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中旬的一个午后,香港岛清晰的海风透过教学楼高窗吹进来,白湘菱在金融案例分析课下课后走向图书馆,她肩上的帆布包随脚步轻轻摆动。三年前,她并不曾设想自己会生活在一座粤语与英语交织的城市。
时间倒回到2020年7月25日,江苏省高考分数线公布那天,淮安市实验中学的校门外挤满了媒体。430分,在当年采用“语数外三门必测+两门选测”模式的江苏文科里,这个数字高得有些不真实。现场掌声噼里啪啦,闪光灯不停,有人小声惊叹:“这分数,稳了,省状元!”
同一天深夜,白湘菱在教室最后排把草稿纸摊了满桌,正研究各高校往年录取位次。她对同桌解释选校思路时悄声说:“南京大学离家近,氛围也好。”同桌道:“状元肯定去清北,你想啥呢?”她没有作声,盯着那两门选修课成绩——政治A、历史B+ ——眼神里露出少见的迟疑。
江苏的学业水平测试向来“名声在外”。从2008年起,选修科目等级就被部分高校写进章程。2020年春季,各高校招生简章陆续更新,清华、北大、复旦、南大等标明“选测须双A+”。不少考生扫一眼就掩卷而过,忙着攻克压轴题,谁也没料到这两个字母会挡住省状元的大门。
![]()
志愿填报通道只开放短短几天。白湘菱第一次拨通清华招办热线时,电话那头客气却冷静:“不好意思,选测B+不符合今年简章。”结束通话,她在纸上写下“可惜”二字,又迅速划掉。父亲递来一杯温水,问:“还能改吗?”她只是摇头。
接着是北大、复旦、南大等多封拒绝邮件。拒绝信都写得极为正式,但共同的理由只有四个字符——B+。高考向来讲究“分分计较”,却在这一年将“等级”抬到台前。
有意思的是,江苏文科第二名收到清北“双一流”连环邀约的消息率先被爆出。社交平台上议论四起:“状元去哪了?”“是不是分数造假?”亦或“破格录取总得有吧?”舆论发酵速度很快,各大新闻客户端推送标题似乎总离不开惊叹号。
面对镜头,白湘菱在接受淮安市电视台连线时只说了一句话:“规则先行,成绩其次,这是招生简章写的。”这句平实回应一度让弹幕屏蔽词失效,几万条评论刷屏。有人点赞她的冷静,也有人替她抱不平。
七月底,香港大学招生团队飞抵南京禄口机场。港大历来在内地设立“校长推荐计划”,2020年奖学金额度提升至四年共一百二十万港币,涵盖全部学费与住宿。该校金融及工商管理学院负责人带来一份“自由选专业协议”,并口头承诺海外交换名额优先。
![]()
“去港大?”母亲掰着指头算生活成本,眉头微蹙。港大老师笑着递上一张奖学金明细表,末尾注明“生活补贴每年三万港币”。白湘菱算得极快:“基本不需要家里贴补。”父母对视片刻,终于点头。
八月初录取结果确认,白湘菱选择香港大学。港大官网首页刊出“自2020年内地高考录取榜单”,她的名字赫然位列首位。与之对比,同年清华录取名单中见不到她。
2020年9月初,她从南京南站登上高铁,赶赴深圳再转港铁。临行前,高中班主任送她到站台,语气难掩不舍:“别担心粤语,数学语言都是符号。”白湘菱笑答:“老师放心。”一句简短告别,含义却很重。
入学第一学期适应期并不轻松。港大施行全英文专业课,Tutorial课堂需即兴发言。她的听力问题不大,但口语速度跟不上节奏。辅导老师拍了拍桌面说:“放胆讲。”她涨红脸憋出几个单词,仍得到掌声。
那年冬季,港大金融系一年级成绩排名发布,白湘菱GPA3.83,列年级前5%。朋友圈截屏飞进家乡同学群,点赞一串。曾经质疑她“水土不服”的声音瞬间哑火。
![]()
