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崇尚万物有灵。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他们世代恪守着一条亘古不变的生活法则,那就是对祖先和火的崇拜,并把火视为通天的神灵,并由此衍化出今天一年一度的“火把节”以及充满传奇色彩的“神灯舞”。
文山市区以北30多公里的地 方,有一个叫丫科革的彝家阿扎山寨,几百年来,“ 神灯舞”就一直在这个山寨里世代传承。关于“神灯舞”的来历,至今寨中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生活在文山一带的彝族先民,凭着他们的勤劳勇敢,在红土大地上,开荒种下了五谷。然而,在每年的夏季,就会有天上的恶魔带领飞天的蝗虫飞临人间糟蹋农田里的庄稼,愤怒的彝族同胞便组织所有村民下地灭杀害虫。为方便在夜间捕杀害虫,村民们都在头顶点燃烛火,照亮田间地角不分昼夜继续灭杀害虫。年复一年,这种灭杀害虫的劳动,就逐渐演变成为今天彝家人的“神灯舞”。
按照古老习俗,“神灯舞”是彝族同胞在每年的火把节这一天才能隆重开场的舞蹈,而农历六月二十四,正是农田里庄稼抽穗灌浆的关键时期,也是每年蝗虫糟蹋庄稼的高峰节令。于是,这个口口相传的故事就成了彝家人世代深信不疑的传说。
由于特定的历史,“神灯舞”至今主要盛行于文山市的秉烈彝族乡以及毗邻的砚山县的部分彝家山寨,其舞蹈风格刚柔并济,将舞蹈、杂技和体操融为一体,是彝族同胞完全有别于其他民族舞蹈的独有舞种。
在秉烈彝族乡的丫科革村,从古至今,彝族阿扎人跳“神灯舞”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每次跳舞必须等到夜幕降临,舞者方能点亮神灯,开始舞蹈。据说,在每年的盛夏季节,当太阳落尽余晖,天上的恶魔就会带领蝗虫,蠢蠢欲动窥视田里的庄稼。这时,勇敢的彝族同胞就会立即点亮神灯,拨响月琴,在田边地头跳起粗犷奔放的神灯舞,旋风般的舞姿顿时就会吓走作恶多端的恶魔。
“神灯舞”表演人数一般为6男4女,其中2男弹弦,其余2对男女各头顶一碗,碗中配上一截点燃的蜡烛以作灯,双手各执一只碗和一根筷子,以筷敲碗边,在激昂的琴声中开始翩然舞动。“神灯舞”不仅需要舞者在奔放旋律中保持高度平衡跳出整齐的步伐,更需要舞伴密切配合完成一整套高难度的动作,整个表演将舞蹈和体操融为一体,是力量与技巧的完美组合,其刚柔并济的舞姿常常让观者叹为观止。
最引人入胜的当数“神灯舞”中“滚弦子”的表演,舞者怀抱月琴,用脚尖和额头支地,在点燃烛火的碗间连续翻滚。其充满张力的舞姿,仿佛是不甘屈服的彝族人民与恶魔展开了生死搏斗,也寓意了一个勇敢的民族为了生存与大自然进行着顽强的抗争。
“神灯舞”,这一吸纳了彝族人民几千年历史文化的舞种,正如彝家人火塘里生生不息的火焰,伴随着彝家火红的日子,舞动不息,直至永远!
— END —
政府授权店铺 文山三七专卖
(扫码进入)
编辑:吴小梅
审核:赵丽、陈家媛
责任编辑:郭强
主编:刘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