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辽宁营口,不吃这十样算白来!
![]()
溯古至今,营口是渤海湾畔的明珠,
早在 28 万年前的金牛山遗址,就闪烁着人类文明的星火。
明清时,它以 “关外上海” 之名,成为东北最早开埠口岸,
西洋商船的汽笛与中式商号的吆喝,奏响多元交融的乐章。
![]()
岁月沉淀下的民俗,是营口鲜活的文化基因。
盖州皮影戏以灵动的剪影演绎人间百态,辽南高跷踩着铿锵鼓点,舞者身姿矫健,尽显豪迈。
大辽河蜿蜒流淌,孕育出豁达坚韧的民风,渔民唱着渔歌撒网,
码头商贩热情吆喝,满是生活的烟火气。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如今的营口,既有老街青砖诉说往昔,又有新城灯火映照未来。
山海间的这座城,始终以包容姿态,续写着属于自己的动人篇章。
那,您知道来营口吃什么吗?
试试这十样,好吃不贵,当地人的最爱……
![]()
汤池羊汤
是辽宁营口的一绝,喝过的人都得竖大拇指。
这汤的底子得从清朝说起,回族人从河北迁到营口盖州,把清真羊汤的手艺扎下了根。
早年间羊汤馆子都围着清真寺开,回族兄弟用羊骨熬汤,讲究个“咕嘟咕嘟”四五个小时,
汤色熬得像牛奶似的,撒把葱花香菜,热气一冒,老鼻子香了!
汤池镇的山羯羊才是灵魂,
正宗做法得用整扇羊排配羊杂,大火煮透再切片汆汤,喝的时候舀勺辣椒油,
配个刚出炉的烧饼,得劲儿!当地人管这叫“伏天标配”,
三伏天喝羊汤排汗祛湿,老话讲“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
![]()
营口海蜇
老辈子人传,这海蜇精原是如来佛祖跟前听经的玉钵,
下凡作妖祸害百姓,最后被太白金星用石灰白矾收拾服帖,
这才成了如今这盘脆生生的凉菜。
要说这海蜇咋吃带劲?
营口老饕教您两招:一是爆炒海蜇头,小米辣配野山椒,滋啦一锅火,脆得能听见响儿;
二是老醋蛰头,90度水温烫二十秒,陈醋白糖这么一拌,黄瓜片打底,酸辣爽口直冲天灵盖!
本地人最稀罕鲜蜇头切片,拿蚬子汤、蒜泥、酱油醋那么一调,呲溜一口,鲜灵劲儿能从嗓子眼窜到后脑勺!
如今营口海蜇节办得红火,海内外吃货乌泱乌泱往这旮沓涌。
您要问为啥这么横?
渤海湾低温高盐,辽河口浮游生物管够,
养出的海蜇肥得流油,胶原蛋白、碘元素、甘露多糖样样齐全,吃着脆生,养着身子骨!
![]()
营口大闸蟹
这货祖上跟阳澄湖大闸蟹是远亲,但沾了辽河入海口咸淡水交汇的光,
肉质更紧实,蟹黄还带点海腥鲜甜。
老辈子渔民讲,过去蟹子多到能踩着蟹壳过河,现在可金贵了,秋天开海那阵儿,
本地人排队买蟹的阵仗比早市抢鸡蛋还热闹。
正宗营口蟹讲究“青背白肚黄毛爪”,清蒸最绝,
肚脐朝上摆笼屉,葱姜料酒一撒,大火上汽十五分钟。
揭盖那叫一个“鲜灵”,金灿灿的蟹黄能流一手油,蘸点姜醋汁,
嘬一口“老盖了”(营口话“老好了”)。
年轻人爱辣炒,年糕条跟蟹块裹着豆瓣酱翻飞,辣得直吸溜还喊“过瘾”。
据《营口县志》记,这蟹子早年间是渔民下酒菜,如今登堂入室成了“辽菜名片”。
![]()
蛸夹子豆腐
早年间灾荒年,有个孝子在泥洞里扒拉出满身青泥的蛸夹子(营口话叫'芦蟹'),
怕剌嗓子便捣碎了熬汤,嘿,竟凝成颤巍巍的奶白豆腐块!
老辈子传下来的手艺忒讲究,
活蟹得用陶罐捣出浆,纱布挤肉汁时得哼着小调慢慢晃,最后撒把蟹黄往菠菜汤里一滚,
那鲜味能勾得人鼻尖直颤。
如今这手艺成了市级非遗,老边区大兴村的老灶台天天飘香,
春逮蛸夹子都得拿灯笼'诱捕',
做好的豆腐'老鼻子了'人排队等,就为尝口野生蟹鲜混着姜葱香的古早味,真叫一个'血受'!
![]()
桲椤叶饼
这饼子用山上现摘的桲椤叶(也叫柞树叶)包着,里头裹着黏米面和馅儿,
蒸熟后叶香直往鼻子里钻。传说老早以前满族人打猎带的干粮就是它,
叶子能防馊,放三天都不带坏的,现在早成了市级非遗,老鼻子人稀罕了!
