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州西湖畔的福建省美术馆迎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艺术盛宴——“周末戏相逢”杂技专场。
图源:蓝楚灵
其中,由国家一级演员、福建省南派掌中木偶戏非遗传承人蔡美娜带来的经典掌中木偶戏——《番婆弄》令人印象深刻。她以“一人舞双偶”的精湛技艺,用灵巧的双手操控木偶,将活泼俏皮的旦角与幽默风趣的丑角演绎得活灵活现。观众仿佛能看到木偶眨眼、微笑,每一个细节都充满生命力。
图源:苏伟佳
自2025年1月1日起,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平均每周开展不少于一至两场公益演出),市民和游客都能欣赏到一系列形式丰富、地域特色鲜明且极具创新融合精神的公益性演出,这场精彩纷呈的文化之旅将贯穿全年,持续为大众带来无与伦比的视听享受与文化滋养。
其中,省属文艺院团以福州西湖为主要阵地,示范推出一系列艺术形式丰富、地域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体现创新惠民融合共享的定时定点演出活动,展示“闽派”文艺精品,丰富市民游客文化体验,在有福之地创新打造“周末戏相逢”品牌,进一步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
“周末戏相逢”作为福建省推广传统文化的重要品牌活动,已经成为市民周末休闲的一部分。此次杂技专场不仅展现了福建艺术的独特魅力,也让观众在精彩纷呈的演出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艺师身坐四方台,一口道尽千古事。”在福建,布袋木偶戏总会在闽南的街头巷尾或祠堂、庙会中亮相。演出时戏台仅有一米多宽,艺人藏于幕布后,操纵形形色色的木偶人登场,吸引着台下老少观众的目光。
布袋木偶戏,顾名思义,就是将布袋木偶套入掌中,靠手指灵活自如地摆弄,使木偶做出各种细腻逼真的动作,表演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被誉为“指尖艺术,妙手传神”。
木雕牌楼式舞台
拼板式舞台
布袋木偶戏的雏形可追溯至唐代中原地区的傀儡戏(即“窟儡子”)。随着中原移民南迁至福建,傀儡文化与闽南民俗结合,逐渐演化出独特的布袋木偶戏。
南宋《都城纪胜》等文献提到“肉傀儡”,可能为布袋木偶前身。泉州作为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商贸繁荣促进了民间艺术的交流与创新,布袋木偶戏在此扎根。
明嘉靖年间,泉州戏曲兴盛,布袋木偶戏吸收梨园戏、南音等艺术元素,形成完整的表演体系。木偶制作工艺精细化,戏班开始在闽南城乡流动演出。
清中叶,晋江、漳州等地出现职业布袋戏班(如“金永成班”),演出剧目涵盖历史演义、神话传说(如《三国》《西游》)。
由于历史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布袋戏形成南北两个派别,南北两派在表演技巧、音乐锣鼓、道白唱腔等方面有着不同的风格,如以泉州、漳州为中心的南派(重文戏、细腻)和以潮州为中心的北派(重武打、豪放)。
《一箱石头》剧照
以上图源:福建纪检监察
晋江布袋木偶戏,即泉州地区南派布袋戏、掌中木偶戏,台湾称为南管布袋戏,以泉腔演唱,有别于唱北调的漳州北派布袋戏(台湾称为白字布袋戏)。1951年7月,南派布袋戏定名为掌中木偶戏,是我国木偶戏中的稀有剧种。
1953年,晋江成立首个专业布袋木偶剧团(现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 晋江布袋木偶戏剧目可分为传统剧目与新编剧目两大类,传统剧目又分为生旦戏、宫廷戏、审场戏、武打戏、拳打戏、连台本戏与折子戏和小(单)出戏。
新编剧目有童话剧、神话剧、现代剧和成语故事剧4种。大量吸收提线傀儡戏和梨园戏的传统剧目,音乐唱腔以闽南傀儡调为主,吸收了梨园戏和南音的部分曲牌,讲究剧情曲折、对话典雅、唱腔婉约,艺术风格独特,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以上3图源:安溪县融媒体中心
