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板每天跟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懂什么?让你做,你做就好了,哪来那么多问题。这是一个公关公司的年轻人跟我的哭诉,她说她在北京,月薪7000元,除了要忍受客户的指责,还要忍受内部管理层的呵斥,这份工作还有什么光可言?
![]()
开一场发布会,换一个人加你,一年下来,有几十上百个公关公司的年轻人和你成了好友,但是没有几个人会被记住,这就是车圈现在的媒体关系现状。
最可悲的是,这些年轻人,在添加我为好友后,直接就是甩出一个会议资料和个人信息填写模板,他们甚至连自己是谁都懒得介绍了,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工具人,连名字也不配拥有。
在发布会的签到台,偶尔会看到他们站在那里,你走过去,他们像酒店前台一样,把该给你的东西给你,绝对不会跟你介绍自己是谁,更不可能跟你攀谈几句,仿佛就是走个过场。
真的,今天所有公关公司的年轻人,脸上已经看不到任何光了,他们可能不知道,他们的前辈,曾经有多自信。
有个公关公司的小姑娘,听说我要写这个选题,赶紧私信了我一条,杭州都已经零度了,我们在办公室冻得瑟瑟发抖,老板却不许开空调。
曾几何时,我还是年轻人的时候,在报社做记者,当时面对我们的是奥美、伟达、蓝标、宣亚、灵思、迪思、博雅……一众公关公司的媒介,他们非常自信,穿着职业装,拎着伴手礼和你吃一顿饭,喝一杯咖啡,介绍自己是谁,负责什么项目,他们可以把甲方的业务头头是道的告诉你,你能明确的感觉到,对面是一个职业素养很好的媒介,很多人,在后面的很多年里,一直保持着友谊至今。
我至今可以清晰记住,奥美的微软组、英特尔组,伟达的惠普组,蓝标的联想、亚马逊、百度、佳能、人人网组,宣亚的LG组,灵思的三星组,当然这些项目组背后,还有一个个鲜活的脸庞,还真别说,那会儿,这些公司的帅哥美女还挺多的。
说一个小细节,那个年代,公关公司的媒介,地位能高到什么程度?那会儿都是机构媒体,你的媒体权重要是不够高,公关公司的媒介也一样敢不待见你,哈哈。
平等、职业、自信、素养,构成了上一个时代公关公司年轻人的主旋律。
说一个小故事,之前蓝标有个女生跟我私交很好,我当时也管一些广告业务,给她的价格就比较优惠,我问她为啥一直在蓝标干,怎么不去甲方,她的回答很直接,蓝标给的工资更高,提成也多,老板内部给的地位也很高,为啥要去甲方?
而今天的局面则是,公关公司平均人员洗牌周期就是半年,年轻人稍微有点机会,就要挤破脑袋去甲方,没人愿意待在乙方,仿佛公关公司就是十八层地狱,永无出头之日。
扯了这么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暗淡局面呢?
