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合肥六十三部法规筑牢创新绿色幸福根基)
□ 本报记者 范天娇
□ 本报通讯员 金 祺 周 勇
自1986年取得地方立法权以来,安徽省合肥市人大常委会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立法工作始终,共制定法规101部,废止38部,现行有效法规63部,以精心雕琢的良法之力,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
推动向“新”而行
自2017年获批建设以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取得明显进展,建设装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产出多项世界级成果。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凝聚的法治力量成为坚实后盾。
2021年9月29日,《合肥市科技创新条例》获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会议批准,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安徽省首部科技创新地方性法规,具有浓郁的合肥特色。该条例总结了合肥推动科技创新的经验做法,以法规形式固化探索成果、体现优势,重点在体制机制、成果转化、创新环境等方面作出规定,推动合肥市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021年12月,合肥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关于设立“合肥科技创新日”的决定,将每年9月20日设立为“合肥科技创新日”,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创新热情。
2024年7月1日起施行的《合肥市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条例》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与促进;2025年2月1日起施行的《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应用促进条例》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保驾护航;2024年10月25日通过的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决定为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支撑……合肥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不断构建科技创新制度体系,为合肥创新发展装上“法治引擎”。
据了解,《合肥市技术经理人培育发展条例》近日经合肥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将有力推动技术经理人培育发展机制走向成熟稳定,构建高水平技术转移人才队伍,让更多科技成果加快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坚持绿色发展
近年来,合肥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立法,发挥立法价值导向作用,筑牢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基础。
2019年11月,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加强环巢湖湿地保护的决定。该决定明确了湿地保护的方式、行为,建立了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和长效机制,构建了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湿地保护管理格局,为环巢湖湿地保护注入法治力量。该决定的出台,被评为2019年度安徽省“十大法治事件”。
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立法先行,在巢湖综合治理中扛起人大使命,2020年8月28日表决通过《合肥市河道管理条例》,推动巢湖流域协同治水,守护“城市水脉”;2011年制定、2018年修改《合肥市水环境保护条例》,规范排污行为,保障入湖河流水质,促进巢湖水环境改善。如今,八百里巢湖波光潋滟,在法治笔墨着色之下,风景更加秀美。
为了更好地守护好绿水青山,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就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等进行地方立法,聚焦源头治理、规范环保行为、加强刚性约束,将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增进民生福祉
网格化管理是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细化的有效载体,但实践中存在网格划分不精细、基层“多格并存”等问题。
2025年7月1日起施行的《合肥市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条例》对这些问题一一作出回应。这部安徽省首部网格化服务管理地方性法规,总结网格化服务管理方面的经验做法,推动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格局。
民之所盼,立法所向。合肥市人大常委会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根本出发点,以立法“小切口”破解民生难题。
2016年10月28日,《合肥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出台,之后结合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对条例进行修改完善,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更加完备的法治保障。2023年,合肥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加强老年助餐服务的决定,推动建设覆盖城乡、方便可及的老年助餐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就餐需求。此外,还聚焦养犬管理、非机动车安全管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等进行立法,助推基层善治,筑牢幸福之基。
广纳民声民意
在合肥,立法从来不是办公室里的“纸上谈兵”,而是遍布城乡的“民生对话”。
合肥市人大常委会通过民主推荐、实地走访、座谈调研等形式,在全市范围内遴选确定了22个基层单位作为基层立法联系点,将百姓的声音源源不断地汇入立法程序。
2021年7月,合肥市人大常委会获批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基层立法联系点,成为全国省会城市首批、全省唯一 一个“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合肥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的要求,发挥合肥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努力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时,组织相关单位和院校企业进行座谈交流,并征求科创企业和专家意见建议,对收集的49条建议及时归纳上报,被采纳或部分采纳21条。
据统计,自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基层立法联系点以来,截至今年10月,合肥市人大常委会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完成42部法律草案意见征集,上报建议621条,采纳或者部分采纳102条。这些数字凝结着原汁原味的社情民意,也折射出立法已经走入合肥的寻常百姓家。
以良法之力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
合肥六十三部法规筑牢创新绿色幸福根基
