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们对于闪电战的印象,第一反应就是二战时期纳粹德国使用的战术了。闪电战,顾名思义就是快速、精准、奇袭,短时间内取得战争的胜利,从而打击对手士气的战术。
二战初期的纳粹德国利用这样的战术进攻他国无往不利,因此闪电战在战争史上曾辉煌一时。然而,这样经典的战术早在我国2000多年前,就已经被应用在战场上了。
使用这一战术的人就是汉武帝时期的霍去病,我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在现代社会中还是高中生的时候,他就已经被封为“冠军侯”。评选中国古代十大将军,一定有他的一席之地。
霍去病版闪电战
可以说霍去病自年少成名起就开始应用闪电战了。自小受到同是一代名将舅舅卫青的指导,霍去病的军事才能很出众。但是因为年少,并没有在战场上实践,于是在他第一次跟着他的舅舅上战场时,卫青只给了他八百的兵力让他在战场四周盘桓,遇到敌军能够平安回来即可。
没想到他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让这800名士兵轻装上阵,向着百里外奔驰。此时这支部队像是脱离大部队的小羊羔,万一遇到敌军大部队就是羊入虎口。
因为兵书上讲“孤军奋战”是大忌,所以他的这一举动是所有人都想不到的。
然而有时候成功就是发生在人们意料之外,在霍去病的指挥下,他的八百轻骑小分队犹如一道闪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深入敌军腹地,找到了敌军的一个大营,这是敌军始料未及的。
在这八百人的快速冲击下,敌军阵营内的人员四散溃逃,最终霍去病以八百兵力杀敌两千余人,而且这个营地的人员还是敌军大佬级别的人物。
这是一场可以载入战争史册的经典战役案例。经此一役,汉武帝封霍去病为“冠军侯”,即“功冠全军”之意,是专门为霍去病设立的一个列侯爵号。
霍去病也无愧于这个称号,他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取得的成绩更是傲人。
沿用闪电战的战术,在河西之战中,霍去病率领一万多名骑兵出击匈奴。用六天的时间奔袭1000多里,这样的行军速度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河西之战路线图)
他穿过五个匈奴部落,歼灭匈奴军8900多人,给河西的匈奴军造成沉重的打击。
班师回朝没多久就又一次地率军出征,这次更是深入匈奴境内2000余里,从匈奴军的侧背部发起攻势。
面对霍去病这样从天而降的进攻,匈奴军队只能仓促应战。这样的做法在战争中注定是不利的,尽管匈奴进行了激烈的抵抗最终还是失败了。
霍去病仅以伤亡3000多人的代价就歼灭匈奴军3万余人,并且俘虏匈奴高官数百人。这一仗重创了匈奴军队,使得亡命之徒般的匈奴军队产生畏惧心理,随后数万匈奴士兵投降。
这一场战争之后,奠定了汉朝对河西地区的绝对控制力。不过,汉武帝并没有沉浸在这样的喜悦中很久,霍去病的军事成就也不会止步于此,两年后一场更为惊人的战争打响了。
21岁的霍去病率领5万骑兵,深入更广袤的匈奴本部,寻找并歼灭匈奴的主力部队。这样的打仗方式虽然奇特,但却是霍去病擅长的。
不负众望,霍去病很快就找到了匈奴左贤王部,以5万兵力歼灭敌军7万,俘虏了匈奴的3个王,并且一直追击到今天的贝加尔湖附近。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这样咏叹霍去病的这场战争: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汉代时候的狼居胥山,是在今天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霍去病追杀匈奴至狼居胥山,并在这里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
狼居胥山在当时距离汉朝边境有好几千里,并且中间还需要穿越一大片的沙漠戈壁。霍去病举行的仪式相当于今天的打仗到他国境内,然后在当地著名的地点举行胜利祭天仪式。
因此,后来“封狼居胥”成为中华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经过此战,“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漠北之战,也成为霍去病战争史中最辉煌的一仗。
年仅二十一岁的霍去病历经五年,便完成了中国古代兵家奋斗终生所追求的梦想。
霍去病为何能够年纪轻轻,成就斐然
汉武帝时期杰出的将领很多,曾七战七捷为汉朝开拓北部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卫青、早在汉景帝时期就负有盛名的“飞将军”李广和名气虽不大但军事才能同样不凡的李广长孙李陵等。
同样具有优秀的军事才能,同样是在汉武帝时期征战沙场,为何只有霍去病能够在年少的时候就获此殊荣?
