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期间如何拜谒孙中山?孤胆英雄千里走单骑,低空献上白玉兰
民国时期的中山陵
孙中山作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和国民党的创始人,被国共两党尊称为国父,在民国时期有极高的威望。逝世后遵照遗愿被安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每年都会受到国民政府高规格的祭奠。
日军占据下的南京中山陵
日军占据下的南京中山陵
1937年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丢失首都、陵寝失守,国民党受到了国人和舆论的强大压力。1938年新年,国民党在武汉湖北省政府礼堂召开了新年茶话会,蒋介石做了发言。参会的国民政府行政院参议员曾克文回家后心情很复杂,遂在当天的日记中写下: “蒋委员长为主席,登坛致训词。开端便说,去年元旦我们在总理陵前举行庆祝,现在却离开南京,望总理陵而不见了,想大家必有无限感想,言下神情极为严肃。我听了这样,几乎要掉下眼泪来。”1938年3月12日是孙中山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日,《大公报》在当天的头版发表了一篇悲痛的社论:“北而碧云寺,南而紫金山,年年此日,大家给中山先生上祭,现在此两地,乃俱沦于敌手,我们中国国民,今天并谒墓追怀而不可得,这是怎样可痛,怎样可耻!” 国人读之无不落泪哀叹。
空中千里走单骑的汤卜生
面对此等压力,怎样在祭日当天前往南京为总理谒陵关系到了广大军民的士气,更关系到国民政府的威望。武汉距南京千里迢迢,还有日军的层层阻挡,陆路肯定行不通。经过政府军政高层商议,决定派遣空军第5大队第25中队队长汤卜生单独驾机飞临已沦陷的国都南京拜谒总理陵墓。汤卜生是湖北黄梅人,其父亲在山西任军医,汤卜生自幼在亲戚家成长。长大后报考了中央航校,全面抗战爆发前一直在航校当教官,抗战爆发后前线吃紧,汤卜生主动要求从飞行教官成为前线战士。8.13上海淞沪会战期间,汤卜生每天都要从武汉飞上海三四架次,上海的汇山码头、大公纱厂、虹口等日军驻地。1937年9月,汤卜生更是驾机轰炸了上海四川北路的日军军事仓库,造成大批弹药爆炸,使日军遭受重大损失。
汤卜生座机图
汤卜升在接到任务后经过一段时间对航线和天气情况的研究准备,决定在了1938年5月7出发。当天下午汤卜生在武汉将一架侦察机加满油,全身携带了大量弹药,以防自己被击落后无法突围。为掩人耳目,没有欢送仪式和豪言壮语,汤卜生一人秘密从汉口向南京出发,一路上飞机时而在高空巡航时而低空掠过,汤卜生以丰富的作战经验和飞行技巧躲避日军的观测。几个小时后,飞机抵达了南京上空,在高空向下俯瞰,曾经繁华的金陵城如今已是充满了血与火。30万军民刚刚遭受到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一切都还处在生灵涂炭中。远远望去,庄严巍峨的中山陵依旧伫立在紫金山,汤卜生想起去年还和战友在此祭拜先总理,如今南京则已沦为日寇敌手。汤卜生遂下降飞行高度,在中山陵上空缓缓地盘旋,默默地向着中山陵敬了一个军礼,向中山陵正中央投下了一束白玉兰,表达了亿万国人对孙中山的敬仰和缅怀之情,宣告中国军民的不屈服。中山陵附近地面上的日军很快发现了汤卜生的行踪,立即通知日本空军前来阻截,汤卜生最后向总理陵墓摆了三下翅膀,以无限的留恋离去。
日军最终在安徽安庆上空拦截到了汤卜生。而汤卜生再次以高超的飞行技巧,左突右冲,有惊无险地突破日军层层阻拦,飞回了武汉,受到武汉军民的热烈欢迎。在随后的衡阳战役作战中,汤卜生与战友面对汹涌而来的27架日机,勇敢沉着迎战,两个照面便击落了数架日机,正当他们组织第三次进攻时,七架日机将汤卜生战机团团围住,猛烈扫射,汤普生终因寡不敌众,飞机中弹起火坠落于江西莲花桥附近,壮烈殉国。由于随后的几十年国内时局动荡,政治气氛紧张,汤卜生的安葬地一变再变,最终湮没在了历史长河中,再无人知晓烈士的安葬地到底在哪,烈士的英雄事迹也逐渐被人淡忘。直到1998年,汤卜生在南京农大上学的孙女无意间在南京紫金山北麓的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上发现了爷爷的的名字,汤卜生单人单机千里拜谒中山陵的事迹才被世人熟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