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是否听说过,美国在冷战时期曾秘密策划过一项震惊世界的“炸月”行动?他们希望全球人类都能亲眼目睹月球表面腾起的“蘑菇云”,这一计划正是代号A-119的高度机密项目。
![]()
2
这样一个看似科幻的构想,究竟是因何而生?又为何最终未能付诸实施?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政治博弈与科学考量?
3
今天,小李将带大家深入剖析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揭开A-119计划背后的真相与警示。
![]()
4
A119计划
5
冷战年代的太空竞赛,不仅推动了航天技术的飞跃发展,也催生了一系列突破常规思维的战略设想。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科技不仅是探索工具,更成为国家威望的象征。
6
1958年,美苏之间的太空角力已达到高潮。此前一年,苏联成功发射“斯普特尼克1号”——人类历史上首颗人造卫星,率先赢得太空竞赛的第一回合,令美国朝野震动。
7
面对国际舆论的压力和国内信心的动摇,美国空军迅速启动了一项绝密工程,命名为A119计划,对外宣称是“月球实验飞行研究”。实际上,其真实目的极为激进:向月球发射核武器并实施引爆,制造一场全人类可见的宇宙级视觉冲击。
8
如今看来,这种做法近乎疯狂。月球作为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维持着潮汐稳定与生态节律,对文明演化具有深远影响。在它表面引爆核弹,无异于挑战自然秩序。
![]()
卡尔萨根
9
但这一极端想法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特定历史背景下地缘政治对抗的直接产物。
10
当时,苏联在航天领域的领先使美国陷入强烈的霸权危机感。“必须在所有领域压制对手”的战略思维主导了决策方向。
11
传统的火箭发射或卫星部署已不足以彰显国力,于是决策层开始寻求一种能瞬间吸引全球目光的震撼手段。核爆月球因其前所未有的戏剧性效果,被正式纳入可行性讨论范畴。
12
A119计划的保密程度极高,整个核心团队仅由十名专家组成,却囊括了当时物理学、天文学与航天工程领域的顶尖学者。
![]()
13
其中一位成员,便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天体物理学家卡尔・萨根。彼时他年仅24岁,尚在攻读博士学位,便已参与此项高度敏感的研究。
14
尽管他并未主导整体方案设计,但在关键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负责计算核爆后尘埃云在真空环境中的扩散模型,为判断爆炸能否被地球观测提供理论依据。
15
这段经历或许深刻影响了他日后的人生轨迹。从参与军事化太空项目到转向倡导和平探索宇宙、普及科学精神,他的思想转变折射出一代科学家对科技伦理的重新审视。
16
值得一提的是,苏联在同一时期也提出了类似构想,代号“E-4”,隶属于其“E计划”系列。该计划同样旨在通过核爆展示技术实力,但由于技术和安全顾虑,在早期阶段即被终止,从未进入实施流程。
![]()
17
计划细节
18
A119计划的目标远不止科学研究那么简单,而是集政治宣传、军事威慑与有限科研于一体的复合型战略行动。官方文件虽提及可借此研究月壤成分与行星形成机制,但真正驱动力来自地缘竞争。
19
美军高层坚信,一次成功的月球核爆将产生跨洲际的心理震慑效应,让全世界直观感受到美国的技术统治力,从而在意识形态对抗中占据主动地位。
20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项目组在技术路径上进行了周密规划。
![]()
网络图片
21
在核弹选型方面,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落差。最初设想使用大当量核装置以增强视觉冲击,但受限于当时运载火箭的有效载荷能力,重型弹头无法送入地月轨道。
22
最终选定W25型核弹头,重量控制在99至100公斤之间,爆炸威力约为1.7千吨TNT当量,仅为“胖子”原子弹的十三分之一。虽然威力有限,但恰好匹配火箭运力,成为折中选择。
23
引爆位置的选择同样经过精密建模,最终确定为月球的“阴阳交界线”,也就是昼夜分界区域。
![]()
24
这一选址策略基于光学原理:阳光斜照在此区域时,能够最大限度照亮爆炸扬起的尘埃云,提升可见度,确保地球上不同经度的人群均能用肉眼或简易望远镜观察到现象。
25
整个执行流程也被详细拟定:从地面发射携带核弹的导弹,经历数日飞行后精准抵达月球边缘,在预定时间点引爆,力求达成最大范围的全球传播效应。
26
原计划拟于1959年执行,然而在当年年初便被美国空军高层紧急叫停,始终停留在纸面阶段。
27
尽管计划看似逻辑严密,但从现代科学视角审视,其实存在多重致命缺陷。
![]()
28
首先是预期视觉效果严重偏离实际。地球上核爆形成的“蘑菇云”依赖大气层的存在,包括空气阻力、热对流与颗粒悬浮等物理过程。
29
而月球处于近乎完全真空状态,缺乏气体介质支撑,爆炸只会产生短暂闪光与快速扩散的尘埃团,无法形成持续可视的壮观景象,导致其宣传价值大打折扣。
30
更重要的是,现代数据分析表明,单枚W25核弹的能量根本不足以撼动月球运行轨迹。月球质量高达7.3×10²²千克,若要对其轨道造成可测量扰动,理论上需同时引爆约两千亿枚同等当量核弹。
31
至于担心碎片击中地球的说法也多属误解——月球逃逸速度为每秒2.38公里,普通核爆产生的碎屑远未达到此动能,绝大多数仍将回落月表,对地球威胁极低。不过这些认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尚未完全建立。
![]()
32
宇宙探索的理性边界
33
A119计划之所以未能推进,并非美国放弃争霸意图,而是综合评估风险后的审慎抉择。
34
官方公布的三大取消理由包括:一是担忧此举引发全球民众强烈抗议,损害美国国际形象;二是运载火箭存在发射失败概率,一旦搭载核弹的火箭坠毁,可能造成严重的核污染事故;三是爆炸带来的放射性物质会污染月球表面,干扰未来科学探测任务。
![]()
35
冷战时期的太空竞赛,本质上是以霸权逻辑为核心的对抗性发展模式。美国试图通过极端手段展示力量,将宇宙空间变为战略威慑的延伸场域,背离了人类共同探索未知的初心。
36
像卡尔・萨根这样的科学家后来纷纷转向倡导和平利用外太空的理念,正是对那段激进思维的深刻反思。科学的本质在于揭示真理、增进理解,而非制造恐惧、强化控制。
37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的探月工程。从嫦娥一号实现绕月探测,到嫦娥五号完成月壤采样返回,再到嫦娥六号历史性登陆月球背面并带回样本,中国始终坚持渐进式、科学导向的发展路径。
![]()
38
中国探月计划的核心宗旨,是研究月球起源与地质演化,评估资源潜力,积累深空探测经验,体现的是“拓展认知边界、服务人类福祉”的探索哲学。
39
当前,人类太空活动正迈向多国协作的新纪元。国际空间站长期驻人运行、多国联合开展火星探测任务,均展现出合作共赢的趋势。
40
但A119计划与苏联E-4计划的教训仍值得铭记:科技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但也可能被滥用。缺乏道德约束与长远视野的技术冲动,终将带来不可逆的风险。
41
真正的大国担当,不体现在破坏力的强弱,而在于创造价值的能力;真正的探索格局,不在于一国独占鳌头,而在于推动整个人类文明向前迈进。
42
结语
43
月亮依旧静静悬挂在夜空中,无声见证着人类走向星辰大海的每一步足迹。
44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守住理性的底线,以敬畏之心面对浩瀚宇宙,以合作之姿迎接未知挑战。
45
唯有如此,才能让遥远星海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知识疆域,而不是大国博弈的角斗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