究其原因其实跟汉武帝本身有很大的关系。
霍去病是卫子夫姐姐卫少儿和霍仲孺(西汉中期权臣霍光的父亲)的非婚生子,因此自小便跟随在卫青和卫子夫身边。
霍去病出生于公元前140年,在他2~3岁的时候,卫子夫便得到了汉武帝刘彻的宠幸,可以说霍去病自小就是皇亲贵胄的光环中长大的。
因为霍去病亲生母亲已与他人结婚,于是霍去病是时常陪伴在卫子夫左右的。
我们都知道,汉武帝其实是一个喜欢金戈铁马、征战四方的人。也许是他的父辈开创的“文景之治”休养生息的政策太过耀眼,导致他想要在疆场开创一番自己的事业。
但是作为一名帝王是绝不能亲自上战场的,而霍去病跟汉武帝的年龄差为16岁,霍去病的成长正是汉武帝雄心壮志时期,于是汉武帝便将自己的满腔军事抱负放在了霍去病身上。
也许是受到卫青优秀军事才能的熏陶,霍去病年少时便展现出较高的骑射水平,这也是汉武帝看重霍去病的原因。
汉武帝将霍去病带在身边,亲自教授霍去病军事知识,在霍去病出征的时候也会配备精锐士兵和精良的装备,更是为霍去病多次开创了独属于他的尊号。
与其说霍去病是汉武帝的宠臣,不如说是汉武帝自己的影子。他将霍去病当作了自己,霍去病在战场上的所向披靡仿佛就是自己驰骋在战场上。
霍去病性格方面也和汉武帝非常相似,有一些飞扬跋扈,恣意张扬。初生牛犊不怕虎,霍去病用兵不拘泥于战术的循规蹈矩,用兵大胆,千里奔袭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敌方附近,这也是霍去病运用闪电战屡次成功的原因。
每个男人都有一颗冒险的心,但是汉武帝因为从小成长环境和少年帝王的缘故,导致汉武帝只能压抑自己的天性,有霍去病这样一个释放天性的人在身边,也算是一份慰藉。
同时霍去病也是汉武帝军事改革的实践者,汉武帝通过霍去病的进攻实战,结合自己的军事想法进行改革,不断提高汉朝军事水平。
汉武帝之前,汉朝的军事主要以骑兵和车兵为主,行军速度较慢;自汉武帝之后,汉朝的军队中的车兵被淘汰,骑兵成为汉朝的主力兵种。
霍去病虽然用最短的时间获得了别人可能一生都无法达到的成就,但他的荣誉都是依靠自己不懈的奋斗和耀眼的军功获得的。
闪电战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快,现代的闪电战是通过飞机和坦克等工具以达到快速的目的。而霍去病的闪电战是不带后勤辎重,带着一支轻骑兵在匈奴范围内四处寻找目标,通过打仗来养活士兵,就这样立下了一次又一次的奇功。
在当时那个作战双方依靠战马、马车和行走的年代,即使霍去病率领的人都是装备精良的骑兵,长期地颠簸也让霍去病的身体受到损伤。
(霍去病行军路线图)
更何况霍去病的行军范围很广,大多数时候是要克服水土不服去作战的。
有时他甚至没有时间休息调理自己,也许前一天还在汉武帝面前述职,第二天便奔赴新的战场,这严重损耗了霍去病的身体健康。
就这样 ,霍去病在漠北之战结束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因病去世了,一代将星升起的时候耀眼夺目,陨落的时候却猝不及防。
七年的军旅生涯,犹如烟花般虽短暂却足够灿烂,给后世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霍去病去世后,汉武帝伤心不已,专门将他安葬在茂陵附近,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并在墓碑前修建“马踏匈奴”的石像来纪念他为汉朝做出的不朽功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