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把民生事业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选项”)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学生在讨论如何排除汽车故障。刘美玲摄
vJJ益阳日报媒体云
益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美玲
翻开我市财政账本,分量最重、成色最足的始终是民生。“十四五”期间,我市把民生事业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选项”,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大“真金白银”投入力度,让群众在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中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2021年至2025年9月,我市民生支出累计达1583.0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的81.36%。财政支出的民生导向更加鲜明,幸福益阳更加具体可感。
聚焦“一老一小”让幼有所育、老有所养
“退休后,我的主业是带孙子。如果没时间做饭,就在家门口的老年食堂吃。这里菜品多,味道清淡营养,老人和小孩都喜欢吃。”近日,在赫山区朝阳街道江金社区梓怡华盛家园老年食堂,60岁的居民陈立云带着2岁的小孙子在食堂吃饭。
前不久,这家食堂获评“湖南省最受欢迎老年食堂”。食堂每天中午和晚上开放,并根据老年人口味,合理调整食谱,配置8菜1汤,提供堂食、随堂点餐、家庭聚餐等多元服务,并为辖区部分高龄、空巢、独居老人和残疾人提供上门送餐服务。类似这样的老年助餐点,我市已有86家,更多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热乎饭。“十四五”期间,我市财政资金大手笔投向“益老益养”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养老机构141家,总床位13651张,覆盖11个街道、72个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9989户,养老服务硬件设施持续完善。通过发放高龄津贴和百岁老年人长寿保健补贴、建设“益老益养”智慧养老服务云平台、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等举措,推动养老服务更具品质和温度。
少年儿童茁壮成长是关系千家万户的暖心事业。我市以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为契机,先后出台了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若干措施和多孩家庭购房奖励等惠民政策,共计投入财政资金7917万元。落实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和子女教育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共减免资金21995万元,切实减轻年轻家庭负担。在全省率先建成市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建立了“社会办托 单位办托 幼儿园延伸”的多元供给网络。
用心用情关注孤儿、困境儿童等弱势群体,让更多孩子在阳光下成长。从2021年到2025年,社会散居孤儿补助标准从950元/月提升至1200元/月,集中供养孤儿补助标准从950元/月提升至1700元/月。构建“1 6 N”未成年人保护网络,涵盖1家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6个县市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97个乡镇工作站和921个村服务点,配备儿童主任1443名,形成关爱儿童15分钟救助圈。广泛开展走访慰问活动,累计走访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27.67万人次,发放慰问金和物资388.67万元。
聚焦就业和教育 让劳有所得、学有所教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连着发展大局。“十四五”期间,我市累计投入就业资金11.97亿元,其中地方政府配套资金2.6亿元,主要就业指标稳中有进,就业基本盘持续巩固。
通过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帮扶自主创业、开发公益性岗位等一系列措施,有效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全市城镇新增就业超15万人,促进就业17.61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省定目标内。全域推进“一县一品”特色劳务品牌创建,建成省级劳务品牌3个、市级劳务品牌6个,安化黑茶茶艺师、南县稻虾种养工、电容湘军等劳务品牌成为县域经济腾飞的新引擎。组织企业进校园、“益才留益”专场招聘等活动,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建立工资专户登记、缴纳工资保障金、跨部门联合执法等制度,持续织密农民工欠薪防治网,有效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成效显著,我市连续多年获评“全省根治欠薪工作先进地区”。
今年秋季开学,学生朱语熙从沅江城区学校转回南大膳镇中心小学,就读四年级。其父亲朱敬介绍:“现在乡村学校的环境变好了,老师也很负责,孩子在家门口读书,接送很方便。”
近几年,随着乡村办学条件的改善,不少乡村学生选择到家门口的学校上学。“十四五”期间,我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500所,新增义务教育优质学位超6万个。执行“划片就近入学 电脑随机派位”机制,确保教育公平公正。出台实施《益阳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围绕深化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教育评价改革和“双减”等工作推出务实举措,加快补齐教育领域短板弱项。实施“名 新”“城 乡”集团化办学模式,组建了23个教育集团,帮带学校79所,让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高质量办好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才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我市完成2所公办中职学校异地整体搬迁,建成全省首个建在工业园区的产业学院——益阳职业技术学院高新产业学院,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恢复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办学,大力支持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升格为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大学,湖南城市学院取得研究生招生培养资格,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加快高质量发展。
聚焦卫生健康和社会保障 让病有所医、弱有所扶
市直三级医院开展巡回医疗服务,医疗专家下沉基层义诊;三级公立医院医疗检验结果互通互用,有效减少群众重复检查费用……随着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群众看病就医更加方便快捷,“30分钟就医圈”充分发挥实效。
我市投资51亿元,全力推进市第一中医医院扩建、市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中心、市第三人民医院南院区建设等项目,就医环境不断提质升级。创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5个、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72个。建有国医大师工作室2个、省级名中医工作室3个,专科能力显著提升。聚焦群众看病就医堵点难点,推出一站式服务、床旁结算和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等便民措施,有效解决了群众来回跑、重复查、报销烦的问题。39家二级以上医院接入省互认平台,进行医疗检验结果互认3.08万次,为群众节约就医费用94.72万元。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一站式服务接待221.76万人次,门诊网上预约挂号占比33.38%,群众就医满意度达96%以上。
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全市68家基层医疗机构达到国家基本标准,33家基层医疗机构达到国家推荐标准,安化县马路镇中心卫生院等11家基层医疗机构升级为国家二级医院标准。1126家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率达到96.05%,医保门诊报销全覆盖,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有兜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连续3年绩效考核位居全省前列,重点人群健康管理率达80%以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超146.55万居民,提供“防、筛、诊、治、康”全链条服务,切实提升群众就医幸福感。
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关爱,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政策温度和民生厚度。目前,我市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327.06万人、42.84万人、26.54万人。从2022年开始,我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均待遇水平持续保持全省第二的水准。倾心关注困难群众,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农村和城市低保、农村和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等资金持续提标、足额发放。2021年至2025年,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13.27亿元,惠及502.45万人次;发放城市低保资金5.98亿元,惠及149.35万人次;发放城乡特困人员供养资金11.67亿元,惠及192.4万人次。建立社会救助服务站(点)91个,中心城区推行“党建 社会救助”模式,配备社会救助协理员,及时发现陷入困境的困难群众,推动救助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累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2.14亿元,帮扶临时受助群众24.81万人。
民生工作没有终点。今后,我市将聚焦民之所盼,把民生“蛋糕”做大分好,用好每一笔民生资金,努力让市民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vJJ益阳日报媒体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