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水的多重样貌
水被赋予了众多称号——生命的载体、通用的溶剂、强效的腐蚀剂,以及最奇特的液体……水之所以拥有如此多样的别名,源于水拥有超过70种令人惊奇的异常性质,而这些异常也深刻影响了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尽管对水的研究可以追溯至古代,但人类至今仍未能彻底揭示其本质。水能够以多种物理状态存在,尤其是在固态中,科学家已经在实验室中成功合成了20种不同的晶体结构。
在宇宙中,最常见的水的存在形式是低密度无定形冰(LDA),它广泛存在于彗星的核心、冰冷的卫星以及形成恒星和行星的分子云中。LDA之所以备受科学家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它可能参与了包括生命起源在内的多种宇宙过程,另一方面,它可能是解释水诸多异常性质的关键。
然而,自90年前首次发现以来,关于LDA在原子尺度上的结构到底是完全无序还是部分有序,一直存在争议。
如今,在一项新发表于《物理评论B》的研究中,一个研究团队通过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表明:LDA并非像此前普遍认为的那样,是一种如液态水般完全无序的物质,而是一种其内部含有纳米级晶体的部分结晶的物质。
数值模拟与“记忆效应”
在模拟中,研究人员从300K(约27°C)的液态水开始,以不同的冷却速率将其降温至125K(约-148°C)。得到了在结构上有所差异的冰:有的是完全结晶的,有的则是在无定形基底中嵌有结晶颗粒。
为了判断哪种模拟结构与实验中制得的LDA最相符,研究人员计算了这些模拟冰的X射线衍射图谱,并与已有的实测数据进行比对。结果发现:含有约3纳米宽的纳米晶体、结晶度在16%–19%之间的冰,与此前的实验数据最为吻合。这说明,真实的LDA并非完全无定形,而是一种“部分结晶”物质。
除了模拟,研究团队还使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制备了不同的LDA样本。随后,他们将这些样本缓慢加热至0°C,以观察样本转变为结晶冰的过程。结果发现,最终形成的结晶冰结构,会因初始形成路径不同而有所差异。
具体来说,LDA在转变为结晶冰时,呈现出不完全均匀的晶体结构——这说明它们“记得”自己是如何形成的。如果LDA是完全无定形的,那么这种“记忆效应”将不复存在,这进一步表明LDA冰内部确实存在晶体区域。
对生命起源假说的启示
这项研究也对“有生源说”(Panspermia,亦称“胚种论”)理论带来新的启示。该理论认为,生命的基本构件可能是由彗星携带至地球的,低密度无定形冰则扮演了“太空穿梭机”的角色,运输其中的氨基酸等有机物。
而新的研究表明,部分结晶结构的冰在作为生命起源分子的运输载体方面,可能不如想象中高效。这是因为其内部结构更致密,可容纳分子的空间更少。尽管如此,该理论依然成立,因为即使是部分结晶的冰,其内部仍保有一定比例的无定形区域,这些区域可以捕获并储存生命的构件。
真正“无定形”的冰,可能存在吗?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成果不仅重新定义了LDA的结构特征,也引发了一个更根本性的问题——是否真的存在完全无定形的冰?因此接下来,研究人员的研究目标之一就是要搞清楚:在实验或自然条件下,是否有可能制造出真正无序、无晶体成分的冰,并进一步厘清这种物质与液态水之间的联系。
#参考来源:
https://www.ch.cam.ac.uk/news/%E2%80%98space-ice%E2%80%99-less-water-we-thought
https://physics.aps.org/articles/v18/s86
https://journals.aps.org/prb/abstract/10.1103/PhysRevB.112.024203
#图片来源:
封面图&首图:M. Davies/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