做法讲究得很,
面得用玉米淀粉掺红薯粉,软乎还不粘牙。
馅料分甜咸两口:咸口是酸菜猪肉丁,甜口是红豆沙,得拿桲椤叶折成个小枕头样儿。
蒸笼一开,绿油油的饼子透着油光,咬一口先尝到叶子的清苦,
接着是馅儿的鲜香,后劲还带点回甘,老盖了!
![]()
营口咸泥溜
本地人叫它“弥溜”,是海瓜子腌的鲜物。
这小贝类长在河海交界泥滩里,白壳带点红,跟南瓜子似的。
早年间渔民捞上来直接拿粗盐、花椒大料水腌,讲究个“活蹦乱跳时下嘴”,鲜得能掉眉毛!
现在老营口人还念叨:“生吃螃蟹活吃虾,咸泥溜就酒顶呱呱。”
外地人瞅着直嘬牙花子,咱本地人扒盖儿一嘬,美得直眯眼——那叫一个“鲜灵透亮”!
腌法有说道:
盐卤得晾透,蒜葱辣椒往里怼,泡够24小时才够味。
张嘴没全开的最地道,指甲盖一掀就开,要是张大嘴的准是坏了。
这玩意儿在营口火了几十年,烧烤摊上拿泥溜锅涮着吃,麻油辣椒一浇,鲜到跺脚!
老辈人说“不吃生腌不算营口人”,这口鲜劲儿,谁吃谁迷糊!
![]()
大酱焖鲅鱼
这道菜在辽东半岛可是“杠杠有名”!
传说早年鲅鱼圈的渔民靠海吃海,有户人家用自家酿的黄豆酱焖鱼,
没想到酱香混着鱼鲜,把隔壁小孩都馋哭了,从此这做法就在营口传开了。
正宗的焖鲅鱼得选一斤左右的鲜鲅鱼,
去内脏切段后先煎得两面焦黄,
再拿甜面酱和豆瓣酱按1:1的比例爆香,撒把葱姜蒜,倒上半瓶啤酒去腥,
咕嘟咕嘟焖上20分钟,汤汁收得浓稠发亮,鱼肉嫩得能用筷子夹出花儿来。
营口人吃这菜有个讲究,得用酱汁泡米饭,就着蒜瓣“可劲造”,
![]()
盖州过油肉
早年间山西晋商顺着海路闯关东,把这道官府菜带到了营口,
盖州老厨子们一琢磨,直接给整成了“东北狠活”,
精选黑猪前槽肉,切片拿料酒生抽“马杀鸡”十五分钟,热油里这么一滑,肉片儿外头焦脆里头嫩得直颤悠。
再配上青椒木耳那么一扒拉,酱油醋汁儿往上一浇,滋啦一声,香得直往天灵盖儿窜!
老盖州人管这菜叫“过油儿”,饭馆子后厨那大铁锅颠得山响,
肉片儿裹着油星子在半空翻飞,瞅着就让人直咽唾沫。
要说最地道的吃法,得配碗高粱米水饭,
夹一筷子肉盖在饭上,再扒拉两瓣蒜,那叫一个“舒坦”!
![]()
盖州线边
这道被盖州人唤作“线儿边”的吃食,藏着渤海湾的风浪与老营口的烟火气。
史料记载,清中期盖州作为东北“财货通衢”,
南来北往的商船带火了码头餐饮,渔民们把蛎蝗、海米往酸菜锅里一扔,
竟捣鼓出这酸鲜勾魂的味儿。
如今你去营口夜市,准能瞅见师傅颠着大铁锅,紫菜、粉丝、鸡蛋花在热汤里跳华尔兹,
红绿黄澄的配色跟彩虹落锅里似的。
要说地道吃法,得学盖州老饕——春饼卷着线边,再塞两片煎得焦黄的鸡蛋,咬一口直吧唧嘴:
“这味儿,贼拉对路!”
2024年它刚评上辽宁地标美食,本地人早拿它当接头暗号:
“走,搓顿线儿边去!”其实这菜妙就妙在“跨界”,
蛎蝗的鲜、酸菜的爽、海米的咸,在舌尖上演三国演义,
最后统统被猪油渣的焦香收服,怪不得老营口人念叨:“三天不吃线儿边,浑身刺挠没着落。”
![]()
咸虾爬
学名虾蛄,是当地人“心头好”。
这货在河海交汇处泥沙里窝着,肉嫩得能掐出水,营口老饕讲究“活腌”,
抓来活蹦乱跳的虾爬子,撒海盐、花椒、葱姜往坛子里一杵,密封三天开坛,
咸香直往鼻孔里钻!咬开壳,虾肉“稀溜溜”带点回甘,
配冰镇啤酒蹲在海边啃,听着老板用东北话白话渔家往事,那叫一个“得劲”!
外地人瞅着直嘬牙花子,可营口人就好这口“鲜灵劲儿”,
老话儿说“生吃螃蟹活吃虾”,
咸虾爬子才是待客最高礼遇,齁咸带劲,吃完恨不得舔手指头!
![]()
来吧营口老铁!
羊汤咕嘟着鲜,咸虾爬子齁得直嗦喽手指头,海风一吹,板凳一坐,
满嘴都是渤海湾的“鲜灵劲儿”!
管够造,管够乐,山海有情,人间值得得劲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