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资源部北海局成立以来,船舶数量从寥寥无几到规模初显,从技术薄弱到创新发展,逐步成为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过去的六十年里,这些船舶在深海大洋、黄渤海、东海、南海、极地等海域开展调查,成绩斐然,并在近海监测、海洋维权执法、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执法检查、海洋污染损害应急监视监测、海域使用执法检查等任务中成果显著。船队在壮大中不断升级优化在深海探索、海洋防灾减灾等领域的能力,也同北海局各阶段的稳步发展同频共振,为海洋强国战略目标早日实现作出贡献。
建局初期
五艘船舶奠定船队发展基础
1965年,国务院批准在青岛设立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此时北海分局所属船舶只有5艘,其中包括我国在1958年制造的第一艘800吨级综合海洋调查船“水星”号,以及大连426厂于1965年建造的登陆艇型船舶海调101、102、103、104艇。
![]()
第一艘综合海洋调查船“水星”号
![]()
登陆艇型船舶“海调102”艇
60年代至70年代是近海船舶建造的高峰期,除了上述4艘登陆艇外,还有4艘船舶建成交付后被编入北海分局第一海洋调查船大队序列,有芜湖造船厂于1972年建造的千吨级向阳红07、08船(后更名为中国海监17、22船),有上海沪东造船厂分别于1973年6月和1973年1月建造的800吨级“曙光04”船(后更名为“中国海监19”船)和“曙光05”船(后更名为“中国海监11”船)。这些船舶主要执行中国近海综合断面调查、维权巡航执法、渤海倾废区调查、海底电缆路由调查、赤潮绿潮海冰调查等任务。
此外,还有8艘1000吨以下的船舶建成交付,这些船多承担近海调查和监测任务:有武昌造船厂分别于1975年7月和1969年12月建成的2艘600吨级船舶曙光08、09船;有温州造船厂于1978年1月建成的4艘同型300吨级船舶,即新海调105、106、107、108船(后被国家海洋局批准更名为中国海监12、13、14、20船);还有在1978年2月建成的50吨级交通艇北交01、02艇(后更名为中国海监15、16船);以及建于1978年9月并于1988年11月从天津环保局转让来的200吨级的“中国海监21”船。
![]()
“曙光08”船
![]()
“向阳红52”船前身“向阳红08”船
![]()
“向阳红51”船前身“中国海监11”船(“曙光05”船)
远洋船舶大放异彩
分局进入远洋科考的里程碑时代
1965年9月“东方红”号海洋调查船由北海分局代管,并于1977年11月参加了国家海洋局组织实施的为期一个半月的首次东海大陆架综合调查任务,1979年11月该船移交回山东海洋学院。
上海沪东造船厂建造的4500吨级“向阳红09”船于1978年8月交付使用,使海洋调查的范围从国内近岸和沿海延伸到了远洋,开启了远洋科考的辉煌时代。“向阳红09”船曾先后完成了全球大气试验、中美“海洋沉积作用过程”联合调查、中法长江口调查、中日合作黑潮调查、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等重大国际合作调查任务。自2009年7月至2015年3月,该船作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母船,搭载潜水器完成多次下潜任务及试验应用航次,为我国潜水器试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向阳红09”船现在虽然已经退出了海洋科考船舶队伍,但她是北海分局几代优秀海洋人奉献海洋事业的象征,她所创造的航海业绩永远熠熠生辉。
![]()
“向阳红09”船布放“蛟龙”号潜水器
上世纪八十年代,北海分局进入到稳定发展时期,并接管了日后功勋卓著的两艘远洋船舶“极地”号和“大洋一号”船,为中国南极事业和海洋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极地”号是我国南极考察委员会从芬兰购进的用于南极科考的远洋运输船舶,于1971年建造完工出厂。自1985年10月抵青岛后,由北海分局负责该船执行极地考察及运输任务时的船舶运行综合保障工作。1986年10月“极地”号首次执行南极考察任务,在恶劣气候中经过77天日夜艰苦奋战完成了南大洋考察及扩建长城站的任务。1986年首航至1994年退役,“极地”号六赴南极执行考察任务,积累了冰区航行的宝贵经验,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科研数据,为我国南极考察事业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也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
