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业务/财务/场所/资产)
一份审计报告揭开企业面纱,母公司因五独立缺失被判承担子公司8000万债务。
2019年初,A集团公司财务总监在审查子公司B公司的财务报表时,发现两公司存在大量共用银行账户的情况。母公司A集团经常直接调拨B公司资金用于集团其他业务,而B公司的办公场所竟设在A集团总部大楼内,连门牌号都未单独设立。
更令人担忧的是,B公司的高管团队全部由A集团各部门经理兼任,无人专职在子公司工作。
三年后,当B公司因经营不善面临供应商C公司提起的8000万元债务诉讼时,这些管理细节成为法庭认定“人格混同”的关键证据。C公司主张A集团与B公司实质为同一经营实体,要求A集团承担连带责任。
01 案件背景:审计报告揭开的面纱
A集团是国内知名制造业企业,2015年全资控股设立B科技公司,主营新型材料研发。在设立初期,为“提高管理效率”,A集团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控模式:
B公司没有独立财务部门,所有付款需经A集团财务总监审批;采购销售合同使用A集团统一模板,加盖A集团合同专用章;甚至B公司员工的劳动合同签约主体也是A集团。
2022年,因行业周期性调整,B公司资金链断裂,拖欠供应商C公司货款累计达8000万元。C公司追讨债务时发现,B公司账户余额仅剩120万元,远不足以清偿债务。
在律师调查取证过程中,一份2020年的内部审计报告成为关键证据。该报告明确指出:“B公司资金与A集团高度混同,财务人员由集团财务部兼任,不具备独立财务决策能力”。
C公司据此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否认B公司独立法人人格,由A集团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02 裁判结果:母子界限模糊的代价
法院经审理认为,A集团与B公司存在严重的人格混同情形,判决支持C公司的诉讼请求。裁判理由系统阐述了法人独立性的边界:
财产混同:审计显示B公司超过70%的收款直接进入A集团账户,而B公司日常开支均由A集团“统筹拨付”,缺乏独立资金管控体系。
业务混同:B公司所有采购销售合同均由A集团销售部门统一签署,客户无法区分交易对象是A集团还是B公司。
人员混同:B公司名义上的总经理、财务负责人均为A集团部门经理兼任,未在B公司领取薪酬,实质未履行子公司管理职责。
场所混同:B公司注册地址虽独立,但实际经营场所与A集团完全重合,无独立办公区域。
法院依据《公司法》第20条第3款关于“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规定,认定A集团滥用对B公司的控制权,严重损害债权人利益,应当对子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03 法律分析:五独立审查的防火墙
上海君澜律师事务所俞强律师提示,本案凸显了母子公司管控中保持“五独立”的法律价值。根据《公司法》第十四条,子公司虽受母公司控制,但作为独立法人必须保持财产、业务、人员等维度的独立性,否则将面临法人人格否认的法律风险。
人事独立审查要点
子公司必须建立独立的劳动人事管理体系。核心要求包括:
总经理、财务负责人等高管应专职在子公司工作,不得在母公司兼任职务
母公司推荐董事、监事需通过股东会合法程序,不得直接任免
员工劳动合同必须与子公司单独签订,社保公积金独立缴纳
上海君澜律师事务所俞强律师特别指出,实践中常见风险点是母公司直接下达人事任免文件,或子公司高管在母公司领取薪酬,这些都将构成人格混同的证据。
业务独立审查要点
业务独立性的核心是子公司具备自主经营能力:
拥有独立的产供销系统,不与母公司共用销售渠道
避免与母公司存在同业竞争
关联交易需遵循公允原则并履行披露程序
若母公司垄断子公司采购销售渠道,或强制指定交易对象,将导致业务独立性丧失。
财务独立审查要点
财务独立是法人独立的核心支柱:
独立银行账户,禁止与母公司共用账号
独立会计核算体系,不得由母公司财务部门代行职能
独立财务决策机制,重大资金支出需子公司自主决策
上海君澜律师事务所俞强律师在分析本案时强调,A集团最严重的违规就是将子公司作为“第二钱包”,随意调拨资金,彻底突破财务独立底线。
资产独立审查要点
资产权属清晰是责任独立的基础:
子公司资产应登记在自身名下
建立独立的资产台账和管理制度
禁止与母公司共用主要生产经营设备
实务中常见风险是母公司无偿调用子公司资产不作账务处理,导致财产界限模糊。
场所独立审查要点
物理空间的独立性是法人独立的形式要件:
拥有独立办公场所,不得与母公司合署办公
独立悬挂公司名牌,有专属通信地址
经营场所租赁合同应以子公司名义签订
本案中B公司虽在注册文件中有独立地址,但实际与A集团混合办公,成为认定混同的辅助证据。
04 风险提示:母子公司管控的合规边界
上海君澜律师事务所俞强律师结合十三年公司法律实务经验指出,母子公司管控需把握“控制而不混同”的原则:
“母公司可通过合法途径行使股东权利,如委派董事、审批重大事项等,但必须尊重子公司的独立决策机制。特别要避免‘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便利的代价可能是巨大的法律风险。”
《九民纪要》第10条明确列举了人格混同的认定标准,包括混同、人员交叉任职、业务混同等情形。企业集团应建立五独立定期审查机制,重点核查:
银行账户往来明细是否存在非常规资金划转
高管劳动关系是否与任职公司一致
重大资产权属登记是否清晰
业务合同是否体现真实交易主体
经营场所是否具备独立标识和功能分区
通过制度化审查可有效防范人格混同风险,避免公司面纱被司法刺破。
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典型案例中,某能源集团因与子公司共用财务系统、混合管理业务,最终被判决对子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法院在判决书中明确指出:“母子公司的独立法人地位不是逃避债务的屏障”。
随着《民法典》实施,企业集团对子公司的管控必须建立在尊重法人独立性的基础上。那些为图管理便利而模糊法律边界的做法,终将在诉讼中付出代价。
上海君澜律师事务所俞强律师提醒,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是企业规范运作的需要,更是防范法律风险的制度保障。当母子公司间的“五独立”界限清晰时,有限责任制度才能真正成为投资者与债权人之间的安全阀。
作者介绍:俞强律师
执业机构:上海君澜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198号世纪汇广场一座12楼
教育背景:北京大学法律硕士,具有证券、基金、期货从业资格
联系方式:通过君澜律所官网联系
专业荣誉:
2020年上海律师协会“金融证券保险专业认证”
2024年“君澜专业领航奖”
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实习导师
风险提示:具体案件需要咨询专业律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