( 2025-11-1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人大视窗
□ 本报记者 范天娇
□ 本报通讯员 金 祺 周 勇
自1986年取得地方立法权以来,安徽省合肥市人大常委会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立法工作始终,共制定法规101部,废止38部,现行有效法规63部,以精心雕琢的良法之力,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
推动向“新”而行
自2017年获批建设以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取得明显进展,建设装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产出多项世界级成果。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凝聚的法治力量成为坚实后盾。
2021年9月29日,《合肥市科技创新条例》获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会议批准,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安徽省首部科技创新地方性法规,具有浓郁的合肥特色。该条例总结了合肥推动科技创新的经验做法,以法规形式固化探索成果、体现优势,重点在体制机制、成果转化、创新环境等方面作出规定,推动合肥市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021年12月,合肥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关于设立“合肥科技创新日”的决定,将每年9月20日设立为“合肥科技创新日”,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创新热情。
2024年7月1日起施行的《合肥市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条例》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与促进;2025年2月1日起施行的《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应用促进条例》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保驾护航;2024年10月25日通过的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决定为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支撑……合肥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不断构建科技创新制度体系,为合肥创新发展装上“法治引擎”。
据了解,《合肥市技术经理人培育发展条例》近日经合肥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将有力推动技术经理人培育发展机制走向成熟稳定,构建高水平技术转移人才队伍,让更多科技成果加快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坚持绿色发展
近年来,合肥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立法,发挥立法价值导向作用,筑牢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基础。
2019年11月,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加强环巢湖湿地保护的决定。该决定明确了湿地保护的方式、行为,建立了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和长效机制,构建了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湿地保护管理格局,为环巢湖湿地保护注入法治力量。该决定的出台,被评为2019年度安徽省“十大法治事件”。
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立法先行,在巢湖综合治理中扛起人大使命,2020年8月28日表决通过《合肥市河道管理条例》,推动巢湖流域协同治水,守护“城市水脉”;2011年制定、2018年修改《合肥市水环境保护条例》,规范排污行为,保障入湖河流水质,促进巢湖水环境改善。如今,八百里巢湖波光潋滟,在法治笔墨着色之下,风景更加秀美。
为了更好地守护好绿水青山,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就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等进行地方立法,聚焦源头治理、规范环保行为、加强刚性约束,将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增进民生福祉
网格化管理是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细化的有效载体,但实践中存在网格划分不精细、基层“多格并存”等问题。
2025年7月1日起施行的《合肥市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条例》对这些问题一一作出回应。这部安徽省首部网格化服务管理地方性法规,总结网格化服务管理方面的经验做法,推动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格局。
民之所盼,立法所向。合肥市人大常委会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根本出发点,以立法“小切口”破解民生难题。
2016年10月28日,《合肥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出台,之后结合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对条例进行修改完善,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更加完备的法治保障。2023年,合肥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加强老年助餐服务的决定,推动建设覆盖城乡、方便可及的老年助餐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就餐需求。此外,还聚焦养犬管理、非机动车安全管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等进行立法,助推基层善治,筑牢幸福之基。
广纳民声民意
在合肥,立法从来不是办公室里的“纸上谈兵”,而是遍布城乡的“民生对话”。
合肥市人大常委会通过民主推荐、实地走访、座谈调研等形式,在全市范围内遴选确定了22个基层单位作为基层立法联系点,将百姓的声音源源不断地汇入立法程序。
2021年7月,合肥市人大常委会获批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基层立法联系点,成为全国省会城市首批、全省唯一 一个“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合肥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的要求,发挥合肥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努力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时,组织相关单位和院校企业进行座谈交流,并征求科创企业和专家意见建议,对收集的49条建议及时归纳上报,被采纳或部分采纳21条。
据统计,自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基层立法联系点以来,截至今年10月,合肥市人大常委会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完成42部法律草案意见征集,上报建议621条,采纳或者部分采纳102条。这些数字凝结着原汁原味的社情民意,也折射出立法已经走入合肥的寻常百姓家。

本文来源:上一期
责任编辑:
王晓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