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9日,特朗普再次对泽连斯基施压,要求乌克兰接受一份近乎“变相投降”的停战方案:冻结现有战线,事实上承认俄罗斯在顿巴斯等地的控制;大幅削减乌军规模;尤其是剥夺乌克兰的中远程打击能力,从根本上限制其未来反攻与自卫空间。
这份据称有28条细则的方案,本质不是“和平”,而是试图用美国的政治压力,替普京完成四年高强度战争都未能彻底实现的目标。
![]()
泽连斯基拒绝,并不意外;而真正值得分析的是:在这场“亲俄压乌”的大戏背后,俄乌战争的形态、欧洲安全结构、乃至全球地缘政治逻辑,正在发生怎样的深刻转变?
一、美国断援,乌克兰未崩:特朗普方案缺乏“现实基础”
1. 援助中断 ≠ 立刻溃败
特朗普在1月20日就任后,迅速冻结乃至切断了对乌克兰的大部分军事援助,这是事实。但此后近一年的战场态势显示:
乌军在东部战线仍然守住了大部分既有防线;
在最惨烈的“红军城”战役中,乌军不仅对俄军造成巨大伤亡,还顽强维持了阵地;
普京原定“在11月中旬拿下红军城”的时间表,不得不往后推到次年1月。
![]()
原因有三:
其一,欧洲顶上了大部分空缺。
其二,乌克兰已经形成“战争国家化”结构。大量军工企业转入战时生产,后备力量体系被动员起来,战争不再单纯依赖外援输血,而是进入“自循环”。
其三,俄罗斯同样伤痕累累。普京这几年以高昂伤亡、巨量弹药消耗,换取有限推进。
因此,特朗普试图以“援助断崖”配合政治施压,迫使乌克兰接受苛刻和约,在军事现实层面并不具备可行性。
乌克兰当然想要和平,但它更清楚:承认领土永久丧失,对任何一届乌政府都是政治自杀。当国内民族主义、战争仇恨与数十万人伤亡摆在那儿时,谁签字,谁就被历史吞噬。
![]()
2. 对乌克兰而言,“割地求和”是最愚蠢的选项
从乌克兰的战略视角看,接受特朗普方案意味着什么?
法理上承认部分领土被俄罗斯永久吞并;
实力上被削去中远程打击能力,未来既不能夺回,也难以威慑;
政治上被国内视为“出卖民族”的叛国政权。
这不仅会让现政府被民意推翻,还会释放一个危险信号给邻国:乌克兰是可以被肢解的,而西方的保障是可以被交易掉的。
对俄罗斯来说,则是反向激励:“武力修边界是有效的。”既然后果只是承受几年制裁与战损,换取现实领土扩张,那未来在黑海、波罗的海、甚至中亚方向,战争就不再是“最后手段”,而是“可选工具”。
所以乌克兰的拒绝,基于一个冷酷而理性的判断:一纸屈辱和约,买不来真正的和平,只会换来下一轮、更凶险的吞并。
3. 对欧洲而言,这不是“止战”,而是“祸水东引”
特朗普的停战构想,本质上是:“先在乌克兰冻结战线,把冲突从战壕里,推到欧洲政治与安全结构的深水区。”
会产生三个连锁反应:
- 俄罗斯通过武力获得了东部大片领土,不付出政权崩盘这样级别的代价;
- 乌克兰被迫吞下现实,却得不到可持续的安全保证;
- 美国总统公开表现出“我可以用你们的领土,去换我的选票与对俄关系”。
结果是什么?整个位于战线后方的欧洲,集体发现:美国可以随时撤走安全承诺;俄罗斯可以用战争修订国界;自己却既缺军力,又缺独立战略。
这不会让安全感提升,只会让整个欧洲——尤其是东欧——进入一种长期的高度紧张状态。
特朗普不是在给欧洲“止血”,而是在给欧洲安全架构打下一针长期焦虑的强心剂。
![]()
二、对欧洲:安全感坍塌与重新武装
特朗普如果继续在公开场合贬低北约、威胁“不给钱就不保命”,其对欧洲的影响,会远比对乌克兰更深远。
1. 东欧:恐惧驱动下的“疯狂军备”
对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等东欧国家来说,乌克兰是自己和俄罗斯之间最后的缓冲地带。
当他们看到: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开始抽身;特朗普给的“和平方案”,本质是实验一个“割地换停火”的模板;华盛顿对北约第五条(集体防御)开始“打价格牌”——你们不花更多钱,我就不确保防御承诺。
那么结论就只有一个:“要么现在重武装自己,要么未来在自己的领土上打一场高烈度战争。”
在这种恐惧驱动下,很可能出现几大趋势:
国防预算占GDP比重进一步攀升到3%、4%,甚至接近以色列模式;
大规模采购F-35战机、中远程导弹、防空反导系统;
与英国、北欧国家形成“小北约”式地区安全集团,寻求“去美国化的安全兜底”。
