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绍成:首先感谢王教授还有商务部组织这样一个非常好的对话平台,给卡特彼勒机会在这个平台上介绍我们的想法和我们走过的一些路径。作为外企的员工理应代表企业来讲话的,但是作为一个中国雇员,本土雇员,肯定有些观点又不完全代表公司,可能有些观点说的是站在华人的立场上去讲,这是可以理解的。
先简单介绍一下卡特彼勒,大部分人都知道卡特彼勒是施工机械制造商,我们在500强里面排名第50位左右,今年的产值能达到500亿美元,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施工机械的制造商,是世界上最大的柴油机生产商,有很多人都认为我们只是施工机械,实际上我们也是世界第一大柴油机生产商,同时我们也是煤矿设备世界最大的工程机械,煤矿机械的制造商,还有发电。卡特彼勒可以说是全世界唯一在整机和主要零部件通吃的这样一个制造商,拿施工机械为例,不像刚才讲的就是组装,我们关键部件都是自己的,发动机,后桥,底座,所以我们是唯一的整装的,包括关键零部件的制造商。
卡特彼勒走到今天其中有很重要的一块儿成功的理由来自于我们在过去经历过程当中成功的并购,并购在我们发展的过程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过去20多年当中,卡特彼勒在全世界范围内并购了将近30家公司,比较大规模的,都是上十亿美元的并购,有些公司至今还保持它的品牌,我列了几个,MAK,Solar,Perkins,Progress Rail,我们和日本的三菱,在中国山东,和合资企业徐工,这都是过去二十多年当中并购合作的动作,并购给卡特彼勒带来多方面的增长,一个是产值,从一百多亿现在增长到将近五百亿,差不多四倍多,员工也是在过去的几年,20年当中翻了一番,当然还有其他的收益。
另外卡特彼勒并购遵守了一些通用的原则,都是我们过去运作过程当中秉承的做法,首先并购的对象要符合卡特自己长期发展效益的战略规划方向,这是很基本的要求。第二,并购对象有很高的道德标准,有很多文化上,如果契合的非常生的话,将来整合起来非常困难。第三,并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要有益于社会和企业的发展,企业员工增加,产值增加,利润增加,同时还要给当地的雇员,税收带来一定的收益,这也是我们考量的主要内容。第四,并购要有利于整个企业的研发和投资扩大,整个企业规模要不断做大,研发能力要不断增强。最后考虑的原则,应该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怎么样做一个好的社会公民。
另外我想讲一讲卡特彼勒我们在亚太区今后几年的发展规划和一些做法,在未来几年当中,卡特彼勒我们计划,特别是在中国,包括亚太区其他的国家,我们现在员工在中国是六千多人,在亚太区是七千将近八千人,雇员要增加一倍,生产线要从目前的六条增加到十五条,产能要增加四倍,销售额也是一样。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要考虑经过哪些途径能达到这些目的,并购是选项之一,同时也存在其他的选项,比如说合资,比如说独资建厂,我们一般进入一个市场都会做一个初步的权衡,把我们达到这个目的所能经过的几个途径做一个总结,比如说合资,兼并和独资建厂他们之间的优缺点在哪儿,一般合资谈判时间比较长,整合的过程也比较复杂,时间我们一般估算很容易是两到三年,很可能是没有结果,整合也是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而兼并,可能兼并的谈判跟合资谈判时间差不太多,后面主要时间花在两个团队整合的过程当中,时间上来说也是非常长的,但是兼并有一个好处,进入市场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被兼并的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有一定的位置,这样就能很快的进入市场。独资建厂它的优缺点,一个是时间比较短,形成产能很快,独资建厂只要一个可行报告报上去,政府批准,动作快的话,到设计,到建厂,审批过程一年,建厂一般是一年,两年就可以形成生产能力。
所以一般我们在选择不同选项的过程当中会列一个表,竖项就是并购、合资和独资建厂,横向可以包括时间,审批的难易程度,所需投资金额,还有当地有关的人力资源和其他的一些综合分数,给出了一个综合打分以后,我们可以按照步骤去实施。当然有的时候最后实施过程当中,发现原始计划是有问题的,刚才我讲了,我们在国际上,卡特的成长是通过并购,在国际上我们做了很多非常成功的并购,从一百亿的企业到五百亿的企业,通过几十个大的并购来实现了,但是我们在中国也走了很多弯路,也得到了一些教训,媒体也有一些负面报道,包括上午徐工凯雷的经历我们也都经历过。由于这些教训,我们也学到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这个方法待会儿我会有一些想法和建议。
将来我们要达到上述提到的增长目标,到底通过三个选项当中哪一个,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中国政府对并购的态度和政策的取向。因为我们在亚太区发展,如果中国不能达到我们顺利并购的做法,我们可以两种选择,第一我们建新厂,建新厂很简单,时间也很短,但是它有它的缺点。第二,我们可以在周边其他国家去实现并购的目的,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政策的取向。
王志乐:未来的计划十亿美元,亚太区里中国占多大的比例?
