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由国家大剧院与教育部联合策划的第十八届“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中,四川省成都市盐道街中学(简称“盐中”)的22名中学生携舞蹈《说唱俑》登台亮相。
该作品作为四川省唯一、全国仅有两支中学代表节目之一,入选《“绽放艺术风采 激发强国力量”——全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舞蹈获奖作品专场演出》。舞台上,同学们以憨态可掬、活灵活现的表演,让沉睡千年的陶俑“活”了过来,赢得场内外阵阵掌声。
![]()
国家大剧院
当《说唱俑》的表演片段发布到社交平台上后,更是赞誉不断,“为成都骄傲,为盐道街中学点赞”“跳得太棒了,把人物演活了”……甚至不少网友直言:“这个作品值得上春晚。”
![]()
《说唱俑》表演
赞赏背后,这群学生已悄然回归校园,投入紧张的学习中。他们中有备战高考的高三学子,也有即将中考的初三同学,只因对舞蹈的热爱,加入了盐中“银杏舞蹈团”,用课余时间排练,一步步走向全国舞台。
![]()
《说唱俑》表演团队合照
《说唱俑》不仅登上了国家大剧院,更早之前,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代表四川省与全国22支顶尖团队同台竞技,斩获全国一等奖及优秀创作奖。
在这一系列成就和荣誉背后,有什么故事?成都这座千年古都,又为《说唱俑》的创作提供了怎样的资源赋能?
![]()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而成都作为其省会,不仅物产丰饶,文化底蕴也极为深厚。从都江堰到金沙遗址,再到明蜀王陵,无数文化遗产见证着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乐观、积极、坚韧。
成都博物馆收藏的“陶俳优俑”正是这种精神的生动体现,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两千年前的“喜剧之王”。该陶俑右脚蹬踢、左脚蜷曲、仰面大笑,夸张的面部表情和体态极具感染力,也深深吸引了盐中学子。
据成都市盐道街中学舞蹈队指导老师袁群英回忆,当时学校老师正带领学生参加成都博物馆的研学活动,在参观博物馆的藏品,给学生介绍藏品的基本情况和文化寓意时,发现同学们对陶俳优俑很感兴趣,“都围在那儿看,边看边讨论,那个场景很触动人心。”
![]()
博物馆研学
研学结束后,当带队老师在会上汇报了这一情况后,盐道街中学的领导和舞蹈队的老师萌生了以该陶俑为原型编排舞蹈的想法。
“既然孩子们对陶俑这么感兴趣,又都实地学习了陶俑背后的文化,那我们为什么不以陶俑的原型创造一个舞蹈呢?”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团委书记、教育处行政助理,舞蹈队负责老师王渝蓉这样说。
就这样,盐中的学生和老师一拍即合,《说唱俑》的创作构想应运而生。
“说唱俑的版本和素材有很多,但之前的版本都偏成人化,放在孩子身上并不适合。”王渝蓉提到,为了让说唱俑的表演贴合孩子天真、可爱、乐观的特性,同时也让这个舞蹈从“外行看热闹”演变为“内行看门道”,学校汇聚各方专业力量,实现了艺术创作与育人目标的深度融合。
![]()
《说唱俑》表演
比如,在舞蹈编排上,学校邀请著名编导刘凌莉、原省歌舞剧院院长刘斌等专家进行指导,让盐中的同学们通过音舞共生的艺术形式,以曲膝弓身的憨态、舒展灵动的阵型,让凝固千年的文物真正“活”了起来。
再配合著名作曲家何训有用心打造的灵动欢快的配乐,以及著名舞台服装设计师阿宽设计的服装,让整个作品既保留了浓郁的民间烟火气息,又注入了现代艺术活力,为舞台呈现增添了独特魅力。
四川省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党委书记蒋光平表示,《说唱俑》的诞生,根植于该校百廿文脉与城市文化资源的深度对话,更是学校“整合育人,和谐发展”办学理念在美育领域的生动实践与成果体现。
![]()
《说唱俑》表演
“对于《说唱俑》,成都博物馆让我们‘知其源’,得益于各位专家与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的悉心指导,帮助我们‘创其形’。”在王渝蓉看来,这种“文博+艺术”的双重支持,为盐中一系列创作搭建了通往历史的桥梁,让孩子们不是在外围观望传统文化,而是能走进去、理解它,并自信地把它跳出来、传开来。
![]()
一路走来,盐中舞蹈团的学生不仅要面对辛苦的排练,还要兼顾学业。
王渝蓉提到,《说唱俑》有几个大跳的动作,对腿部力量要求较高,为了让这个动作完成得更好,学生们在训练时,双脚脚腕上分别会绑上一斤的沙袋。而这对学生的体力和耐力要求较高。
![]()
《说唱俑》表演
“体力对我来说,简直是最大的挑战。”盐中初三学生杨舒涵这样说道,她作为《说唱俑》的五位主跳之一,从节目筹备之初就参与其中,历时三年,从头跳到尾,她感叹:非常不容易!