![]()
从长期看,这会让欧洲东翼变成一条更厚、更硬,但也更敏感、更具爆炸性的军备带。
2. 西欧:在“战略自主”和“软投降主义”之间撕裂
相比东欧的恐惧驱动,法德等西欧国家更纠结,他们面临的是两条路线分裂:
路线一:强硬的“战略自主派”
认为欧洲必须建立独立于美国的防务能力;呼吁加速欧盟军工一体化,建立统一指挥体系;在最敏感的核威慑层面,讨论“欧盟核伞”(以法核为基础的欧洲集体威慑)。
路线二:现实主义式的“软投降派”
认为与俄罗斯长期对抗代价过大;
在能源、市场与地缘空间上,欧洲没有条件承受另一场冷战;
更倾向于“通过对话、有限让步换和平”,即牺牲乌克兰部分利益,换取欧洲自身舒适。
特朗普的亲俄压乌,实际上起到一个作用:强迫西欧“选边站”。
以前他们可以模糊处理:嘴上挺乌,安全靠美,能源看俄,贸易押中。如今华盛顿的“靠得不可靠”、莫斯科的“退有后吞并”,使这种多边平衡越来越难维系。
不论他们最终选哪条路,有一点已经确定:“安全外包给美国,自己埋头搞福利”的旧欧洲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
三、对俄罗斯:短期锁定战果,长期掉进“胜利陷阱”?
表面上看,特朗普对俄政策的倾斜,是莫斯科盼来的“神助攻”:战场前线被“冻结”为事实边界;乌克兰军力被削弱,变成一个有名无实的缓冲国;美国与欧洲联盟出现裂痕,西方一致性被侵蚀。
但地缘政治的残酷在于:短期胜利,常常是长期陷阱的开端。
1. 短期:战果固化,宣告胜利。
如果特朗普能够推动一份对乌极不利、对俄偏利的停火协定,那么:
俄罗斯可以对国内宣布:“我们顶住了整个西方,保住了俄语区同胞,挡住了北约东扩。”
战争可以从“持续消耗模式”,转为“宣告阶段性胜利”;
在国内“战时动员合法性”仍然得以维持,普京权威随之巩固。
对俄罗斯政权而言,短期无疑是巨大利好。
2. 长期:一个更武装、更敌对的欧洲
俄罗斯发动战争,本来有两个核心目标:
- 把北约推远,确保自身安全空间;
- 打破西方一体化,制造欧盟和美国之间的裂痕。
特朗普确实在帮助完成第二条:他瓦解了跨大西洋政治共识;把大量精力从“共同防俄”转移到“欧洲如何应对美国不可靠”。
但在第一条上,实际效果却可能适得其反:通过战争与吞并,俄罗斯成功说服东欧:“我们就是生死敌人”;东欧军费飙升,北约虽然政治上争吵更激烈,却在军事部署上更前沿、更靠近俄罗斯边境;德国、法国被迫从“和平温室”里出来,认真建设军队,长期看他们的军事实力将远超俄方当前想象。
这就是典型的“胜利陷阱”:俄罗斯赢得一块更大的缓冲地带;却换来一个更加敌对、更难妥协、军事实力更强的欧洲。
战争的初衷是“让安全威胁后退”,结果却让安全威胁在中长期变成一堵厚实、武装、敌意十足的墙。
特朗普的亲俄政策,短期看是在帮普京“锁定战果”;长期看,很可能是在帮俄罗斯为下一场更冷、更长的对峙,提前搭好对手的军备架构。
![]()
四、特朗普不是“上帝”:三股力量决定战争走向
俄乌战争未来几年如何演化,取决于三股更深层的力量,而特朗普只是其中一个放大器。
1. 美国国内的制衡:极端路线难以全面落地
即便特朗普个人倾向“亲俄压乌”,他也不是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
制约他的有:国会中共和党建制派 + 民主党,在“不能让俄罗斯得到过大实利”上的底线共识;五角大楼与情报体系,对“放任俄方大胜”极为警惕,担心引发连锁效应;军工集团不愿意轻易放弃“欧洲和乌克兰这块巨大军购市场”。
这些力量并不“反特朗普”,但它们会在关键议题上收紧他的手脚——尤其是在“公开默认俄罗斯扩张”“永久切断援乌”这类具有战略后果的问题上。
换言之:特朗普可以极大改变节奏与力度,但很难彻底扭转美国的大战略方向。
2. 欧洲将为自己的安全“真掏钱”
让军费达到目标线甚至以上;推动欧盟防务独立机制成型;像对待欧元那样,去打造“欧版安全体系”。
那么中长期看:欧洲将从“被动的安全消费者”,变成“相对独立的地缘玩家”。
这会产生两重效果:对俄罗斯:博弈筹码增加,谈判桌上不再完全依赖美国;
对美国:减少对华盛顿总统个人性格的过度依赖,让跨大西洋关系从“父子结构”变为“合伙人结构”。
特朗普也许以为自己在敲诈欧洲,但他可能无意中推动的是一场欧洲地缘政治成年礼。
![]()
3. 俄罗斯自身的承受力:赢得一块地,输掉一代人?