1、门槛的大幅度降低。
2、甲方自建团队。
3、欲望背后的规模陷阱。
4、匠人精神的缺失。
先聊门槛。
二十年前,整个中华大地,也找不出几个人懂公关,会做公关,那个年代,外企用公关公司,本土公司邯郸学步,也就都用公关公司,一大批国外公关公司率先抢占市场,之后本土公关公司崛起,后来媒体人发现,我也能干,于是一群媒体人开始干公关公司,小型化、作坊化趋势出现,再后来就是大厂下岗的公关开设公关公司,最终如雨后春笋,遍地都是。
如今,我们已经是一个人人张口闭口公关的时代,小米公关一号位最近调岗,掀起的讨论甚至超过了很多车企的CEO。
这种局面的后果,可想而知,内卷、低价、恶性竞争,最终共同做烂了市场,导致所有人都没钱赚,没有利润支撑人才的留存,你不可能开6000块的月薪,让人发出15000元的光,臣妾真做不到,前几年有个小姑娘跟我开玩笑,老板,你一个月给我开三万,我二十四小时,随叫随到,别说工作了,我人都是你的。
生意的本质,一定是利润,没有合理的利润,就不可能有良性循环,过度追求低价会毁掉所有的生意。
公关行业,现在的处境就是产能过剩。
再谈自建团队。
二十年前,大部分公司的公关团队都很小,二十个人就算大团队了,现在互联网公司动辄一两百人,甚至上千人的公关团队,这绝对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甲方团队的完善化,导致全案公关公司成了伪命题,所以蓝标这样的公司,公关板块才会逐渐弱化,甲方只需要模块化的乙方来处理特定的事情,这年头,如果你还跟甲方说,你可以全案帮他做公关,那大概率就是诈骗了,或者对方的确是个小公司。
模块化的结果就是,好活一定轮不到乙方,丢给你的全是边角料以及脏活累活,甲方不愿意自己干的傻子活。
第三看规模陷阱。
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每一个创业者心里都有个大公司梦,干公关公司的,天生就是乙方,自信心往往是最缺失的东西,所以把公司做大,才能填满这个空缺,人人都想弄个几百人的大公司,一年做他个十亿八亿。
这两年,有一家新锐公关公司,就是典型案例,甚至还跟资本签署了对赌协议,快速把规模做起来了,但是据我所知,因为坏账和垫款,现在资金已经出了很大的问题,也许很快就会暴雷。
很显然,这已经不是大型公关公司的时代了,你能力再强,也很难再复刻一个蓝标出来,今天的蓝标也不是昨天的那个蓝标,公关早就不是主业。
老板们,整天想,让一个项目组干三个项目,靠压榨员工的剩余劳动力,产生微薄的利润,这样的团队,年轻人脸上能有光才怪。
第四看匠人精神。
甲方总是抱怨乙方无能,甚至说乙方诈骗,来竞标的时候,说的头头是道,结果一到执行层面,啥也不是,现在甲方也学聪明了,以后来竞标,谁执行谁来竞标,竞标团队和执行团队必须是一伙人,否则不付钱,这就是很现实的问题,匠人精神的丧失。
低价的竞争,最终导致公关公司已经没有能力,保证交付的质量,别说匠人精神了,甚至连AI都快干不赢了,这就是事实,很多工作,雇用大量实习生,甚至偏远山区的仅仅能识字的劳动力,给出的结果,的确让人哭笑不得。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还有救吗?
我的答案就八个字,爱一个人,做一件事。
35岁之前,我还想做一番事业,但是35岁之后,我就成了一个胸无大志的人,除了在写作方面还有一些追求,我的这种胸无大志,也同样传递给了我们公司的年轻人,我们没有过度强调过企业文化,但是我们的同学们,基本都有共识,匠人精神、取舍、善良,这三条基本构成了我们的行为准则。
在我们看来,今天的公关公司,如果不能在模块化公关时代,找到一个细分领域深耕,是肯定无法生存下去的,深耕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在某方面全面领先于行业,比同行干得好,比甲方干得好,比如事件策划、深度内容制作;还有一种是,甲方肯定要外包出去的活,但是比所有同行干的都好,比如舆情监控、切片之类。
无论时代怎么变,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人,一定都会有饭吃,匠人一定会自发光,也会被人尊重。
所以,匠人精神,是今天公关公司最稀缺的精神,上个时代的老认知就是八十分就行,甚至五十分都能骗到钱,但是今年这种心态,会把所有机会都玩成一锤子买卖。
卷,应该卷,不是卷价格,而是卷质量,客户如果对你的预期是80分,你就给他100分。
取舍,其实是匠人精神的爹,取舍有很多种变种说法,比如做对的事,把事做对,比如聚焦,比如断舍离。
我们去年在杭州成立公司之后,其实中间遇到很多机会,甚至有一些大机会,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最终都没有去做,有些因为垫款问题,有些因为风控问题,还有一些因为价值观问题,如果换作十年前,我会毫不犹豫把每一分钱榨干,但是人到中年,风雨坎坷教会了我取舍。
我跟很多公司的老板说过,你们到底为啥找公关公司?