![]()
“极地”号
另一艘代管船舶“大洋一号”船是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综合性远洋科考船,至今仍是远洋科考的重要力量。“大洋一号”船于1984年2月在前苏联基辅船厂建造完工出厂,1994由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从俄罗斯购入,1998年1月调归北海分局管理,此后执行了20多个航次的大洋科考任务。其中,2005年4月至2006年1月执行了我国首次横跨三大洋的科学考察任务,历时297天,总航程约6万多公里,在我国大洋调查方面取得了多个首创和突破,也使我国海洋调查能力在国际上达到先进水平。在过去二十多年里,“大洋一号”船经过了几次加改装任务,加装了关键调查设备,构建计算机网络系统,统一实验室布局等,2025年4月还完成了一次提升深远海探测能力的升级改造,以满足我国国际海底矿区高精度调查需求。这些升级改造使这艘船龄较长的功勋船舶继续发挥着不负于时代的科考实力。
![]()
“大洋一号”船
积极响应国家海洋管理新要求
“中国海监”船队亮相
1983年2月,为响应即将正式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关于“国家海洋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海洋环境的调查、监测、监视、开展科学研究,并主管防止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和海洋倾废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国家海洋局成立了中国海洋环境监视监测船队,并统一更名为“中国海监”舷号。北海分局按照国家海洋局指示,于1983年3月1日在法规正式生效当天派出由“曙光05”船更名的而来“中国海监11”船,在我国管辖海域实施监视,这标志着北海分局开始承担海洋行政管理职责。在此后的三十多年里,“中国海监”系列船舶依法巡视管控我国管辖海域、有效查处各种海上违法违规行为,为保卫国家海洋权益、维护海洋开发秩序、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
赋予新职能
船队规模继续扩大
1999年8月18日,中国海监北海总队在青岛正式挂牌,自此十多年里,北海分局执法船舶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得到了快速提升。分局所属中国海监第一支队承担北海局执法船舶、码头等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保障海上执法装备运行效能。
2012年5月经改造并更名为“向阳红06”船的远洋综合科考调查船入列。入列十几年来,“向阳红06”船经历了改建和加改装工程,提升了船舶主动力系统及船载设备能力等,逐步打造成以地球物理为主的多学科任务综合调查船。该船已承担了十几项重大深远海航次任务,是国家海洋科考事业发展的重要搭载平台之一。
![]()
“向阳红06”船
2013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决定“重组国家海洋局、建立中国海警局”,北海分局属“中国海监”标志的船名更改为“中国海警”标志。从2005年到2015年,由中国海监总队组织建造配属北海总队的海警船(海监船)共计23艘,吨位从千吨级以下到5000吨级不等,其中5000吨级1艘,4000吨级1艘,3000吨级3艘,1000吨级5艘,千吨级以下的快速近岸执法艇13艘。自2013年6月起,以“中国海监”命名的船舶逐步更改舷号为“中国海警”。2018年,海警转隶,海警船移交至武警部队。自2018年7月原执法船舶移交后至2020年底,由国家海洋局北海海洋工程勘察研究院承担船舶管理和技术保障职责。
机构改革后
船舶管理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2018年自然资源部组建,2019年北海分局正式更名为自然资源部北海局。2020年底至今,国家海洋局北海海洋技术保障中心——现更名为自然资源部北海海洋技术中心(自然资源部北海船舶飞机管理中心),成为北海局新的船舶管理单位,掀开了北海局船舶管理的新篇章。
北海海洋技术中心接手局所属船舶管理工作以来,在延续北海局船舶管理的优良作风和好的管理经验之外,也形成了自身的管理风格。在中心党委带领下,由负责船舶调度指挥、船舶证书管理等工作的海务部门,负责船舶机械设备维护等工作的机务部门,负责船员管理和调配等工作的船务部门这三个岸基船舶管理内设机构在船舶安全管理体系指导和监督下开展船舶运行管理工作。
