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梨园戏像铁观音茶,清淡而慢,服装素雅,演员出场要几秒钟,抬头、摸头,一个亮相又过了三四秒,治愈而轻松,很有意思。”国家级非遗梨园戏传承人,两度摘得梅花奖的曾静萍,近日参加浦东新区中华传统戏曲润校园名家名师讲堂,为浦东教育局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们上课。
![]()
![]()
“做老师备好课进课堂,但学生反应与备课时预设的不一样,该怎么办?”青年老师的提问让63岁曾静萍想起了少年时代的自己,“我曾是与艺校老师预设不太一样的学生。老师教我,我看一遍就会,但是老师与我的身材不一样,我为什么要一模一样?老师做这个动作很好看,在我身上就不一定。戏曲演员经受严格训练,同时要化为属于自己的本领,才是最高明的演员。”
曾静萍14岁学艺,在舞台度过近50年,拿遍舞台表演大奖,带着作品在欧美巡演,如今她也成了老师。“最小的学生13岁,问我第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最快像师父你这么有名?’”曾静萍坦言,“00后孩子非常淡定,你教他,他面无表情,很微妙看着你,就是坚决不改。他在肚子里面笑你,这套怎么这么老,老师你累不累,一句话堵你到墙角去,有时候他还要逆反,要躺平。”
“现在孩子个个不是省油的灯。我教学遇到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去教他,而是怎么去想他,按照他的套路去教,绝对对路。”曾静萍如同对待不同的角色,根据学生情况有的放矢,“有的学生要欲擒故纵,有的要鼓励,有的要‘损’。各种不一样的学生,要根据具体情况一一判断,给我们的教学提供提升空间。”
培养戏曲演员,与一般教学相比又有其独特之处。“看学生的手指,脸是否端庄,还有声音、声线、身体比例,现在还得测骨龄,看看能长多高。”曾静萍表示,学生们除了压腿等基本功,每天早上五六点钟起来吊嗓,还要面临新的挑战,“现在孩子习惯说普通话,梨园戏闽南语有七声,孩子连字头字尾都弄不清楚。老师要为他们的方言正音,至少六年才能出师。”
艺校毕业,进入剧团,只是演员路第一步。曾静萍一直觉得,“好演员真的不是培养,而是诞生的。各行各业都看天赋,有的人就是可以开窍。”
![]()
![]()
![]()
作为中国戏曲界首屈一指的领军人物,曾静萍对自己的表演充满信心,“属于剧种的精华必须要保留,我就不破圈,我有足够能力让观众走进我的剧场。我拿什么吸引观众?审美、修养、学习、努力、专注。”在她看来,戏曲表演最美妙之处在于“中间”,“角色的手要抬起来,我不直接提,我要先看观众,‘告诉’大家我要干什么。我不直接说,只是慢慢用我的气息把手往上,手到这里,与剧情有关,含义是丰富的。所有的思考装在我心里,观众是不是要等待我?他们在与我共同‘创作’,我的手伸出去,只给你两分,剩下八分自己去想。”
“我们要尊重观众,观众太聪明了。别把观众当傻子,给太多直接的表达。把空间留给观众。”曾静萍强调,“演员在慢慢靠近角色,观众第一次见到这个角色,也在根据剧情发展,与演员共鸣。我有对这个角色的理解,观众也有,我们互相‘商量’,在剧场空间中达到彼此都信,我抓住观众,他才会来第二次。”
“观众也要对演员有要求。”曾静萍说,“现在很多戏迷对演员太宠了,会宠坏的。热恋期一过,很恐怖,而且还会责怪。”
曾静萍一如年少时强调“做自己”,“演员是自由的个体,把四功五法化成自己,为角色服务,那才是一个演员的本性。我是梨园戏培养的演员,我对梨园戏有贡献,但我不只属于梨园戏。演员本身的定力非常重要,有定力和信念感,不会变得盲目。”
她坚信戏曲的魅力,有人觉得戏曲很慢,“慢”不是中国戏曲的问题,而是诠释的人产生很多舞台媚俗,没有挖掘精髓,“我尽量让更多人知道它的过程中有极致的美,也要影响我的同行,多研究本剧种的特色。很多古老地方剧种没有与当地地域文化统一,把味道给稀释了。”
活动由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浦东新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浦东新区教育局主办,上海古凡交响乐团承办。
原标题:《“怎样才能最快像师父你这么有名?”13岁学生问62岁梅花奖得主曾静萍》
栏目主编:施晨露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诸葛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