肖绍成:具体数字还没有特别细化到中国,细化到中国也不太愿意披露出来,所以我有意做了一个百分比,未来若干年当中,十亿美元以上的投资,包括并购,收购,合资是很容易做到的。亚太区的总部现在在北京,而且我们目前不到七千的雇员有将近六千在中国,你可以看到应该是回答了你这个问题。
另外我想并购当中会涉及到企业安全,行业走向,我们是希望能够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并购,因为前一段时间,特别是媒体对并购负面报道比较多,把并购讲成有点像洪水猛兽,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实际上你要是回顾看看五百强里面,几乎没有一个例外的,是通过大量的并购扩容走到了今天的位置。所以你要想在一个行业里做大做强,并购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一个观点。另外,我觉得并购应该双赢,我想举一个非常直观的例子,姚明和NBA,如果姚明不是通过NBA的方式进了美国,而美国却给他做了一个移民,把它移民到美国,参加国家队,这中国会非常不高兴,等于把我们最优秀的运动员弄到美国去了,这等于是你赢我输,目前姚明的做法是大家非常高兴的,他通过NBA,最好的球员到了美国得到了世界一流的培训,他又能够给美国篮球市场带来很大的收益,吸引了13亿观众的眼球,同时在奥林匹克开打的时候,他又回来把他最好的培训和最好的理念带回中国参加国家队来打,这个情况就是双赢。假如我们将来的并购能够做到类似于这样的安排,我认为这就是双赢。我经常用这个例子在公司内部讲,作为华人在美国公司工作,有时候起到双重作用,要把中国人的一些理念和观点说服到自己公司高层,另外也要把西方的一些理念,正确的东西,使中方官员接受。
另外我想讲如何将并购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过去并购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我就拿施工机械在中国举一个例子,中国目前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但是中国的施工机械企业,行业里有两千多家,2007年一年的销售值是2223亿,换算成美元就是300亿美元作业,换算成一个公司的产值也就是卡特彼勒的2/3不到,全世界的施工机械大的出名企业也不过是十个,而中国有两千多个企业分吃这么一个有限的行业,我们看这是一个非常不健康的现状,而且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企业长不大。包括刚才中联重科讲的他们企业和三一重工,你把产值拿出来比一比,在中国是很大的,但是拿到世界上还是非常小。所以我就想在这个情况下,国家应该有意的去疏导行业健康的并购来使这个行业能够发展的更加有序,这是我想说的一个观点,这个并购应该对我们目前,特别是我们刚刚讲的行业,应该说是一种必然,是一种需求。还有刚才我也提到的整体,自然资源的有限,土地的稀缺,并购也是一个必须的选择。
还有我想提一下,企业应该注重产业链的发展,特别是目前大部分,我们很多行业都非常注重总装,实际上看一个企业完整的产业链,可以看到它有很多重要的环节,从设计研发到生产、零部件制造、物流、再制造,这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产业链。如果我们只拿出其中一块儿,总装是非常重要的,不能被别人斩首,实际上我们忽略了整个产业链里的其他环节。我想我们不要只把眼光盯在一个结点上,而是盯在一个产业链的安全上,这是一个观点。另外一个观点,我是希望,如果我们通过整合和并购,使我们的企业都能够成为一个全球产业链当中的一部分,能够使整个工业和行业安全性更加提高。
最后我想讲一讲应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所谓的经济安全,外商进驻通过并购,我认为能够使整个工业更加健康的发展,我们不要过分的强调产业自身的安全,因为现在目前是全球化高度发达的社会,假如说我们回过头来自问一下,在冷战时期,那个时候大家都强调自立更生,都强调闭关,强调自给自足,如果回过头来,我们看一看那个时候的世界更安全呢,还是今天全球化的经济下,我们成为全世界供应链当中的重要一环更加安全。