进入大二后,她加入校园“FemTech投资俱乐部”,开始参与模拟投行项目。11月的校内CASE竞赛中,她带队做了一份关于新能源基金的路演。对手是清一色工科背景的男生,赛后裁判提问:“收益测算太乐观了吧?”她边翻资料边直言:“敏感性分析跑了三十次,最差情景IRR也在7%以上。”评价表上,“逻辑清晰”一栏被打了满格。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大学在2021年秋季调整内地招生政策,将“双A+”门槛缩水至双A,并额外标注“状元可破格”。有媒体写道:“状元光环仍具市场吸引力。”
教育改革层面,同年江苏省教研室发布文件,学业水平测试等级要求被部分985高校适度下调为“A+A或A+B+”。文件通稿简短,却在家长群里被热议:是不是白湘菱案例触动了高招规则?官方没有正面回应。
2022年春季,白湘菱在港大完成“金融科技”辅修,与本专业交叉,整日泡在沙田科学园与湾仔共享办公区做项目。导师何教授赞叹:“她的代码不像文科生写的。”白湘菱轻轻笑了一下,没有多说话。
同年6月,摩根大通亚太区暑期实习名单公布。上榜者中,来自清华、北大、复旦、港大的学生各四五人,她名列其中,进入股权研究组。那段时间,她每天凌晨一点从中环写字楼出来,沙田地铁末班车几乎成了专属“包厢”。
![]()
实习结束前,同组副总裁随意聊天:“考虑毕业直接来吗?”她回答:“先把研究生申请搞定,留点可能性。”对方笑着递名片:“未来你会有位置。”这句承诺虽然简单,却像一把钥匙,打开更多路径。
很多人关心她的心理落差。白湘菱在一次校刊专访里提到:“考完高考,只盯着分数是最自然的。但一条路堵住时,转弯也是路。”采访结尾,她特意补充:“那不是励志鸡汤,只是事实。”
与此同时,清华北大对江苏学业水平测试的态度也在微妙变化。北大招生负责人给出解释:“双A+是希望高校与高中教学目标衔接更紧密,并非为卡人而设。”2021、2022两届江苏省状元均在模拟考时就把B+升到A。看来,规则一旦成了“硬闸”,学校与学生都会绕过它。
2023年的江苏高考志愿填报中,“港大+全奖”成为论坛热帖,许多家长主动比较“北上广深港”五地高校的奖学金细则。明显感受到,白湘菱的案例让“多元选项”这一词不再只是招生宣讲里的口号。
再说她自己。大二秋学期期末,白湘菱将绩点保持在3.9以上,获得去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的交换资格。2024年1月,她将飞往泰晤士河畔。行前准备资料时,舍友调侃:“当初没进清北,现在全球到处跑。”她笑着答:“挺好,地图大了。”
![]()
外界好奇她是否后悔没有清北文凭。她在校内论坛回复:“如果非得二选一,人生就太无趣了。”寥寥数语,引来无数学弟学妹围观。有人留言:“谢谢师姐,别让一次考试绑死未来。”
学校层面,2023年港大在内地扩招至450人,其中奖学金覆盖率提升至60%。港大官方对媒体解释:“优秀生源是大学的生命线。”显而易见,白湘菱的故事成为最好代言。
再回到学业。大三春季,她与团队参加“亚太大学生投资策略挑战赛”,模拟操盘新能源车供应链龙头企业,从基本面调研到ESG打分,每一步都以秒表计时。决赛最终排名第二。颁奖台上,港大教授对台下介绍:“她来自江苏,2020年文科状元。”掌声中,白湘菱微微颔首,神情依旧冷静。
不少媒体试图再次采访,她大多婉拒,偶尔回应几句:“比赛只是过程,别把光环挂在头顶太久。”
2023年暑假,她回到淮安,母校邀请做交流讲座。报告厅里,学弟学妹的问题一浪高过一浪:“姐姐,选测真的那么重要吗?”她沉思数秒,答:“重要,但别被吓到。你们要的不是两个字母,而是知识本身。”掌声经久不息。
![]()
当年的班主任给她看校园新告示:从2024届起,学校将加强选测科目辅导,确保学生等级在A及以上。老教师感慨:“你的经历成了教材。”她笑得有点无奈:“也算意外贡献。”
