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美国威胁对尼日利亚动武,是“战略讹诈”?)
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围绕“尼日利亚基督徒遇袭”事件持续投下“外交震撼弹”,严厉指责尼日利亚政府“纵容伊斯兰恐怖分子屠杀基督徒”,并警告美国将“火力全开”地进入尼日利亚,以保护其境内的基督徒人口。
特朗普此番言论,引发国际舆论高度关注。今年5月,特朗普在白宫会见南非总统拉马福萨时,就发表过指控南非实施“白人种族灭绝”的争议性言论。可见,种族、宗教问题已成为特朗普政府干涉非洲国家内政的“常规武器”。
面对美方的指控与威胁,尼日利亚政府展现了维护主权尊严的坚定立场。尼日利亚总统提努布与外交部给予强硬回应。提努布在社交媒体上驳斥该指控罔顾事实,并反讽道,“那些给我们贴标签的人,应先审视自身国内问题”——直指美国国内的种族与宗教矛盾。尼日利亚外交部则声明美方相关言论“严重失实且不负责任”,强调尼日利亚作为主权国家,绝不接受外部恫吓,也绝不鼓励宗教迫害。
特朗普的“突然发难”,是美国内政与外交双重逻辑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其一,特朗普对尼日利亚所谓“宗教迫害”的关注,是美国保守势力与尼日利亚分离主义运动内呼外应、相互推动的结果。多年来,尼日利亚基督徒的“困境”一直是美国保守派重点关注的话题。在上一任期,特朗普政府就将尼日利亚列为“特别关注国”,理由是其“严重侵犯宗教自由”,但拜登政府随后推翻了这一决定。
自今年再次上任以来,特朗普政府指责尼日利亚存在“宗教迫害”的论调持续发酵。9月,美国国会参议员克鲁兹发起《尼日利亚宗教自由问责法案》,主张对被控参与宗教迫害的尼日利亚官员实施制裁。近日,美国国会众议员摩尔指控尼日利亚存在“对基督徒的系统性迫害和屠杀”,并敦促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迅速采取外交行动。
此外,特朗普的“突然发难”,也是尼日利亚比夫拉分离主义势力在华盛顿多年游说运作埋下的伏笔。有分析称,比夫拉分离主义者成功地将分离主义诉求包装成拯救“受迫害基督徒”的斗争。数据显示,自2019年以来,比夫拉分离主义势力已在华盛顿花费了超过100万美元的游说费用。
其二,服务国内选举政治与宗教选民动员。特朗普一向重视争取美国基督教福音派选民的支持。在2024年大选前后,他多次强调“保护全球基督徒”是其外交政策的重要目标。面对中期选举,特朗普试图通过对尼日利亚发出军事威胁,以强化自身的“基督徒捍卫者”形象,巩固保守派选民基础。
其三,重塑美国在非洲的地缘影响力。近年来,美国在萨赫勒地区影响力持续衰退,接连从尼日尔、乍得等传统盟友国撤军——其战略真空正被俄罗斯等国填补。作为非洲最大产油国和第一人口大国,尼日利亚的地缘战略价值举足轻重。有报道透露,特朗普以“保护基督徒”为名,对尼日利亚施加军事压力,目的在于“看看尼日利亚如何回应”。此举意在打开战略突破口,重申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以便日后在反恐合作、军事准入及能源利益等谈判中攫取更多利益。
尽管特朗普的言论极具挑衅性,但从现实层面看,美国对尼日利亚发动大规模、成建制军事行动的可能性极低。这场“炮火轰鸣”的威胁,更可能以“雷声大、雨点小”的“战略讹诈”收场。
首先,尼日利亚的国防力量在西非不容小觑。如果美国强行对尼日利亚发动军事行动,则可能引起尼日利亚的强烈不满,甚至导致地区局势失控。
其次,军事行动效果存疑。反恐形势复杂,涉事的尼日利亚极端组织分散在广大农村与边境地区,其机动性强、隐蔽性高。历史经验表明,在该地区进行反恐作战难度极大,且军事干预很容易陷入代价高昂且效果不彰的泥潭。而空袭不仅难以精准打击目标,还可能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加剧宗教与族群对立。
最后,国际社会与美国国内阻力巨大。非洲联盟、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等区域组织一贯反对外部势力对非洲事务的军事干涉。侵犯尼日利亚主权将可能招致非洲大陆乃至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使美国陷入外交孤立。欧盟、英国等美国传统盟友也对单边军事干预持谨慎态度。在美国国内,国会两党中均有议员对特朗普的“鲁莽言论”提出批评,认为应通过外交而非武力解决问题。
尽管大规模军事干预的可能性不大,但是风险也不能完全排除。如果尼日利亚境内发生大规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袭击事件(如针对外国传教士或教堂的血案),特朗普政府可能借机发动“有限度、象征性”的空袭,以兑现其政治承诺。此外,若尼日利亚政府在某些偏远地区默许美军执行“联合反恐行动”,也不排除小规模军事合作的可能性。目前看,美国或许会以军事威胁作为筹码,寻求在反恐情报共享、军事基地准入或能源合作等方面与尼日利亚政府的谈判。(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倪肖蔚、马汉智)
编审:高霈宁 蒋新宇 张艳玲
【责任编辑:申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