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总理莫迪的美国之行,原本被视为一场“友谊秀”。特朗普一见面就热情拥抱,高调宣称两人是“好朋友”,还计划加强能源合作、军售甚至共建“伟大贸易路线”。然而,这场“哥俩好”的戏码,在关税问题上瞬间破功。
就在莫迪与特朗普会晤当天,特朗普签署了“对等关税”备忘录,要求美国对各国征收的关税税率与对方对美关税完全一致。他当场点名印度:“无论你们收多少税,美国就收多少!”这种“当面打脸”的操作,让莫迪的笑容逐渐僵硬。印度对美平均关税高达9.5%,而美国对印关税仅为3%,一旦实施“对等”,印度对美出口可能直接崩盘。
中国有句古话,巴掌不打笑脸人。莫迪是带着笑脸去了华盛顿,带足了“诚意大礼包”:承诺降低电子、医疗设备等12个行业的关税,扩大美国能源进口,甚至考虑购买F-35战斗机。但特朗普的回应只有一句话:“免谈,先交税!”
表面看,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是为了解决美国对印度的456亿美元贸易逆差,但深层逻辑更赤裸——他要的是“美国优先”的绝对霸权。正如他所说:“印度是关税之王,他们占美国的便宜太久了。”莫迪的让步在特朗普眼里不过是“蚊子腿肉”,远不及他想要的“整头牛”。
特朗普一边夸赞美印关系“史上最好”,一边将印度与其他被加税国家并列,连盟友加拿大、墨西哥都未能幸免。这种“无差别攻击”让莫迪的“诚意外交”彻底沦为单方面示弱。
特朗普为何对莫迪如此强硬?答案藏在四个字里:谈判筹码。
首先,印度是美国第八大贸易伙伴,但32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让特朗普耿耿于怀。他希望通过关税施压,逼迫印度进一步开放市场,尤其是农产品和核能领域。其次,特朗普试图以印度为“样板”,向全球展示其“对等关税”政策的威慑力,重塑有利于美国的贸易体系。
但问题在于,特朗普的算盘可能打得太响。美媒尖锐指出,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策略,最终会让美国消费者为通胀买单。彼得森研究所测算,若对中、墨、加加征25%关税,每个美国家庭每年多缴1200美元。连参议院共和党领袖麦康奈尔都忍不住吐槽:“特朗普到底懂不懂经济?”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也直言,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是“自残”。一方面,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可能被迫反击,引发全球贸易混战;另一方面,通胀压力可能迫使美联储推迟降息,打击商业投资信心。
更危险的是,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正在摧毁盟友信任。欧盟、日本、加拿大早已领教过他的反复无常,如今印度再成“炮灰”,只会加速各国疏远美国,转向多元合作。用华尔街分析师的话说:“特朗普的谈判艺术就是先吓唬人,再讨价还价,但这次可能玩脱了。”
访美前,外界猜测莫迪会打“中国牌”讨好特朗普——毕竟两国都将中国视为“战略对手”。但特朗普的态度是:“中国我要搞,其他国家我一样要搞!”
在特朗普的“交易主义”世界观里,没有永恒的利益,只有永恒的剥削。印度想靠“反华”换豁免?门都没有。更何况,特朗普深知印度根本无法替代中国:从供应链效率到市场规模,印度连“备胎”都算不上。
莫迪的困境,也是许多国家的缩影。它们误以为“反华”能换来美国庇护,结果却被特朗普的关税大棒砸得头破血流。印度学者早已警告:若继续追随美国,印度可能沦为“中美博弈的牺牲品”。
真正的出路,或许是回到第三世界阵营,与中国合作打破枷锁。中印同为发展中国家,在维护多边贸易、抵抗美国霸权上利益一致。若印度能放下“与中国争高低”的执念,推动金砖机制、上合组织等平台合作,反而能获得更大议价权。
特朗普的“对等关税”像一场豪赌,赌的是美国能用强权逼世界屈服。但历史证明,单边主义从未赢过。莫迪的遭遇给所有国家上了一课:在特朗普的“生意经”里,没有朋友,只有待宰的羔羊。
若莫迪还想让印度成为“有声有色大国”,与其在华盛顿低头,不如转身拥抱更务实的选择——毕竟,兔子急了会咬人,但合作,才能让大象跳得更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