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与地球的公转周期不同,两者距离最近的 “火星冲日” 每 26 个月才出现一次 —— 这意味着,宇航员登陆火星后,必须等待约两年时间,才能迎来最佳返回窗口。
![]()
在这 700 多个日夜中,红色星球的极端环境(-153℃至 20℃的温差、稀薄且含 95% 二氧化碳的大气、强烈的宇宙辐射)时刻威胁着生命安全。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存活,宇航员需要一套 “全方位生存体系”,涵盖生命保障、心理调节、科学探索与应急应对,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精密的技术支撑与周密的规划。
首先,“闭环生命保障系统” 是宇航员活下去的 “基础防线”—— 它能将宇航员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实现水、氧气与食物的循环再生,减少对地球补给的依赖。火星表面没有液态水,大气也无法直接呼吸,若完全依赖从地球携带的物资,成本极高且风险巨大(一旦补给中断,后果不堪设想)。因此,闭环系统成为关键:
在水循环方面,系统会收集宇航员的尿液、汗液、呼吸产生的水蒸气,通过过滤、蒸馏、反渗透等技术,将废水净化为可饮用、洗漱和种植的纯净水,循环利用率可达 90% 以上。
![]()
目前,国际空间站的水循环系统已能实现这一功能,未来火星基地的系统会进一步优化,甚至可能提取火星土壤中的冰水资源(火星两极和地下存在大量水冰),作为补充水源。
在氧气供应方面,除了携带部分液氧,主要依赖 “植物光合供氧” 与 “电解水制氧”。科学家计划在火星基地种植小麦、生菜、藻类等耐低重力、高光合效率的植物 —— 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宇航员呼吸和设备产生),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同时还能提供食物。此外,电解水制氧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启动,将循环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保障氧气供应稳定。
在食物保障方面,“太空种植” 与 “预制食品” 结合是主要方案。短期依赖从地球携带的脱水预制食品(如压缩饼干、冻干餐),长期则通过 “火星温室” 种植作物。这些温室会采用人工 LED 光源(模拟地球光谱)、无土栽培技术(避免火星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并严格控制温度与湿度。实验表明,小麦、土豆、生菜等作物在模拟火星环境中可正常生长,未来还可能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更耐辐射、生长更快的 “火星专用作物”,满足宇航员的营养需求(如蛋白质、维生素)。
其次,“防辐射与保温住所” 是抵御极端环境的 “物理屏障”。
![]()
火星大气稀薄,无法有效阻挡太阳风中的高能粒子和宇宙射线,长期暴露会增加癌症风险;昼夜温差极大,夜间低温可能冻坏设备与人体。因此,宇航员的住所需要具备双重防护功能:
在防辐射方面,住所不会直接建在火星表面,而是选择地下洞穴(如火星熔岩管)或在地表建筑外覆盖厚厚的火星土壤 / 玄武岩板 —— 这些天然物质能有效吸收宇宙射线。此外,住所内部还会安装辐射监测仪,实时监测辐射强度,一旦超标,宇航员会进入专门的 “辐射避难舱”(用铅或水层进一步强化防护)。
在保温方面,住所采用 “多层绝缘材料”(如聚酰亚胺薄膜、气凝胶),减少热量散失;同时配备高效加热系统,利用火星表面的太阳能(通过太阳能电池板收集)或核反应堆(提供稳定能源)供电,将室内温度维持在 18-25℃的舒适范围。
![]()
值得注意的是,火星白天的太阳能资源约为地球的 40%,足够满足基本能源需求,夜间则依赖储能电池或核能源补充。
除了物质层面的保障,“心理调节” 同样关键 —— 长期与地球隔绝、单调的生活环境、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容易让宇航员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为应对这一挑战,有三大核心措施:
一是 “定期地球通信与家庭联结”。尽管火星与地球的通信存在 4-24 分钟的延迟(随距离变化),但宇航员每天会有固定时间与家人视频通话、发送消息,分享生活与工作。地面团队还会定期发送 “心理支持包”(如家人录制的视频、家乡的新闻、喜欢的音乐),缓解思乡之情。
二是 “丰富的业余生活与团队互动”。火星基地会配备健身设备(应对低重力导致的肌肉萎缩和骨密度流失)、虚拟现实(VR)设备(模拟地球场景,如森林、海滩)、书籍、电影等娱乐资源。同时,团队会定期组织集体活动(如一起做饭、举办小型庆祝会),增强凝聚力,避免孤独感。
三是 “明确的工作目标与成就感”。在两年时间里,宇航员并非 “无所事事”,而是要执行密集的科学任务 —— 比如采集火星土壤与岩石样本(研究火星地质演化和生命痕迹)、监测火星大气与磁场、测试火星表面的资源利用技术(如提取水冰、制造燃料)。这些任务不仅能推动人类对火星的认知,还能让宇航员获得成就感,减少心理压力。
最后,“应急应对方案” 是应对突发风险的 “最后保险”。火星上可能出现各种意外:设备故障(如生命保障系统失效)、极端天气(如火星沙尘暴,能持续数月,遮蔽阳光)、健康问题(如突发疾病、外伤)。为此,火星基地会配备:
——“应急避难舱”:独立于主住所的小型舱体,配备备用生命保障系统、急救药品和通信设备,一旦主住所出现问题,宇航员可暂时转移至此。
——“医疗急救包”:涵盖常见病药物、外伤处理设备、远程诊疗系统。宇航员会接受专业医疗培训,能处理骨折、感染等常见问题,复杂情况则通过远程医疗系统,由地球医生指导操作。
——“火星车与应急燃料”:配备多辆可载人火星车(续航里程数百公里),用于紧急撤离(如基地受损时转移至备用基地),同时储存足够的应急燃料(可能利用火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甲烷燃料),确保返回飞船能在紧急情况下启动。
![]()
登陆火星两年的生存,本质上是 “人类对抗极端环境的系统性工程”—— 它不仅依赖技术突破,更需要宇航员的专业素养与团队协作。如今,各国航天机构已在积极开展相关实验:NASA 的 “火星沙漠研究站”(模拟火星环境,让志愿者进行数月封闭生活)、中国的 “地外生存实验舱”(测试闭环生命保障系统),都在为未来的火星任务积累经验。
或许在未来 20 年内,人类将首次实现载人登陆火星。当宇航员踏上红色星球的那一刻,他们不仅是探索者,更是 “开拓者”—— 两年的生存经历,将为人类建立火星基地、甚至未来移民火星奠定基础。而支撑他们活下去的,不仅是先进的技术,还有人类对宇宙的好奇与对生命极限的挑战精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