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妈妈燕子购买一堆绘本,准备开始亲子阅读,阅读坚持了两个礼拜,但是孩子还是很不专心,一会儿想要玩玩具,一会跑进跑出,绘本阅读断断续续。
为了改变这种状态,燕子改变阅读方式,更换绘本,但是成效不显,还是没办法让孩子安安静静一起看会绘本,一次次尝试,燕子挫败极了,觉得自己怎么简单的亲子阅读都没有做好,人家妈妈怎么就能营造那么好的阅读氛围,孩子还那么乖乖看书,她觉得他没办法像别的妈妈,坚持不下去,认为也许再继续下去,孩子还是不配合,于是燕子冲孩子怒吼道,不看就不看了,以后妈妈不读了,就这样子,燕子就放弃给孩子读绘本,购置的绘本堆到角落,落一层层灰。
燕子角色,其实是很多父母的一个缩影,很多家长想要孩子独立、乖巧、坚强,懂得礼貌,很多美好的愿望,但是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育儿中遇到问题或者困难,尝试几次后无果,家长就放弃,觉得自己做不好,搞不定孩子,我不想继续做了,这类父母,称之为“习得性无助父母”。
习得性无助 (learned helplessness) 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在人的身上的表现,就是遇到挫折时倾向于放弃,乃至对于力所能及的任务也往往不能胜任,他们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习得性无助的父母,在育儿过程中,只要遇到一些问题,如果没有看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或者努力无果,就很容易放弃,觉得自己尽力了,但是没办法达到预期的结果。
习得性无助父母的3大特点表现
第一、我没办法,只能寄托外力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问题孩子”处理问题。我家亲戚夫妻长期在外打工,孩子留在老家上初中,去年迷上游戏,变得比较叛逆,父母便把他接到身边,从说教到打骂,无果,就觉得自己实在没办法了,便把孩子送去专门管教孩子(关禁闭)的学校,让老师帮忙管教孩子。
在一次我跟亲戚的交谈中,问他为什么做这样子决定,他都是一直说,我没有办法了,苦口婆心的说,孩子不听,大声呵斥吧,孩子更叛逆,打他吧,乖一会儿,就没多久又是老样子,我真的没办法,只能让学校去管他。
这就是典型“习得无助性父母”的做法,遇到孩子有问题,并没有客观分析看待事情,从一开始,他们都是抱着悲观的想法,孩子现在是不好的,是叛逆的,是不乖的,然后,也没有从自身与孩子角度出发,管教孩子,引导孩子能回归正途,而是盲目说教打骂,一旦父母管教没有达到效果,父母就沮丧到不行,觉得自己没办法,觉得自己怎么都管不好孩子,然后寄期望给所谓的管教机构或者老师。
第二、我不会,无能为力
很多妈妈都在反馈,自从孩子开启十万个为什么,他问的问题,我都不会,怎么才能让孩子不要再问了,我回答不了,我什么都不懂,甚至有的妈妈,直接要求孩子,不要再问妈妈这些问题,妈妈不会也不懂。
这也是另一类的习得性无助父母常用的做法,当他们面对孩子问题的时候,是悲观的,认为自己不会,希望孩子不要再追问,他们都被孩子问烦了,甚至以发脾气结束孩子的问题,暴力中断亲子沟通,从而让自己解脱回答不上无助困境。
第三、我努力过,但是我放弃
我堂哥的女儿刚上幼儿园,老师布置一个手工作业,让爸爸与孩子一起用树叶做成一幅画,孩子兴奋极了,到处找漂亮的树叶,一张张放好,等着爸爸回来一起开工,而堂哥尝试将叶子粘接到画板上时,总把叶子弄断,试了几次,堂哥两手一伸,爸爸努力了,但是黏不上去,放弃吧,不做了,女儿看着眼前破碎叶子,想到自己没法交作业,委屈哭起来。
习得性无助的父母,如同开头的全职妈妈燕子的例子,无法接受太多次的失败,一旦失败几次,就觉得做不了,自己做不到,只能放弃。
因为成长的环境、原生家庭的影响、社会的变动等因素,大部分家长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习得性无助,当我们在面对习得性无助时候,我们要怎么做了?筱妈将在下一篇与大家分享,我是职妈育筱娃,育儿路漫漫,筱妈陪你一起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