晋江布袋木偶戏行当角色分工细致,木偶头雕刻形神兼备,表演细腻逼真,动作准确传神,其中特别擅长表演抒情性的文戏。木偶的表演善于模仿饮酒、吐水、抽烟、喷火等特技动作,欣赏性较高。语言口语化,特别是丑角人物的插科打诨,语言交锋,风趣幽默,生动活泼。
经典折子戏《四将踏棚》 图源:徐维耕
晋江布袋木偶戏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具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地域文化特征明显,艺术积淀丰厚,形象美、语言美、音乐美,从中可以领略到泉南布袋戏的木偶雕刻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唱腔艺术的风采。
武松打虎 图源: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
晋江布袋木偶戏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深受闽南广大观众的喜爱,曾多次晋京演出、参加戏剧赛事和国际木偶节,备受赞赏,并多次获得省级、国家级的奖项。
优秀经典布袋木偶传统戏《玉骨鸳鸯扇》
以上2图源:人文晋江
漳州布袋木偶戏又称“景戏”“指花戏”“掌中戏”,傀儡戏剧种之一。其历史悠久,“源于晋,成于唐宋,兴于明”,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就流传到东南亚各国和台湾等地,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福春”“福兴”“牡丹亭”等不同流派,各有千秋。
南宋时期,漳州知州朱熹曾颁“劝谕禁戏”文:“约束城市乡村,不得以禳灾祈福为名,敛掠财物,装弄傀儡。”另外,在明万历《漳州府志》中亦有记载:“元夕初十放灯至十六夜止,神祠用鳌山置傀儡搬弄。”文献资料显示,在宋代、明代,漳州木偶戏已颇为兴盛;到了清末民初,漳州布袋木偶戏发展到鼎盛时期,各类戏班达到100多个。
以上2图源:闽南日报
新中国成立后,漳州的布袋木偶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从剧目种类到演员人才都蓬勃发展,涌现出了杨胜、郑福来、庄陈华、杨烽、洪惠君等优秀布袋木偶表演艺术家。
图源:福建省漳州市木偶剧团
郭沫若曾题《西江月》赞誉漳州布袋木偶戏:“创造偶人世界,指头灵活十分;飞禽走兽有表情,何况旦生净丑……”由此,我们也能感受到漳州布袋木偶戏的表演动作细腻,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既能体现人戏的唱、念、做、打和喜、怒、哀、乐的感情,又能表演一些人戏难以体现的动作,是一门具有高超技艺、精美造型和独特风格的木偶剧种。
漳州布袋木偶戏《大名府》剧照
百年来,两岸布袋木偶戏班在海峡间舟楫往来。1996年底,漳州布袋木偶剧团漂洋过海,到台湾交流演出。自漳州布袋木偶剧团入岛一炮而红后,闽台两地的布袋木偶戏交流迅速升温,漳州布袋木偶剧团每年要到台湾表演两三次。
作者:徐竹初 图源:孟承光
台湾布袋木偶戏从漳州传过去后,经过发展演变,引入了更多现代戏中的声光电效果,朝着霹雳戏、金光戏的方向发展,而漳州的布袋木偶戏则更加注重掌上基本功,力图塑造更加逼真的人物形象。
2006年,漳州布袋木偶戏表演和布袋木偶头雕刻,同时被纳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
来福建,在铿锵悠扬的曲乐里、声情并茂的演唱和惟妙惟肖的表演中,感受有福之地“文旅+非遗”交相辉映的时代新曲,品味“周末戏相逢”的视听享受与文化滋养。
图源:福建纪检监察
部分文字来源:央视网、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闽南日报
感谢达人 竹 供稿
畅游八闽平台
cybmflxx
漳州文旅
厦门文旅
绿都三明
大武夷文旅
tmp_1258234832
平潭文旅
pingtandao61
四时福建
ssfj2023
转载请标注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