俄罗斯已经陷入泥潭:高技术武器产业在制裁与战争夹击下举步维艰;大规模动员与伤亡,对社会结构与人口未来构成长期伤害;战争时间一拉长,民众的“胜利期待”与现实收益必然出现落差。
如果特朗普真的提供一个“体面收场”的窗口——例如承认部分占领区现实控制,放松部分制裁,给出一个可包装为“伟大胜利”的停火结果——普京完全可能选择抓住。
但问题在于:俄方内部民族主义情绪与精英集团的诉求,会不会推动克里姆林宫“继续赌一把”?——赌欧洲不会真军备,——赌美国下一任总统比特朗普更好说话,——赌乌克兰最终撑不住社会压力。
一旦期待过高、贪欲超出现实承载能力,俄罗斯就可能被困进一场拖长版、低烈度却难以退出的持久战:既不崩盘,又不胜利,只是被拖着慢慢消耗社会与体制韧性。
特朗普能给出的,只是一个“停战机会”;能不能抓住、怎么抓,决定权仍在莫斯科,而非华盛顿。
![]()
五、结语:特朗普改变的是战火流向,而非战争结局
综合以上各点,可得出一个相对冷酷但清醒的判断:
- 对乌克兰而言,特朗普的“亲俄压乌”,是一堂极残酷的现实教育课:
把国家安全押在美国国内某一派政治力量,是极为危险的;
真正可靠的,只有自己能撑多久、社会能承受多大代价、是否能构建多元安全支。
2,对欧洲而言,这是一次被迫断奶、被迫长大的过程:
安全不能永远外包给华盛顿,更不能外包给某一个性格多变的美国总统;
要么自己成为地缘玩家,要么永远在人家的棋局里充当筹码和缓冲带。
3,对俄罗斯而言,特朗普未必是“天赐盟友”,更可能是:
在帮它锁定部分战果的同时,悄悄把它推进一条更漫长、更危险的冷战轨道——边界前线更紧绷、对手更武装、谈判空间更狭窄。
4,对世界而言,特朗普不过是一个放大器,放大的是:
美国内部的撕裂与策略摇摆;欧洲面对现实威胁时的安全焦虑与成熟阵痛;以及俄罗斯对力量政治、“用战争修边界”的执念。
俄乌战争真正的终点,不会由某位“强人”在24小时内宣布。它更可能是在:数次错误判断;多轮不对等谈判;多场有限度升级与局部降级之后,缓慢沉淀出来的一种疲惫和平。
在这条漫长曲线里,特朗普能做的,不是一锤定音地终结战争,而是改变战争的地理分布(从顿巴斯壕沟延伸到整个欧洲安全边界),和时间分布(从短期高烈度对撞,转向长期中低烈度对峙)。
这正是我们必须保持冷静的地方:不要把特朗普神化为“开战”“止战”的按钮,也不要幻想任何一纸“特朗普和平方案”能真正结束这场战争。
它能做到的最多,只是:让战火暂时从前线退去,再以更隐蔽、更复杂的方式,在国界、军费、联盟结构与大国算计之间,继续燃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