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承包人承接工程业务后,一般需设立项目部统筹协调工程从进场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施工事宜。在此期间,因选择施工队伍、采购施工材料或形成工程资料等需要,使用印章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工程项目实际承包人并不是与建设业主方签订施工合同的公司主体,而是个人包工头挂靠具有资质的建设公司承接,或从中标工程的建设公司转包而来,实际承包人与名义承包人(被挂靠公司或转包工程的公司)之间存在利益的相互独立性,两者在工程运作过程中既需配合,又相互提防。印章的使用正是体现这一关系特征的主要方面。挂靠与转包的工程项目,建设公司如何有效掌控印章使用,既能保障工程施工切实需要,又不至于承担预期之外的风险,成为困扰建设公司的一大难题。
项目部印章的使用经历了由松到紧、由宽到严的演变过程。早期的工程项目,建设公司通常会给项目部配置“某某公司某某工程项目部”印章供项目上使用。由于项目部是建设公司内设机构,使用该印章签订采购合同、与施工班组或分包单位签订协议办理结算所产生的民事责任,建设公司往往难以规避,由此引发诸多诉讼纠纷及经济风险。后来,建设公司逐渐加强了项目部印章管控,大多不再将印章交给项目上,而是统一收归公司掌管。需要用印时需经公司审核,或干脆不再刻制项目部印章,公司审核同意的协议、文件统一盖公司公章或合同专用章。
工程建设过程中,使用印章最为频繁的当属工程资料。由于其使用频率高,每次用印都需审批,极大的降低了工作效率及便利性,建设公司与项目不在同一地的用印,审批时间及经济成本更高。鉴于此,许多公司会给项目部配备或允许项目部刻制技术资料专用章。顾名思义,技术资料专用章通常仅限于工程资料使用,范围被特别限定,建设公司似乎为该印章的使用设置了“安全阀”。然而,现实远比预想复杂与不可控,该“安全阀”在实际操作中屡屡失守,实际承包人往往在实施与工程有关的民事行为需要使用公司印章而不得时,利用技术资料专用章取而代之。
![]()
后来,吸取教训的建设公司在技术资料专用章上加刻“不得用于签订合同、办理结算”或“仅限工程技术资料,不作其他用途”等字样,以进一步向外昭示该印章的特定用途,试图免除自己在工程资料之外被使用的民事责任。但即便如此,司法实践中,该类印章对于建设公司而言仍非万全之策。
技术资料专用章被用于订立合同、办理结算等系工程建设领域的独特现象,其他行业鲜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建设工程项目参与主体多,各方利益博弈微妙,材料供应商或施工队伍出于对实际承包人个人履约能力的担忧,在其处于强势签约地位时,会要求合同以建设公司名义签订,以便出现欠款纠纷时可向建设公司主张,获得更有力的保障。若项目是实际承包人挂靠资质或转包施工,建设公司大多不愿以自己名义用公司公章订立合同。实际承包人为满足合同相对人要求,会以技术资料专用章替代,材料供应商或施工队伍在无法获得建设公司印章订约时,为不错过业务机会,也会退而求其次接受技术专用章的使用。毕竟有印章总比没有对己更有利。当然,也有极少材料供应商或施工队伍粗心大意,签约时并未留意印章内容,在项目部有意遮掩下,会在事后才发现使用的是技术资料专用章。
建设公司转包工程或接受挂靠能从中获利。印章管理太过严格,影响工程施工的顺利推进,对自身亦不利。尤其是挂靠情形下,印章使用过于苛刻会降低挂靠人再次合作的意愿,可能导致其另有工程项目转而寻求其他公司合作,从而缩减建设公司工程管理费的财源。然而,若印章管理过于宽松,又会带来巨大的经济风险。因此,建设公司印章的管理实为两难之事。
其实,如果工程项目进展顺利,业主方工程款及时支付,根据财税政策的发票开具要求,大部分工程款需汇入建设公司公账,建设公司收款后再按照实际承包人指示,向材料供应商或施工班组付款,同时从中扣留管理费以实现自身利益,该种情况下似乎不必担忧自身经济损失。但这是理想状态下的工程项目。
现实中,许多工程项目会出现各种难以预料的状况,致使中途纠纷不断甚至停工停建,工程款不能如期兑现,或尾款迟迟无法结算。绝大多数工程纠纷发生或停工时,实际完成的工程量超过已收工程款。此类工程施工过程中,若实际承包人滥用印章,建设公司面临承担材料款、分包工程款或班组劳务费的风险,后果不容小觑。更有甚者,极端情况下,实际承包人与施工班组或材料供应商恶意串通,使用项目印章从建设公司套出资金供己使用。面对这些情形,建设公司若能严格管理印章使用,从源头上控制风险,或可避免许多经济风险的发生。
![]()
技术资料专用章被滥用多发生在挂靠或转包的工程项目上,当然也有建设公司自营的工程项目,故意授意项目部人员对外以技术资料专用章签订合同,以便在工程出现不利局面时为推卸责任埋下伏笔,此类情况也是存在。
当前我国工程建设领域挂靠与转包现象普遍,从业人员道德水准、契约精神及法律意识参差不齐,各方主体利益纠葛复杂多变。小小的印章承载着各方的利益诉求,其使用问题一直是困扰建设公司、包工头及其他参与方的难题。如何在风险与利益、效率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维护各自权益,是对建设项目参与各方经营与管理能力的一大考验,同时也是行业监管及法律层面需要加以规范、完善的重要课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