杨舒涵还记得,在赴京排练的飞机上,几乎每个人都在埋头写作业;在排练间隙,同学们也会找个角落背诵单词或古文。
而对盐中初二学生马一杰来说,要想完全展现说唱俑的面部表情,需要花费大量功夫,还多次去成都博物馆观摩说唱俑。他提到,以前只是想着“这里要塌腰,那里要咧嘴”,要把动作做好,但看过真品后,心里想的是 “我要像它一样,把那种纯粹的快乐带给观众” 。动作还是那些动作,但心里的感觉满了。
![]()
日常训练 日常训练
“最大的挑战无疑是内在神韵的传达。”王渝蓉直言,模仿形态是技术问题,可以解决,但如何让孩子们理解两千年前古人的精神状态,这需要积累。
这份积累,源于学校多年来以本土文化为根基进行艺术创作的持续探索。盐中舞蹈队创排的《贴门神》、《乖小丑》等富含巴蜀韵味的作品,曾连续四届被省教育厅推荐至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现场并屡获佳绩。正是在这些作品的排演过程中,学校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美育方法。
她介绍,排练《贴门神》时,研究门神信仰;排练《乖小丑》时,剖析喜剧精神。正是这些经验,让她在处理《说唱俑》时,能引导孩子们去体会那种“笑对人生”的哲学。直到一个孩子说出“我们跳的时候,就该像成都人在冬天喝茶晒太阳那样,由内而外的安逸和快乐!”时,她就知道,神韵到位了。
盐中初二学生胡宇萱还记得,为了更好地表达说唱俑的神韵和形态,她会主动去寻找、观察和了解与说唱俑相关的故事或物品,“同学在地铁站碰到说唱俑的文创产品,也会拍给我看。”
在蒋光平看来,在《说唱俑》创作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去博物馆仔细观察说唱俑的形态、神情、手持器物等细节,还深入探讨其文化内涵,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深度学习。他强调,“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城市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最鲜活、最直观的美育素材和创新源泉。”
![]()
今年4月,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在湖南长沙举行,盐道街中学舞蹈《说唱俑》作为四川省代表队,与全国22支顶尖团队同台竞技,以精湛表演引发全场欢呼喝彩,最终斩获全国一等奖及优秀创作奖。
![]()
当结果出来时,胡宇萱表示,很激动,非常激动。杨舒涵则表示,如释重负,“上台前非常紧张,因为我最后一次彩排失误比较严重,当时王老师就抓着我的手,这给了我很大的力量,好在最后演出很成功。”
但她同时也坦言,表演结束当晚,除了激动,心中也涌起了强烈的伤感。她深知,这样一个能与来自不同年级的朋友相识相知、并肩站上全国舞台的机会弥足珍贵。这段共同拼搏的独特经历,或许此生难再复制。
未曾想到,几个月后,他们又受邀去国家大剧院表演。“感觉跟做梦一样!”听到能去国家大剧院演出,马一杰这样形容当时的感受。
而在外在的收获之外,盐中舞蹈队的学生纷纷表示,《说唱俑》这样需要反复打磨的作品,真的教会了他们“时间管理”和“坚持”。
“一个动作练千百次,和一道数学题反复钻研是一样的。有了在舞蹈队这些作品中磨出来的劲儿,再面对学习困难时,就觉得只要像抠舞蹈动作一样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搞定。”杨舒涵说,虽然过程很辛苦,但这段经历非常值,也非常宝贵。
王渝蓉表示,站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当谢幕的灯光打在她和孩子们的身上,那种感觉难以用语言形容,真的,一切都太值得了。
“那一刻,我深切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传递的应该是‘温暖’,教育也应该是一份有温度、有深度、有灵魂的事业。”
它是盐中舞蹈队继《乖小丑》《学戏》《贴门神》等作品后,在全国舞台上取得的又一次突破。这些作品形成的集群效应,共同印证了学校“根植中华志在天下”育人诉求下“成都方案”的可行路径。其核心经验在于:
推动从“资源共享”到“课程共创”的深度嵌入;实现从“单向输入”到“双向赋能”的文化共生;构建“家校社协同”的育人共同体。这套以文化认同为内核、以机制创新为保障的模式,成为盐中贡献的生动实践。
同样的理念也延伸至“院士讲座进校园”“锦江生态考察”“川剧非遗传承”等项目中。这些探索逐步打破学校的传统“围墙”,使学生的成长在真实情境中自然发生——从对抽象分数的追求,转向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进而建立起对家国乡土真挚的热爱与认同。蒋光平表示,学校的最终目标,正是通过这一系列以城市资源赋能教育的项目,让“个个都自信,个个都精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