中心目前所管在航船舶12艘,其中远洋船舶5艘、近海船7艘。远洋船舶中有“大洋一号”船、“向阳红06”船这些经过改造升级依然创造远洋调查佳绩的老牌科考船,每年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续写着一百多天不靠港、海上加油的激励人心的故事;也有“极地”号破冰调查船、“向阳红17”浮标作业船这些新生代先进科考船,在各自领域开展调查任务,不断突破人类对海洋的认知。2024年6月北海局新造破冰调查船重新启用“极地”舷号,既是对老“极地”号的致敬,也是对极地精神的传承,这艘新时代的破冰船一定会将“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精神发扬光大,创造更加辉煌的科考业绩。“极地”号破冰调查船是北海局船舶现代化进程的里程碑,既可服务于黄渤海冰区监测与防灾减灾,又可执行极地夏季科考任务,成为我国极地科考的重要补充力量。2024年8月初至9月底,“极地”号配合“雪龙2”号圆满完成了第十四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并于2025年2月22日完成了为期一个月的冬季渤海综合调查航次,获得了宝贵的实时数据。2025年7月,“极地”号破冰调查船即将执行第十五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正蓄势待发再次探索极区奥秘。
![]()
新“极地”号破冰调查船
2025年5月7日建成交付并于6月10日入列的“向阳红17”浮标作业船,是北海区第一艘3000吨级专业大型浮标作业船,可实现无极调速和DP-2动力定位,具备10米大型浮标以及海洋综合调查、多类型海空集群装备的保障能力,将有力支撑海洋防灾减灾和海洋综合调查事业。
![]()
“向阳红17”浮标作业船
除了远洋调查船外,“向阳红51”船(前身“曙光05”船、原“中国海监11”船)和“向阳红52”船(前身“向阳红08”船、原“中国海监22”船)分别于2021年和2018年完成船舶重建,“向阳红58”船(原“中国海监18”船)于2022年完成重大改造,这3艘千吨级近海调查船焕然一新重现当今船队,成为现在近海调查任务的主力船舶。2019年1月,两艘500吨级近岸海洋环境监测船“中国海监101”船和“中国海监102”船(2025年3月更名为“向阳红101”船、“向阳红102”船)交付使用。这些船舶具有较强的近海调查能力,每年执行浒苔监测、浮标维护巡检、断面调查、海冰监测等任务,在北海区黄渤海海域的海洋灾害预警、海洋数据获取、资源勘探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并同远洋船舶一起形成“近海-远洋-极地”协同作业的格局。
![]()
“向阳红51”船
![]()
“向阳红52”船
![]()
“向阳红58”船
![]()
“向阳红102”船
码头的变迁
码头不只是船舶的停泊地,更是船队孕育壮大的港湾。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2002年,隶属于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青岛港五号码头成为船舶停靠的母港。码头占地66200平方米,海岸线长度为431.02米,设有四个泊位。随着海洋事业的快速发展和调查船队的不断壮大,五号码头无法满足海洋科研的需要,于是一个新的多功能海洋码头——团岛码头投入使用。自2003年起,团岛码头见证了“大洋一号”船首次进发三大洋的激动人心的起航和凯旋,“向阳红06”船入列的热烈场面,“向阳红09”船完成深潜试验的骄傲归来。2014年位于青岛崂山区沙子口的青岛海洋科学考察基地码头投入使用。长360米、设有1个千吨级泊位和2个5000吨级泊位的码头一期以及长度为400米、设有2个8000吨级泊位的码头二期建成使用后,一个新的优质港湾成为备受瞩目的科考船舶停靠地。青岛海洋科学考察基地码头现在是北海局所管船舶的母港,科考船泊位短缺问题基本解决,所有停靠的船舶都有了自己的专属泊位,极大提高了船舶靠离的便利性以及人员、设备、物料等的上船效率和安全性。该码头对海洋调查研究起到有力支撑和保障作用,对加快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等具有重要意义。
![]()
青岛海洋科学考察基地码头全貌
北海局的船舶发展历程不仅是一部装备升级史,更是一部海洋强国使命的接力传承史。从1965年接收首艘专业调查船“水星”号,到强大的中国海监执法船队,再到自主建设现代化科考船队,从单一的近海调查到远洋科考,到统筹管理大洋科考、极地探索和近海综合调查任务,北海局始终以船舶为“流动的国土”,书写着向海而兴的壮丽篇章。未来这些科考船舶将继续在大洋深海、中国近海创造更多的科考佳绩,助力北海局高质量发展。
文字:尹聪
图片:北海海洋技术中心及网络来源
校对:刘祥宇
新媒体编辑:姜翰林
信息来源:自然北海。
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及海洋知圈编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