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纳粹集中营的中国女孩—朱敏回忆录》朱敏(朱德女儿)/口述 顾保孜/执笔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原标题:朱德女儿在德国纳粹集中营的恐怖回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德国纳粹集中营里,关押着唯一的中国女孩。她就是红军总司令朱德的亲生女儿朱敏。
朱敏于1941年2月乘坐苏联轰炸机到达乌鲁木齐,再乘火车到达莫斯科进入国际儿童院学习。同年夏天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她在白俄罗斯不幸落入德国纳粹的魔掌,在德国集中营度过了九死一生的艰苦岁月。
本书详细地记录了这一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电影《红樱桃》和电视连续剧《血色童心》中经过艺术加工的女主人公楚楚的艺术原型就是朱敏。
记忆中的父亲是一幅悬赏图像。在周恩来的安排下,我见到了陌生且思念的父亲。
1937年,抗战爆发后,周恩来为国共两党合作和共同抗日等谈判工作,穿梭延安和重庆之间。他利用共产党在重庆办事处这一合法的机构,千方百计寻找红军转移北上被留在白区的革命后代。我也是其中的一个。
我1926年春天出生在莫斯科。我刚刚满月,父亲朱德便奉中央命令,回国参加北伐战争。
在我记忆里,父亲是成都街头一幅两万大洋悬赏告示图。外婆悄悄告诉我,那上面画的朱德就是你的父亲。蓦然,我觉得特别特别地想见到他……这大概是血亲天然相通的感觉吧。
1940年冬天,我在周伯伯和邓妈妈的安排下,和好多孩子一起到了延安。远远地我就认出了父亲,他身穿八路军军装,两腿打着绑腿,很魁梧,站在一个高高的黄土墩上看着我们。父亲也一眼认出了我,只见他跑了过来,一把抱住我。那时我还小,看不出父亲激动的表情。现在想想,爹爹当时是多么的激动啊。原来我还想说几句问候爹爹的话,可是在爹爹的怀里,却哭了……
父亲用大手抹去我脸上的泪水:“不哭啦不哭,现在应该笑啊。要知道啊,好多的娃娃都没有活到看见爹爹妈妈的那天……”
14岁才认识自己的生身父亲,这是我人生历程中最难忘的事情,也是最伤心的事情。
有一天,爹爹问我,长大以后干什么?我说,和你一样,当八路军。逗得爹爹呵呵地笑。他告诉我,打败日本鬼子,我们要建立新中国,那里需要大量有文化的人,你现在还小,要学习文化。他告诉我,准备将我送到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学习。那是专为收留共产党国家孩子而开办的国际学校。
这次同坐苏联轰炸机去莫斯科的还有毛泽东的4岁女儿娇娇(李敏),她到莫斯科和母亲贺子珍团聚。
飞机在延安机场起飞了,我赶紧望机窗,看见父亲和康克清妈妈,还有毛泽东伯伯站在跑道边上,仰头望着空中,飞机几个盘旋,大人很快就成了黄土丘陵上的一个个黑点。
父亲渐渐远了,延安渐渐远了,一个更加残酷的岁月却渐渐地临近……
父亲在中国指挥抗战,我却被法西斯关押在集中营里,父亲为我起的化名,使我幸免遇难。
莫斯科国际儿童院的孩子大多数都是来自东欧国家,父辈都是共产党的领袖,也有烈士的后代。来自多国的孩子们在莫斯科受到斯大林很好的照顾。
我离开延安时,父亲叫我学教育,学成回国能教育更多的孩子,并立了军令状,学业不成,不要回来见父亲!他拉着我的手说:“你以后不要叫朱敏,叫赤英,意思是红色英雄,赤又通朱。”
我不像父亲那样高大结实,从小跟母亲过着不安定的生活,生母被国民党杀害后,外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抚养我,所以我发育很不好,体质也差。因为我实在不像14岁的孩子,充其量只有12岁。虽然莫斯科是我出生的地方,我还是水土不服,先是气管炎,后来发展到哮喘。6月莫斯科,天气依然很冷,为了让我早日恢复健康,儿童院将我送到苏联南方的夏令营疗养。
到了温暖的南方,我病情减轻了许多。可一夜之间,温暖的6月变成了血腥的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