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郓黄古道梨飘香 技术赋能产业兴 ——郓城山农酥梨观摩品鉴暨技术培训会侧记)
大众网记者 崔智琪 通讯员 崔如坤 郓城报道
金风送爽,梨果飘香。近日,郓城县潘渡镇草庙村的万众鑫家庭农场里,一串串饱满金黄的山农酥梨挂满枝头,“郓黄古道山农酥梨观摩品鉴暨技术培训会”在此举行。市县林业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种植大户齐聚一堂,共赏梨果、交流技术、共话产业振兴。
活动现场,万众鑫家庭农场被授予“菏泽职业学院乡村振兴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级梨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园”。“这不仅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农场负责人王汉芹握着牌匾,脸上满是激动,“我们一定当好技术推广的‘排头兵’,种出更多优质酥梨。”
菏泽开放大学校长、菏泽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卞功友在致辞中表示,学校将以培训基地为依托,组织师资团队深入农场开展技术培训与科研合作,推动“校地共建、产学融合”,为乡村培育更多懂技术、会经营的实用人才。
“这山农酥梨可不一般!”菏泽市林业局首席专家王海明拿起一颗酥梨,向大家介绍起来。作为山东农业大学陈学森教授团队历时15年培育的新品种,它融合了四大良种血缘,皮薄肉细、汁多味甜,还耐贮藏、抗盐碱,特别适合黄河流域种植。“菏泽自2018年试种以来,如今已发展到7000亩,走上了规模化发展道路。”
可产业发展也有“烦恼”。菏泽市林业服务中心果树技术科科长樊庆军直言,当前部分种植户盲目追求产量,导致梨果品质下降、品牌分散。对此,他给出“药方”:提升果园地力、推广标准化栽培模式、精准施肥,还要抱团打造品牌,申报国家地理标志,推动产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王汉芹对此深有同感。他分享起农场的“绿色经”:深翻土地、全施农家肥、不用除草剂,只为种出健康果。“现在品牌太散,大家得拧成一股绳!”他呼吁同行团结协作,共建黄河流域地标品牌。未来,农场还计划建保鲜库,把好质量关,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万众鑫家庭农场2020年开始种植百亩山农酥梨,全程按照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技术规程生产,近几年省级果品抽检均合格。”郓城县林业局副局长李聪介绍,此次农场获评“国家级梨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园”,是由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综合种植规模、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等多方面评定的,既是对郓城梨产业的肯定,也为当地经济林产业注入新活力。
授牌仪式后,梨园里成了“技术课堂”。樊庆军蹲在梨树下,手把手教种植户增甜防糠的技巧;樊庆忠教授拿着修剪刀,讲解秋季树形修剪要点;王海明则围绕病虫害绿色防控,细致解答大家的疑问。种植户们围在专家身边,边听边记,不时提出问题,现场交流氛围热烈。
郓城县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水源丰沛,微碱性土壤尤其适宜梨树生长。近年来,当地立足资源优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了果蔬、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果树种植面积达3万亩,其中梨树约8000亩,山农酥梨种植面积超3000亩。这场培训会的举行,不仅让优质梨品种和先进技术得到推广,更让大家看到了山农酥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广阔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