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锦,从名字中不难看出,起源与壮族有关。它是我国四大名锦之一,也是其中唯一的少数民族织锦。
壮族人民多喜重彩,“红配绿,看不俗”是壮锦艺人对壮锦用色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因此,相比于另外三大名锦,壮锦的色调也更加斑斓绚丽——主要以黑、白、红、黄、青、蓝、紫为基本色调,其余是补色,而且常常用几种颜色甚至十几种颜色搭配组合,对比鲜明、强烈。
此外,壮锦的纹样也独具自己的民族基因——它以原色麻线或棉线为经,以染色麻线或棉线为纬,线条粗犷有力,多以几何、动物和植物为主调,交织出铜鼓纹、万寿花纹、凤凰纹等充满图腾色彩的图案。
在用途上,因为质地厚重,结实耐用,壮锦品种丰富,可用于制作花边绸、腰带绸、头巾、围巾、被面、台布、背带、背包、坐垫、围裙、床毯、壁挂巾、锦屏等,是壮族姑娘出嫁时不可或缺的嫁妆,也是族人节庆祭祀的仪式符号。
可以说,相较于其他三大名锦的宫廷华贵,壮锦也更贴近民间生活,当地人还把壮锦唤为“土锦”。
虽流传于民间,但壮锦的技艺可一点都不简单。它的制作过程,包括纺线、染线、浆线、卷纱、拉纱、梳纱、穿棕、穿扣、编结花本等多个步骤。
就拿染线来说,需要使用各种天然染料,如土朱、胭脂花、苏木等植物染料,以及黄泥、姜黄、蓝靛等有色土染料,这些材料的处理和染色技术要求高,需要丰富的经验。
还有编结花本,壮锦是我国少数民族锦中唯一一个需要挑花结本的锦,它直接在织机上进行挑花,花本也直接结在竹笼上,并且挑和织是同时进行的。
数万次重复单调的动作只能织出几公分,故有“寸锦寸金”一说。即便是技艺娴熟的织女,一天也只能织出一尺左右的壮锦。
本就是少数民族的技艺,再加上手艺难掌握、耗时费力,年轻人并不爱学,壮锦最关键的“编花本”技艺曾一度濒临失传。据我国唯一的壮锦工艺美术大师谭湘光回忆,包括她自己,最初接触壮锦也并非是在生活中,而是16岁时为了学一门手艺谋生,才认识了专门研究传承壮锦艺术的梁树英,并师从于她。
没想到,却因此意外开启了与壮锦的终身对话。
在当学徒的时候,谭湘光就天天去看师父织锦,师父织锦的一招一式,谭湘光均能铭记于心。师父离开织机去吃饭时,她就上机操作一会。为了多学点东西,谭湘光常常变着法子哄师父高兴,让师父给她“开小灶”。
此外,梁树英还经常带谭湘光深入到广西的三江、融水、龙胜等少数民族地区采风,收集优秀的传统壮锦图案,常常将图样从壮民手中借回到住处,并连夜描摹借鉴,一干便是通宵达旦。
从棉纱到成品,到图样的设计,再到如何用经纬线为图样编程,每一步谭湘光都反复练习。加上天资聪颖,她很快便脱颖而出,成为厂里的顶梁柱。
1983年,29岁的谭湘光出任宾阳县民族织锦厂的厂长。后来的她,不仅织锦技艺了得,还包揽下了厂里的技术、销售、业务等活。
她和师傅梁树英一起复织了万寿花和蟒龙纹,重现那些被时光掩盖的纹样;她也开始力推壮锦机械化,以创新的生产工艺理念,扩大产能,快速提升织锦厂的生产实力。此外,为了织出更丰富的纹样,她还把竹笼机从直径30厘米扩大到45厘米,不断升级壮锦的织造技艺。
让壮锦生产规模化的同时,谭湘光并没有忽视手工传统技艺的传承。
甚至,在2009年时,她选择了离开宾阳县民族织锦厂,创办自己品牌的“湘光织锦坊”。
谭湘光选择成立织锦坊最初的想法很简单:想继续延续手工壮锦技艺,以及用手中的技艺解决一些人的就业问题。
“中年妇女可以在家干活,我们计件付工资,她们既可以照顾家庭,又学到一门手艺来补贴家用。”谭湘光把一些留守妇女召集起来,统一传授壮锦编织技艺,并每家赠送一台壮锦机,慢慢地在当地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家庭作坊。
“但是,手工壮锦虽然更富有生命力,但随着人力成本的增高,价格也越来越高,而且产量也不足以支撑现有的市场需求。而机械化的壮锦更精细,更平整,成本也低。”为了生存与发展,谭湘光的湘光织锦坊采取了“双轨制”:在工作室的产品分配上,机械壮锦的应用比手工的要大很多,“大部份的壮锦作品都是应用机械壮锦来制作的,比如包包、服装,价格更大众化”,而手工壮锦则主要针对高端定制作品。
但不可否认的是,愿学手艺的年轻人仍太少,要么嫌枯燥,要么嫌收入低。人才断层是所有非遗技艺都会面临的严峻问题。想改变这一现状,一方面是要加大培养力度,广纳感兴趣的贤才,另一方面关键仍在于扩大市场对壮锦的认可度、支持度,提高手艺活的变现能力。
为了让年轻人更喜欢壮锦,谭湘光开拓思路,将民族元素和时尚设计相结合,让壮锦的图案和纹路更加符合现代美学理念。在谭湘光团队的不断探索下,数码产品保护套、化妆包、茶周边、耳环、公仔、抱枕、马面裙等壮锦产品不断推出,畅销海内外。
今年,谭湘光还计划带着团队走下沉路线,去少数民族村落收集民族织锦的元素与作品,给市场呈现更多创新的作品。
另一方面,在谭湘光团队的作品受到市场欢迎的同时,趋利的市场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谭湘光说:“壮锦刚出热度,很多人为了获得经济效益,抄袭纹样去仿我的面料,还有壮锦做出来的产品在打价格战,产品良莠不齐。”
但她认为,“这也是一个市场萌芽状态必经之路吧,大浪淘沙,最终还是会有品牌出现的,我希望有一天我坚持自己的原创、自己的品质,能做出自己的品牌,留给更多人看到和了解到,名副其实的壮锦该是什么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