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鹰
据中消协网站消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营养健康的关注度显著上升,但对相关专业资质的辨别能力不足,让一些“伪营养师”有了可乘之机。这些“伪营养师”利用消费者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在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构建起层层迷魂阵,刻意营造焦虑氛围、精心设计围猎套路,制造连环骗局侵害消费者权益。
这是中消协针对“伪营养师”推销保健食品发布的消费提示,既撕下其面具——他们擅长塑造“健康管理师”“营养顾问”等专业形象外衣,通过短期速成的培训证书装点门面,甚至直接伪造资质证明,还揭秘其推销手法——虚构“健康奇迹”案例和定制化方案说辞获取信任,再以“疗程套餐”“买多省多”等名义强制或诱导消费者大量购买。
实际上,此前媒体就报道过不少具体案例。比如有消费者反映,某保健品“营养师”向其家人进行不专业的营养指导,不仅夸大保健品功效,还劝说家人“生病不用去医院,吃他们的产品就能好”。类似这样的推销术,轻则涉嫌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重则可能耽误患者病情,危害他人健康。然而,“伪营养师”大多只顾自己赚钱,根本不去考虑欺骗式营销带来的严重后果。
“伪营养师”推销术,没有“营养”,只有欺骗。因为真正有营养价值的保健食品,一般有专业规范的营销体系,以防品牌形象被拉低。而那些让人无法分辨其成分和价值的保健食品,才更需要通过“伪营养师”的话术来销售,以获取利润。“伪营养师”一整套流程下来,消费者动辄被骗数万元,甚至有不少老年人的养老钱也因此被掏空。
中消协对消费者提出建议:其一,建立“资质先行”的判断标准,选择持有权威部门认证、专业认可度高的资质证明的营养师;其二,坚守“科学理性”的消费底线,选购保健食品时要认清、认准产品包装上的保健食品标志及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其三,主动选择正规咨询渠道,如医院营养科、正规康复理疗机构等。这些“防骗宝典”都值得收藏。
除了提示消费者外,相关保健食品企业还应该听懂弦外之音。今年8月,市场监管总局、中消协就曾发布提示:普通食品不得宣传“保健”“治病”功效。如今中消协再发声,表明已将保健食品列为重点治理对象。如果某些企业继续“顶风作案”,等待他们的将是严重的行政处罚。而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学会辨别真伪,那套伪科学话术也就很难再奏效了。
同时,这也是提醒各大平台要“守土尽责”。“伪营养师”目前主要在短视频平台、直播间推销保健食品,相关平台理应当好把关人。首先,对“营养师”资质进行审核和标注。只有权威部门认证的营养师才能以专业身份推销,严禁推销人员包装其他专业身份。其次,规范保健食品销售,对夸大宣传等问题进行整治。最后,积极协助消费者维护合法权益,提供必要的证据等支持。
从监管角度来说,一方面,要直接查处违规主播、违规商家,另一方面,要督促平台落实主体责任。只有消费者、消协、平台和监管部门形成联手共治局面,才能对“伪营养师”身份欺骗和话术欺骗形成有效遏制。由此而言,遏制“伪营养师”乱象,在撕下他们的虚假面具之外,还需要系统性综合治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