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政坛,马英九一直是个特殊的人物。他不像民进党那样极力煽动对立,也不像一些泛蓝人士那样含糊不清,而是常常说出让人觉得“直白又微妙”的话。此前,他的一番表态就再次引发关注:大陆当然想统一台湾,但如果手段不是和平的,过程也没有民主参与,那么台湾人绝不会接受。
![]()
这话看似简单,却击中了问题的核心。
马英九的立场,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早在2005年,他还在伦敦留学访问时,就提出过“两岸主权共享”的构想。那时,陈水扁执政,两岸紧张到了冰点,马英九抛出这个想法,等于是在说:统一不是现在就能做到的事,但可以先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中间地带。
到了2008年,马英九上台,两岸进入“蜜月期”。那几年,直航开通了,陆客蜂拥而至,台湾的夜市和民宿迎来生意高峰;两岸经贸额更是翻倍增长,从2008年的1300多亿美元,一路攀升到2014年的将近2000亿美元。可以说,和平交流带来的实惠,让很多台湾人切实感受到了“统一未到,但交流先行”的好处。
![]()
然而,统一的问题始终被他刻意回避。他从不设定时间表,总说“要看时机”。如今卸任之后再谈,他话锋一转,强调如果统一过程缺少民主,台湾人就无法接受。很明显,他是在提醒大陆:台湾社会早已习惯了民主体制,如果想让民众点头,不能只靠一纸政治安排。
对大陆来说,和平统一一直是明确的方针。2005年颁布的《反分裂国家法》写得很清楚,只有在“台独分裂或外部势力干涉”情况下,才会考虑非和平方式。除此之外,政策都在强调融合:福建建设对台“示范区”、开放台湾人就业创业、鼓励台企落地发展。
![]()
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到2023年,大陆累计吸引台资项目超过12万个,实际投资金额超过700亿美元;每年有成千上万台湾年轻人来大陆实习、就业,甚至有不少人留在大陆成家立业。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民间融合”,也是马英九所谓“民主参与”的一种体现——因为民意不是抽象的,民众生活就是最直接的表达。
可问题在于,台湾社会的态度正在变化。过去二十年里,岛内民调显示,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比例,从2000年的三成提高到如今的六成以上。
![]()
马英九说“台湾人不会接受不和平、不民主的统一”,正是回应这种现实。他知道,如果没有尊重台湾的生活方式和政治习惯,再强硬的政治安排,也只会招致抵触。
这番表态,也让岛内政坛形成了鲜明对比。赖清德上台后,一再鼓吹“两国论”,声称“互不隶属”,试图把台湾推向危险边缘。而马英九则换了另一种方式回应:国民党不反对统一,但必须以和平和民主为前提。这种立场一方面维护了“一个中国”的框架,另一方面也让台湾民众觉得自己有话语权。
从某种意义上说,马英九是在替国民党争取空间。他知道,如果国民党直接喊“要统一”,只会被贴上“卖台”的标签;但如果把前提放在“和平与民主”,就能争取到更多理解。
![]()
而对大陆来说,这样的表态未必是坏事。因为统一从来不只是一个时间表的问题,而是一个“人心认同”的过程。如果台湾社会完全没有接受度,即便形式上的统一,也可能暗藏风险。
马英九的话透露出一种现实主义的智慧:和平,才能避免外部势力趁机搅局;民主,才能让台湾民众产生认同感。统一不是政治口号,而是2300万人的生活选择。
从历史经验看,强硬手段未必能换来稳定,而融合发展往往更能打动人心。大陆这些年不断加大对台惠民政策,就是在用最直接的方式拉近距离。
![]()
他的话或许不能改变民进党的挑衅路线,但至少点出了一个事实:不和平、不民主的统一,台湾人不会买单;而如果能做到和平、做到让人心服口服,那才是长久之道。
![]()
未来的路也许还很长,但历史的车轮不会停下。统一是大势,关键在于如何走得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