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来,山西民政系统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扎实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各项任务圆满完成,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在11月19日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第五场新闻发布会上,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建红介绍“十四五”期间全省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情况时说。
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困难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李建红表示,“十四五”期间,我省通过建立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全省城乡低保平均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15.2%和33.1%;集中养育和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分别增长40.7%和40.5%;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分别增长64%和118%。
保障范围不断拓宽,社会救助对象从低保、特困人员向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延伸;救助方式从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转变;困境儿童保障从孤儿向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留守和流动儿童拓展;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从一级、二级重度残疾人扩大到三级、四级精神和智力残疾人。
全省建成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乡镇(街道)实现救助业务“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开通129条救助热线,上线“晋心救”小程序。“十四五”期间,动态保障低保和特困人员106.4万人、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1.18万人,累计实施临时救助94.4万人次,惠及残疾人76.71万人。
养老服务供给提质扩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面对人口老龄化,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社区居家养老省级地方性法规。省政府连续6年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民生实事,全省现有养老机构1291家、日间照料设施9721个,较2020年分别增加29%和22%;建成老年助餐点4477个,“家门口”养老服务更加可感可及。
完成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6.92万户,80岁以上高龄津贴实现普惠性发放。同时,完成老龄工作机构改革,开展“三晋银龄行动”,实施“晋孝焕新”适老化产品消费补贴,举办老龄产业博览会,助力“银发经济”发展。
社会治理与专项服务协同并进,提升民生温度
专项社会事务服务持续优化。婚姻登记实现“全国通办”,累计办理跨区域登记7.16万对;结婚登记、户口迁移、生育登记“一次联办”普及;婚姻家庭辅导室和颁证厅实现县级全覆盖;12个试点地区推进婚俗改革。
殡葬服务强化公益属性,基础设施实现县级区域全覆盖,惠民政策普惠全民。地名服务录入国家库39万条,保护重要历史地名3500余条,《人说山西好地名》系列专题片广受关注。全面推进“乡村著名行动”,新命名乡村地名6.6万条,采集乡村地名和兴趣点4万余条,有效服务群众出行、快递进村和乡村振兴。
基层社会治理全面提升。新增社会组织5116家,全省1.96万家社会组织投入资金37亿元,发布就业岗位2.2万个,为企业减负1.2亿元。
全省登记认定慈善组织271家,较2020年增长46.49%。“十四五”期间,公益慈善捐赠总额突破51亿元,筹集彩票公益金44.02亿元。
展望“十五五”,李建红表示,山西民政将推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着力提升社会救助、福利、事务和治理水平,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西篇章贡献民政力量。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