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十一点,某股份制银行的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在清冷的街道上显得格外耀眼。
理财经理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电脑屏幕上还开着三个未完成的方案:明天要交的合规整改报告、周末街头营销活动的预算表、下季度保险产品的推广计划。
周六不保证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这样的状态,已经持续了整整两年。
![]()
理财经理岗位职责上写的是客户开发与维护、理财规划与建议、合规与风险管理等,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是全能选手。
从卖保险到写合规报告,从街头派单到客户纠纷调解,从消防演练到大堂顶岗,没有一样不是份内事。
翻开各大社交平台,“银行人吐槽”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员工的集体发声正在揭开这个行业光鲜外表下的另一面。
一、银行工作成了“加法”的代名词
“所有的工作内容只有加法,没有减法”,这句话道破了银行员工疲惫感的根源。
在银行体系内,一项新任务的诞生,几乎从不意味着旧任务的消失。
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要继续,衍生的新型业务要推广;基础的柜面服务要做好,创新的财富管理要突破;内部的案防工作要严谨,外部的客户营销要热情。
![]()
更让人窒息的是,这些不断增加的工作量,正在疯狂跨越岗位边界。
柜员,这个理论上最专注操作流程的岗位,如今背负着信用卡、保险、理财、贵金属等数十项营销指标。
就连支行行长,也难逃“全员营销”的命运,时不时化身街头派单员,岗位职责,用俗话来说就是一个摆设。
一位从业十年的老银行人直言,“在这里,每个人都是一块砖,不仅要哪里需要哪里搬,还要同时出现在多个地方。”
这种“加法”文化的背后,直接体现出银行业竞争的白热化与业绩的增长压力,而这一切,最终都落在了普通员工身上。
二、 中后台是被忽视的“高压区”
如果说前台员工的压力可见可感,那么中后台员工的困境则更像一场“静默的煎熬”。
![]()
行业的大环境不好,业绩指标承压明显,领导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让员工去不停的尝试可行性。
每一项工作的背后都是无止境的方案、预算、过程管理等,穿插在工作中的每一环,中后台员工陷入了恶性循环。
且在这个循环中,中后台的工作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却很少有人问一句:这些流程真的必要吗?这些管控真的有效吗?
普通员工别想着可以甩锅,绩效考核和年终考评会是一把时刻悬在头顶的利剑。
在严密的考核体系下,拒绝新任务几乎等于自毁前程,质疑工作安排更被视为缺乏团队精神。
银行员工作为高压职业群体,其身心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每天都得遭受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再不发泄都得进行心理干预了。
这不是夸张,而是许多银行人的真实写照。
![]()
头疼、失眠、胃病、颈椎问题已成为银行员工的“标配”,而更可怕的是那种无处不在的疲惫感,就像一根被拉伸到极限的弹簧,银行员工的韧性和承受力正在接近临界点。
三、想离职也没那么简单
面对如此的困境,很多人质疑银行员工为什么不选择直接离开。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对于大多数银行员工而言,这份工作不仅是收入来源,更是职业身份的象征。
在就业市场不确定的今天,放弃一份相对稳定、社会认可度高的工作,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实力。
更现实的是,多年银行从业经验塑造的专业能力,在其他行业往往难以直接转化。
于是,许多人陷入了“走不了,只能等”的困境。等一个转机,等环境改善,或者只是麻木地等待退休那天的到来。
![]()
银行走到今天这步,没有谁是无辜的,想从泥潭中走出来,管理层必须要首先认识到,员工的精力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
不断做“加法”的管理模式已经触及天花板,现在是时候考虑如何做“减法”了。
考核应该激励员工发挥专长,而不是逼迫他们成为“全能战士”。
最重要的是,尊重员工的职业尊严和生命价值,银行员工不是实现业绩的工具,而是有家庭、有生活、有情绪的活生生的人。
一位在银行工作了十五年的中层管理者说:“我最害怕的不是工作量大,而是看不到改变的希望。每年都说要优化流程,每年都在增加新的任务;每次都承诺减轻负担,每次都在加码。”
银行业的核心是“信用”,而这份信用不要只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更应存在于每一位员工的心声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