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评线】徽评:让居民腰包更加充盈鼓足消费的底气)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在主要目标中提到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提出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
消费率是指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一个国家的消费率越高,说明社会财富用于最终消费越多,老百姓的整体消费能力越强。仅从物质层面考量,居民消费率的高低,是衡量老百姓收入及幸福生活的一把尺子。与国际相同发展阶段国家相比,我国消费率长期偏低。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意味着未来五年将通过政策协同、制度优化和产业升级形成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消费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供给水平和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意愿,最终实现消费率保持较高阶位。
我国消费率提升空间很大。2024年,我国人均GDP为1.34万美元。如果我国人均GDP年均名义增长5%,到2035年人均GDP可达到2.3万美元左右。登上这个大台阶,提高居民消费率是内在要求。根据世界银行WDI数据,2023年,全球居民消费率均值为56.6%,中等收入经济体为52%,我国仅为39.1%。过低的居民消费率说明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巨大,构成未来发展的潜在支撑。
以高质量有效投资促进消费。一般来说,今天的投资是未来的消费。《建议》围绕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商品消费扩容升级,同时扩大服务消费。保持投资合理增长,高质量推进“两重”项目建设,实施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完善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统筹用好各类政府投资,加强政府投资全过程管理。这些措施的落脚点,最终都要体现在消费上。
居民腰包充盈才有消费的底气。就我国的国情而言,绝大部分人的收入主要是来自就业,只有少数人可能获取投资性和财产性收入。要让老百姓获得更多的收入,就要提高就业数量和质量。一方面,经济要保持合理增长,这是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基础;再一方面,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要通过新旧动能转换,提高就业者的薪酬,扩大当下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多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有望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普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成为居民收入的新增长点。
打好收入分配改革“组合拳”。提高居民消费率需要促进收入分配优化,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初次分配领域,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技术、创新要素参与分配,让“技高者多得”;在二次分配方面,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扩容、保障性住房供给增加、医保目录动态调整等措施可持续减轻民生负担。我国居民税负和社保净收入“双低”的格局,意味着二次分配环节没有充分发挥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不利于提升居民整体消费能力。用好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这一调节收入差距的工具,将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率提高。
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是决定居民消费能力的关键因素。这涉及很多方面,如养老、医疗、失业救助、残疾人救助等等。继续推进低收入人群养老、医疗、教育和住房保障制度的公平性与可及性建设,是提高居民消费率的必做课题。尤其是要聚焦农村低收入群体保障提升,推动民生改善与消费增长。当居民不再为子女上学、看病就医、养老花钱担忧,方可以放心“降储趋消”。
提高居民消费率需要扩大优质消费品和服务供给。强化品牌引领、标准升级、新技术应用,推动商品消费扩容升级,打造一批带动面广、显示度高的消费新场景;以放宽准入、业态融合为重点,扩大服务消费;加大直达消费者的普惠政策力度,增加政府资金用于民生保障支出。这些措施,可有效降低居民生活负担和未来不确定性,增强消费信心,释放消费意愿。
这是一场消费革命,将带来生活方式的变革。一旦政策组合拳打通“增收-敢花-会花”的循环通道,居民消费率自然会明显提高。(作者 张全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