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提起“信阳袁隆平”这个称呼,河南信阳的乡亲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一位皮肤黝黑、手掌粗糙的老人。
老人已经72岁了,名叫许远国,是信阳市一家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自己弄了一个“种子库”,里面放着一百多种濒临灭绝的种子。
![]()
但乡亲们知道,这100多种种子,可不是一天两天收集来的。
2012年的时候,许远国退休了,回到家乡之后,发现大部分青年人竟然都外出打工去了。
然后他又找到乡亲们了解情况,才知道村里面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以往很受欢迎的老品种农作物都已经没人种了。
![]()
许远国一听就很吃惊,这些老种子要是都失传了,那岂不是太可惜了吗!
许远国是个退休老兵,这样一想心里就很不是滋味,于是他就做了一个决定:
一定要把种子留下来!
![]()
于是许远国开始到处寻找这些农作物的种子,冬天,山区寒风刺骨,他骑着一辆旧电动车,裹着厚厚的棉衣在崎岖的山路上奔波。
夏天,烈日炎炎,他干脆打赤脚踩进滚烫的泥田,只为近距离观察作物的生长情况,向农户打听老种子的下落。
![]()
有时候跑到深山里的村子,正好这户人家人出去了没回来,许远国就蹲在田埂上一直等。
要是看见谁家的田里面长着特别的农作物,许远国就四处打听,一直到找到这田的主人,然后软磨硬泡让人家给他一点。
![]()
一开始村民们都觉得许远国真是太傻了,因为新品种的种子不仅产量高还好管理,费劲儿找老品种也不知道图啥。
但时间一长,看见许远国一直坚持,大家都帮起忙来,谁家有了种子,返回喊许远国去拿。
![]()
就这样,一晃1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许远国前前后后也收集了100多种农作物的种子了。
这里面有稻谷、肉扁豆、肉四季豆、婆豇豆等传统作物种子,就连《天工开物》中记载的“救公饥”——一种能在荒年快速成熟的早熟稻种,都在他的努力下重见天日。
![]()
后来许远国还找到其中的20多种适应性强的种子,在信阳及周边地区推广种植。
这些老种子种出的庄稼,没有华丽的包装,却有着最本真的味道。
许远国的坚守,不仅是对一种作物的守护,更是对农耕文明的传承。
![]()
![]()
![]()
«——【·珍贵的种子·】——»
在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杂交种子因其产量高、易管理的特点,逐渐取代了传统老种子,成为农业生产的主流。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许多老种子悄然消失,随之消失的,还有其蕴含的基因多样性、独特的文化价值以及应对突发灾害的潜在能力。
![]()
保住老品种农作物,是守护粮食安全的“隐形屏障”,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中,老品种农作物形成了适应本地气候、土壤条件的独特基因,具有抗病虫害、耐干旱、耐涝渍等优良特性。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频发,农业生产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
![]()
比如,在干旱年份,普通杂交水稻可能会大幅减产,而许远国找回的“云南芒粳”,却能凭借其抗旱的特性,保持稳定的产量;
在洪涝灾害频发的地区,“游水稻”的耐涝能力,能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
这些老品种就像一个个“基因宝库”,为培育抗逆性更强、品质更好的新品种提供了丰富的基因资源。
农业专家曾指出,现代杂交育种往往追求单一性状的优化,比如高产,这可能导致作物基因的“单一化”,使得作物对突发病虫害、极端天气的抵抗力下降。
![]()
一旦遇到大规模的病虫害或异常气候,单一品种的作物可能会面临“全军覆没”的风险。
而老品种农作物所蕴含的基因多样性,正是应对这种风险的“缓冲器”。
而且传统老品种农作物大多是“生态友好型”作物,在长期的生长过程中,与本地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和谐共生的关系。
![]()
许多老品种具有天然的抗病虫害能力,不需要大量使用农药;其发达的根系能够固土保水,减少水土流失;秸秆还田后,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
许远国在种植老种子的过程中,坚持不施农药、不施化肥,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不仅种出了原生态的粮食,还改善了土壤质量。
![]()
除此之外,每一种老品种农作物,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种文化,是农耕文明的“活化石”。
在许远国收集的老种子中,“胭脂米”不仅是一种粮食,更承载着当地的民俗文化。
比如在过去,信阳山区的姑娘出嫁时,嫁妆里总会带上一袋“胭脂米”,寓意着生活红红火火、丰衣足食;
![]()
这些老品种,早已超越了“粮食”的范畴,成为融入人们生活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一代人的乡愁记忆。
当老品种农作物消失时,与之相关的民俗习惯、农耕技艺也会随之淡化甚至消失。
![]()
比如,种植“游水稻”需要独特的插秧技巧和田间管理方法,这些技巧只有在种植过程中才能传承下来;
制作传统年糕需要特定的老品种糯米,一旦这种糯米消失,相关的制作技艺也会面临失传的风险。
![]()
保住老品种农作物,就是保住这些“活态”的文化载体,让农耕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让人们在品尝“老味道”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许远国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普通人对土地的热爱、对责任的担当。
![]()
他用十年光阴,收集百余种老种子,不仅守护了粮食安全的“根基”,传承了农耕文明的“火种”,更为我们诠释了保住老品种农作物的重大意义。
然而,像许远国这样的守护者毕竟是少数,目前我国许多老品种农作物仍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
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近几十年来,传统地方品种的消失速度加快,已有超过10%的传统地方品种绝迹。
保护老品种农作物,不仅需要像许远国这样的民间守护者,更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
![]()
许远国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一种老品种农作物都是一份珍贵的财富,每一位守护者都值得尊敬。
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能让老种子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让农耕文明的火种代代相传,让“记忆里的香”永远萦绕在人们心中。
参考: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老许的“种子保卫战”》2025-6-1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