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3年,多尔衮带领的清军铁蹄压境,如破竹之势占领辽西辽东,来到保定高阳(今属河北)。
![]()
当他得知守军将领是著名的将领孙承宗时,顿时心中一惊,他知晓此人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写信一封希望孙承宗投降。
然而直到全家47口被灭,他也战到最后,甚至留下后世不事蛮夷的遗言。
300年,他的一个子孙将溥仪赶出皇宫,也算是圆了他的愿。
![]()
明末第一将
孙承宗,1563 年出生在河北高阳这个兵家必争之地。
自北宋起,这里就是边疆前哨,常年的金戈铁马之声,似乎从小就给孙承宗埋下了一颗尚武爱国的种子。
年少时,他在学宫读书,别的孩子或许沉醉于诗词歌赋,可孙承宗却对历代抗辽抗金将士的英勇事迹情有独钟,康保裔、杨延昭等英雄的故事,像烙印一般刻在他心中,滋养着他忠勇的品格。
孙承宗16 岁参加童子试就拔得头筹,17 岁岁试又夺魁,“高阳孙秀才” 的名号一时间响遍保定府。
![]()
可命运似乎总爱开玩笑,此后的十余年,他在科举路上屡屡受挫,直到 32 岁才中举人,比同龄人晚了许多。
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他为了生计,四处给世家子弟授课。但即便生活困苦,他也没忘记关注天下大事。
在与各方官宦的接触中,他敏锐地察觉到了朝政的弊端和边防的紧张局势。他常常私下抄录边疆局势,绘制形势图,分析各处要塞,仿佛在为未来的大任默默做着准备。
![]()
39 岁那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大同巡抚房守士将他带到了边塞。
那是他第一次踏入这片充满烽火硝烟的土地。他跟着房守士巡视军营、考察防御,夜宿兵寨时,听老兵讲述边境战事与民族纷争。
走过烽火台,登上高城,远眺敌骑可能来犯的方向,这一趟边塞之行,让孙承宗彻底蜕变,从一个只知读书的书生,变成了心怀山河、深谙边防之道的谋臣。
1604 年,已过不惑之年的孙承宗终于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他考中进士第二名,进入翰林院任职。
![]()
在翰林院的十年,他没有像其他文人那样,满足于著述修史、宴饮诗会,而是默默地积累朝政经验,广结贤才。
他不依附魏忠贤一党,也不完全投身东林党,这种不偏不倚的态度,让其在复杂的朝堂局势中得以保全,同时也赢得了部分中立大臣的赏识。
52 岁时,孙承宗迎来了人生中另一个关键机遇,他被调任詹事府,负责给太子朱由校讲学。
他的授课方式别具一格,不是刻板地照本宣科,而是旁征博引,将边疆军情、朝政大义融入经义阐释中。
![]()
朱由校被他的讲解深深吸引,课后常常追问边防、兵制之事,孙承宗也毫无保留地详细作答。
一来二去,朱由校对这位老师越发倚重,甚至评价他 “先生若在汉,堪比诸葛;若在唐,必为裴寂”。
这份极高的赞誉,让朝中之人对孙承宗刮目相看。
1621 年,朱由校即位,孙承宗顺理成章地成为 “经筵日讲官”,成为皇帝的老师,这意味着他能更深入地参与朝政。
![]()
然而,明朝此时已危机四伏,后金势力不断崛起。
1622 年,努尔哈赤连陷辽阳、沈阳,辽东告急,朝廷上下惊恐无措。
关键时刻,皇帝一句 “孙先生知兵”,将孙承宗从文臣中提拔出来,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让他肩负起守护大明边疆的重任。
孙承宗抵达辽东后,眼前的景象让他大为震惊,军营荒废,士兵怠惰,器械锈蚀,城池残破,兵将之间离心离德。但他没有慌乱,而是冷静地从最根本的军纪、军心入手。
![]()
他果断免去一批贪腐将领,提拔那些有战功却被压制的老将,整顿军法,树立威严。