谈及未来,她打算先完成本科,再申请海外硕士,方向是量化金融。港大的Career Center给她列了三条路:研究所、投行、互联网大厂金融科技部。她倾向于先工作,再决定博士。计划表贴在宿舍门后,日期精确到小时。
回望这条路径,省状元头衔带来资源,也带来枷锁。高考后一度的舆论焦点随时间冷却,如今说起“B+事件”,更多人语气里带着旁观者的平静。教育体制的齿轮依旧转动,但在某些节点,规则与个体产生碰撞,就像钢轨与车轮短暂摩擦,留下火花,然后列车继续前行。
淮安老家巷口的米线店还在营业,店主阿姨偶尔说起:“那年小白上新闻啦。”而此刻的白湘菱,正为下周的宏观经济学大作业赶最后一页幻灯片,电脑屏幕映出她专注的侧脸。窗外海风再度拂来,她抬头稍作停顿,随后继续敲击键盘。
延伸:高考状元的标签与多元赛道
北洋时期的学者陈寅恪谈读书,强调“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百余年后,这句话在高考体系下显得遥远,却未失锋芒。状元崇拜沿袭千年,直到信息化社会,分数仍然是最易传播的符号。可现实提醒人们:决定命运的不止总分,还有隐藏在招生简章文本中的细则。
假设高考是通往高等教育的大门,那么破碎的台阶、门槛高度、甚至门轴位置都会影响考生脚步。2020年的B+像一块凸起的砖,让速度最快的人摔了一跤。规则终归要平衡选拔与公平,过硬的统一分数线固然重要,可附加条件若设置过繁,容易无形中放大偶然失误。
欧美高校青睐综合评价,推崇Holistic Review,可若把“全面素质”简单量化为几枚A+,就可能本末倒置。对顶尖大学而言,真正稀缺的是有潜力的求知者,而不是单一指标准确命中的机械学习者。清北数年后放宽选测限制,便折射出“实践-反馈-修正”的治理逻辑。
再说学生层面,“高分=唯一路径”早被打破。近年来,伴随粤港澳大湾区高教协同、内地高校国际化提速,清北复交港科大港大等共同构成“多中心”格局。本科去向呈现两极化:一部分学子冲击北上广深名校,另一部分则直接登陆香港、新加坡,甚至欧陆名校。不同道路可能通往同等高度,只是景色有别。
家长群对“多元赛道”态度也在转变。过去担忧孩子远赴异地缺乏照顾,如今更关注项目资源、全球视野。“可观的奖学金+国际实习+学术跳板”成为新三要素。港大、港中文、港科大趁势布局内地奖学金,提高录取弹性,意图锁定头部生源;清北则持续优化“强基计划”,拓宽学科深度。竞争翻篇进入“体验与资源”比拼。
![]()
白湘菱的案例提醒教培界:政策信息透明度直接影响考生决策质量。学校应在高一就向学生和家长充分宣讲选测重要性,而非等到志愿填报时手忙脚乱。对考生而言,提早了解规则、形成弹性规划,比单纯追分更富战略价值。
在新的高考改革背景下,省份间赋分方式、科目组合以及大学录取标准频繁调整。“信息差”与“应试惯性”仍是拦路虎。倘若各界能借鉴白湘菱事件,将重大录取门槛明码标价、并同步更新于指导手册,或许能少几分遗憾。
状元故事历来被媒体包装成传奇,但传奇终要落地。如今的白湘菱不过是芸芸大学生之一,努力写论文、争取实习、规划未来。她的B+事件已写进多地教辅材料,也进入多所重点中学的备考辅导讲座。意义不在于替任何人“鸣不平”,而在于揭示一个朴素道理:规则之下,任何环节都须谨慎;路途之上,摔倒未必就是终点。
若干年后,当新一代考生再提到“2020江苏文科状元”,他们或许更关心那个“后来怎样了”的答案。等她完成研究生学业,若成为资本市场操盘手,也许只一条新闻,就足够为当年那抹B+写下不一样的注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