是不是需要他们提供服务?这就跟你饿了,需要吃饭,你到底是要吃饱,还是要吃好,要一开始想清楚,如果你想花吃饱的钱吃好,有可能会遇到科技与狠活,吃进嘴的雪花牛肉可能是五十年前的变质产品。
在公关服务这件事情上,没有物美价廉这回事。所有,试图用低价跟我们合作的企业,我们一概不接触,我知道做不好,提供不了优质服务,那就索性不接。
我不是开世界五百强连锁餐厅的,我的理念就是开一个米其林三星,所以我们珍惜每一个现有的客户,能不能新增客户,真的随缘。
取舍带给我们的是确定性,行稳致远,我们团队每个月偶尔会坐下来一起聊聊务虚的东西,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到底确不确定,这份职业是自己喜欢的,我们都认为,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是一种大恶。
我们真正热爱,才能在这家米其林做厨师,有爱注入的菜,味道不一样的。
在取舍和匠人精神的共同加持下,这样的公司一定是又小又慢的,但是,这家公司依旧不一定会生存下来,为什么呢?因为,在小和慢之下,管理层很容易变得贪婪和自私,最终留不住人才,更没有快乐。
我创业这些年,理想一直没有变过,这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我年轻时在报社做记者,我的总编辑说,希望报社的同事可以有尊严地在北京生活,我创业的第一天,也是这么说,我希望跟着我一起的小伙伴,可以有尊严地生活在这座城市,当然,今天这座城市已经从北京换成了杭州。
平等、职业、自信、素养,如何让公关公司的年轻人们,能有这些素质?我觉得善良,是最核心的一个要素,公关公司的老板接受了小和慢之后,愿意手把手地去耐心教授年轻人专业知识,就像古代的匠人们,手把手教徒弟打铁制剑、捶米酿酒、取木做弓。
小公司的老板,格局不够的话,最怕的就是年轻人学会了真本事,就带着资源跑了,于是永远不教真功夫,电影《师父》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一个就是本身利润就不多,然后抠抠搜搜,舍不得分钱,始终认为钱比人更重要。
教人真功夫,每年分好钱,小且慢的公司,就会其乐融融,行稳致远。
我上面说了很多钱的事情,但是钱绝对不是成就一个乙方的唯一核心,更核心的其实是,怎么分配这个钱,如何用一个又一个打怪的进阶刺激,欲望管控和利益分配,几乎成了团队管理的最核心智慧,弄不好就是众叛亲离,弄得好就是阖家欢乐。
最后一点,回到人身上。
师父带徒弟,其实很难,有些人过于严厉,有些人过于溺爱,这其实就是一个度,什么时候该肯定,什么时候该纠正,但是前提都是,这个年轻人是值得培养的,我从来不在错误的人身上浪费时间,公关行业不养笨人,更不养懒人,找对人,至关重要,我们的习惯一般就是,一个岗位进好几个人,然后留下正确的那个人,我这几年越来越佩服曾国藩以及他的《 冰鉴 》,人身上是有气场的,这个人是不是你老婆,是不是你的合伙人,是不是你的徒弟,其实彼此之间,心里有答案,甚至在一起能走多久,都会有心理暗示。
我们公司有两面墙都是落地玻璃,无论清晨,还是傍晚,都会有光照在年轻人的脸上,哪怕是深夜,对面字节和EFC的灯光,依然会照进来。
但是,公关公司的年轻人如果要发光,一定是自发光,他们的状态其实说明了所在公司的状态。
我很庆幸,我每天走进公司,推开门,看到公司的年轻人们,就会很开心,我能看到他们每个人都在发光,没有办公室政治,没有内耗,大家一心搞钱,服务好我们为数不多的客户,他们走出去面对客户的时候,在自己的领域都是专家,毫不胆怯,媒体老师也都很喜欢他们,毕竟颜值谈吐在线。
欢迎想要发光的你,加入我们。
在发表这篇文章之前,我把文章给了公司的小伙伴们先看了,其中一人说了一句话,孕妇怀孕后,喝了很多鸡汤,却没多大用处,结果边上吃鸡肉的丈夫,身体却越来越好,脸上有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