为了让士兵信服,他与士兵同食共眠,每夜亲自巡营三次。在他的努力下,军队的士气逐渐恢复。
接下来的三年里,孙承宗大展拳脚,他重修锦州、宁远、大凌河等地堡垒,调集数千工匠,修筑起了著名的 “关宁锦防线”。
这条防线以山海关为核心,自锦州一路设防,形成了 “联城、联寨、联路” 的战略格局,犹如一道坚固的屏障,让敌骑难以深入。
![]()
同时,他改变明军以往被动守城的思维,联合袁崇焕、祖大寿等将领,训练轻骑快兵,制定 “远引敌、近围杀” 的新战术。
这一系列举措成效显著,多尔衮亲征锦州时,被孙承宗设下的伏兵围击,险些丧命;努尔哈赤怒攻宁远,却久攻不下,退兵时还遭追击,损兵折将,这是后金第一次在明军面前遭受重大挫折。
非常可贵的是,孙承宗在战场上不炫功、不邀赏,每战小胜,他便认真记录将士功劳;战败时,则主动承担责任。
![]()
三年时间,他不仅重塑了边防,更赢得了朝廷内外的敬重。然而在战事稍稳后,他却主动请辞,称 “边地稳定,后学可继”。
朝廷感念他的功绩,赐金千两,封他为 “中极殿大学士”,特许他归乡休养。
而他归乡时,只带回了三箱兵器残片,他说:“这是吾三年之记。”
![]()
时光流转终雪恨
时光匆匆,崇祯十六年,清军铁骑再度南下,关宁防线最终还是被攻破,朝廷风雨飘摇,辽西辽东之地尽数沦陷。
此时的孙承宗,已经卸任归乡多年,年过七旬,白发苍苍。
他在家中几日未言,直到第五日清晨,才对身旁的子侄们坚定地说道:“吾一生为国忧思,今国危至此,岂能袖手?”
于是,孙承宗以家资为饷,自募乡兵三千,又号召旧部前来投效,决心重筑高阳城防,与家国共存亡。
他拒绝了友人劝他南渡避祸的建议,只留下一句:“蛮夷未灭,吾岂为生?” 这份决绝,令人动容。
![]()
多尔衮得知城中守将是孙承宗后,颇为惊讶,他深知孙承宗的厉害。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多尔衮派人送来书信,言辞恳切地许诺,只要孙承宗开城投降,就保其一家富贵荣华。
然而,孙承宗看罢书信,冷笑一声,坚定地回应道:“大明尚在,何来归顺之说?吾虽老朽,尚有血性!”
他亲自披挂上阵,登上城墙,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清军黑甲部队,毫无惧色。
![]()
可惜双方实力悬殊,三日后,高阳城破。孙承宗没有丝毫退缩,他率领着家中四十七位亲人,包括子侄、孙辈、姻亲、家仆,全员登上城墙,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一直战至最后一刻。
他们无一人逃走,无一人投降,孙承宗最终战死沙场,尸身被敌骑踏碎,家中也被焚毁,骨灰撒于城垣之上。
据说,临死之前,孙承宗用尽最后的力气大喊:“我孙氏子孙,与尔蛮夷世代为敌,必报此仇!”
![]()
时光飞逝,三百年转瞬而过,历史的车轮来到了清末民初。
1924 年,北京寒意正浓,冯玉祥率兵发动政变,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逼溥仪出宫,结束清室在紫禁城内的 “虚位存享” 生活。
而这场政变的总调度者之一,正是孙承宗的十世孙 —— 孙岳。
孙岳在军中素有 “铁血岳爷” 的称号,他自幼便被家中长辈告诫,不能忘记祖训,不能辱没家门。
他读过《孙忠烈公遗稿》,熟知曾祖孙承宗战死高阳的悲壮故事。年幼时,他就在祖宅祠堂前磕头发誓:“长大必雪家门国耻。”
![]()
政变成功当日,孙岳亲自率领卫队入宫,面对哆哆嗦嗦的溥仪,他表情冷峻,取出一纸谕令,高声宣读:“今日起,废止清室优待条件,皇宫归属国家,宣统退出紫禁城。”
那一刻,没有刀剑相向,却仿佛三百年前孙承宗那句 “与蛮夷世代为敌” 的誓言终于得到了回应。
孙岳用这一纸驱令,完成了一场家族三百年的血债清算。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