我是来自于一个航空工业很多年了,举一个例子,就说日本,日本自己并不生产大飞机,可是日本飞机的零部件制造能力非常之强,如果他有足够的市场,如果他有足够的资金,他很有可能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造出战斗机和商用飞机,但是他为什么不造当然有他自己的原因,一个是自己的市场不够大,再一个资源有限。并不忽略日本在航空业里起到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样的例子也可以讲中国,比如说我们现在在上海生产波音737的尾翼,全世界在飞的波音737有一千多家,如果这个尾翼不在上海生产,目前来看,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长项,不要认为我们没有把精力放在总装线上,就没有参与这个工业。为什么中国能成立大飞机公司,也是通过关键部件的制造,有了很关键的技术,才走入了总装线。回过头来,我们目前讲经济安全,大多数都局限在最终的那一块儿看得很重,而把关键部件和整体整合产业链的能力相对来说忽视了。第二,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工业做成全世界产业链里边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全球化互相融合,也使我们的产业安全在互相依存的情况下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这是我要讲的一个观点。
最后我想提一点建议,实际上这个建议大部分在前面都提过了,一个就是希望在并购政策当中更加透明,企业更好操作,另外不要把所有产业都列入产业安全,或者战略性产品的目录,比如说刚才我们提到的炒菜锅,这种典型的商业产品绝对不应该把这类似的动作考虑的。另外施工机械在其他国家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工业品,并不意味着它会给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带来什么了不起的,起到这样的作用。而且在全世界很多国家并不生产施工机械,当然中国不一样,中国是一个基础建设大国,也是快速发展的大国,施工机械的市场也非常大,但是如果通过很好的合作,中国应该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和定位,另外在不影响改革开放的步骤和把外商吓跑的前提下,也使我们达到产业整体成长能力的目的。实际上有很多时候,大家就像我们玩牌经常玩一个游戏叫说瞎话,如果两个人手里拿的牌,互相猜对方的牌是非常困难的,凭自己手里的牌很难猜到对方手里的牌是什么样的,这是很难的。真正要能做到我们跟政府的对话,或者企业谈判过程当中的对话做到互相交流到什么程度呢,我们手里的牌只有一、两张不想让你看,其他的大部分都可以让你看,双方把各自亮开的牌放在一起找到一个共同点,找到一个双赢的交集,我认为这应该是值得鼓励的做法。
现在通过前期的并购我们走了一些弯路,卡特公司也在积极的反省,一方面我相信中国的政策,改革越来越开放,包括这样的对话机制,我们也非常赞成,另外我们自己也在自己的教训当中吸取有益的做法,最后也是想希望这种对话能够不断的多组织几次,另外也希望政府使媒体能够嘴下留情,有些事情别太过于负面的报道,甚至于不太如实的报道。我们不太可能公开的和媒体,这是不公平的,我们没有发言的机会,我们也不可能公开的在中国的报纸上申辩什么,政府非常了解我们,给我们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们讲话,我们也很高兴,主要的建议大部分大家都提过了,就是这些,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