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投稿,略有修改:
作为花旗金融的一名开发人员,我近日遭遇了职业生涯中的重大冲击。原本以为能在这家知名外企稳定发展,却不料合同到期时突遭不续聘通知。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公司在流程处理上尽显冰冷 —— 我 5 月 23 日合同到期,直到 5 月 14 日才收到正式通知,仅有 7 个工作日的缓冲期。这种毫无预兆的 “突然分手”,让本就承担着家庭经济压力的我陷入巨大慌乱。
![]()
此次裁员的异常之处不止于通知时间的仓促。据了解,多名合同到期日为 5 月 15 日的同事,同样在 5 月 14 日当天收到终止续约的消息。按照职场常规,企业若因业务调整需优化人员结构,通常会提前一个月与员工沟通,给予足够的职业过渡时间。但这次花旗的操作完全打破了这一惯例,曾经被视为 “规范”“稳定” 象征的外企形象,在如此机械的裁员流程中逐渐模糊。
更让人困惑的是裁员对象的选择。此次被裁的员工中,许多人绩效表现优异,甚至有人在近期刚获得晋升。以我所在的团队为例,一位共事多年的同事在被裁前一周仍带领小组完成核心项目迭代,连续加班至凌晨;另一位负责风控模型开发的同事,在祖父病重期间仍坚持远程工作,最终仅获批一天丧假处理家事。这些用勤奋和责任心对待工作的老员工,却成为公司 “成本优化” 的首要目标。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部分绩效不达标的员工反而因赔偿成本考量暂留岗位,这样的裁员逻辑令人难以信服。
在裁员程序上,公司的处理方式也尽显冷漠。根据相关劳动法规,尽管经济补偿金额符合法定标准,但花旗在沟通环节严重缺乏人文关怀:没有面对面的离职访谈,没有职业发展建议,甚至连正式的书面说明都以系统通知替代。员工直到最后一刻仍在处理工作任务,却未得到任何额外的缓冲时间或情感支持,曾经以为的 “职业归属感” 在这一刻显得如此脆弱。
这场突如其来的职场变故,折射出跨国企业在本土化过程中面临的制度弹性问题。当全球业务调整的压力传导至中国区,员工往往成为政策落地的直接承受者。此次事件中,“裁员” 不再是基于业务需求的合理优化,而更像是冰冷的成本计算,企业与员工之间本该有的情感联结被简化为单纯的利益关系。
对于许多像我一样的从业者而言,这次经历不仅是职业路径的转折,更是对 “外企光环” 的重新审视。当曾经视为稳定港湾的职场平台,以最仓促的方式结束一段职业旅程,留下的不仅是对个人未来的迷茫,更是对行业用人逻辑的深层思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