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许多人把鸡蛋打进平底锅里,轻轻一抖,鸡蛋就能轻松翻面——这要归功于锅底那层几乎看不见的不粘涂层。几十年来,以特氟龙(Teflon)为代表的材料凭借超强的防水、防油特性,成为炊具、雨衣、外卖包装乃至化妆品里的明星材料。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份“不粘”的便利之后,竟然蕴藏着化学与环境的双重难题。
![]()
使用不粘锅煎鸡蛋(图片来源:作者使用AI生成)
Part.1
特氟龙的“超能力”与“副作用”
特氟龙的“不粘”,靠的是一种名叫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的化学物质。它也被称为“永远存在的化学品”,这是因为PFAS家族的成员都有一个共同特征——碳原子与氟原子紧密结合,形成的碳-氟键是自然界最稳定的化学键之一,甚至比大多数化学键都牢固。
这种化学键的直接效果就是让材料表面能变得极低,液体几乎无法浸润。就像水珠在荷叶上滚动一样,无论是水、油还是酱汁,都很难在这种表面上留下痕迹。这种“双保险”的不粘性能,迄今为止几乎没有其他材料能做到。正因如此,PFAS已被广泛应用于炊具、纺织品、日常用品和工业领域。
![]()
含氟持久防水剂使织物具有防水性能(图片来源:Wikipedia)
然而,这种“无敌”分子也带来了严重副作用。碳-氟键实在过于稳定,这种“永久化学品”几乎无法在自然环境中被分解。一旦进入环境,它们会长期残留在土壤、江河甚至雨水中,持续循环。更严重的是,它们还可能进入生物体内——科学研究表明,长链PFAS(如C8,八个碳的分子链)更容易在生物体内积累,并与肝损伤、免疫系统异常、甲状腺问题、某些癌症等健康风险相关;就算是短链PFAS(如C4、C6),虽然相对容易排出,但仍存在潜在毒性,且其使用量庞大,环境暴露风险极高。
科学家们早已意识到PFAS的危害,欧美多个国家已经禁止C8等长链PFAS的使用,对短链PFAS也提出严格限制。但问题是,市面上几乎没有其他能同时防水又防油的材料替代PFAS。人们尝试的硅基材料(如PDMS)虽然安全,却总是在防油上“掉链子”。这也是为什么直到今天,PFAS仍存在我们的生活里。
Part.2
和特氟龙说“再见”——“纳米羽毛”的诞生
最近,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新思路。他们设计出一种“羽毛式纳米结构”的新型涂层,这种涂层防水防油的效果与特氟龙相当,却大幅减少了有害化学成分。这或许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真的可以和特氟龙说再见了。
在寻找替代材料的过程中,多伦多大学的科研团队把目光投向了一种常见的硅基材料——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这种材料在医学和日用品中早已普及,比如隐形眼镜,这也说明它本身相对安全。
但仅靠PDMS还不够,它在防水方面表现良好,却难以抵御油脂的渗透。怎么解决这个不足呢?PDMS安全防水但不防油,PFAS有毒但防油好,那不如两者相互取长补短:
研究人员通过特殊的化学方法,先让PDMS像刷毛一样排列在表面,形成柔软而灵活的“分子刷子”,为材料提供一定的防护层。再在PDMS刷毛的末端,接上最短的PFAS分子片段,也就是三氟甲基(-CF₃)。这就像在刷毛顶端插上了一簇簇小羽毛,让整个表面形成密集的小点。三氟甲基虽也属于PFAS,却是其中最小、最不容易累积的类型,风险大大降低。
![]()
通过纳米羽毛的化学方法来改造材料表面(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实验数据显示,每根PDMS刷毛大约能结合7个 -CF₃ 基团,在纳米尺度上,这些基团整齐排列,如同箭尾羽毛般展开,因此这种设计被形象地称为“纳米羽毛”。
别看这“羽毛”小小,效果却出乎意料。研究团队发现,改性后的表面在多种低表面张力的油类测试中表现优异,油滴很难附着和扩散,其防油能力与目前常用的短链PFAS涂层几乎相当。
![]()
不同表面在喷洒低表面张力液体时的润湿与排斥效果(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但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所需的氟元素含量大大降低,仅为传统短链PFAS的八分之一,甚至比某些常见涂层低四十倍!这意味着在保持性能的同时,材料释放到环境中的潜在风险也显著下降。
更令人振奋的是,这种技术不仅适用于实验室条件下的硅片,还能成功应用于织物、金属和塑料等多种常见材料,显示出广泛的应用潜力。
Part.3
更安全的“不粘”未来
“纳米羽毛”最大价值在于,它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固化认知与现实僵局,在性能与安全之间找到了平衡。
过去,科学界普遍认为,想要获得良好的防油性能,就必须依赖长链的PFAS分子,可这绕不开高毒性和生物累积风险;而现在,研究人员证明,强大的防油性能并不一定要依赖冗长的氟碳链,分子层面的精巧设计同样能够实现性能突破。。我们终于有望摆脱“要么安全、要么好用”的两难选择,从健康和环境的角度看,这是一大进步。
纳米羽毛技术并不是终点,而更像是一块铺路石。它告诉我们:只要找对思路,就可能找到安全和好用之间的平衡。未来,随着技术的优化,我们甚至有可能用上完全不含PFAS的产品——到那时,“不粘”的便利再也不用拿安全来置换了。
参考文献:
[1]Au, Samuel, et al. "Nanoscale fletching of liquid-like polydimethylsiloxane with single perfluorocarbons enables sustainable oil-repellency."Nature Communications16.1 (2025): 6789.
[2]Ateia, Mohamed, et al. "The overlooked short-and ultrashort-chain poly-and perfluorinated substances: A review."Chemosphere220 (2019): 866-882.
[3]Gannon, Shawn A., et al. "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and excretion of [1-14C]-perfluorohexanoate ([14C]-PFHx) in rats and mice."Toxicology283.1 (2011): 55-62.
[4]Luz, Anthony L., et al. "Perfluorohexanoic acid toxicity, part I: Development of a chronic human health toxicity value for use in risk assessment."Regulatory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103 (2019): 41-55.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邵文亚、杨超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博览立场
本文首发于中国科普博览(kepubolan)
转载请注明公众号出处

推荐资源
关注使用“科学与中国”小程序,可观看以院士科普视频为代表的优秀科普视频,第一时间获取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科学节等科普活动报名信息。
![]()
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联系webmaster@kepu.net.cn
中国科普博览是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依托中国科学院高端科学资源,致力于传播前沿科学知识,提供趣味科教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