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记者 芮扬 通讯员 周永育)“你看这姜苗,叶片厚实、根茎饱满,今年亩产稳超 8000 斤!” 深秋时节,宝鸡市凤翔区城关镇马村村生姜种植基地里,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范勇军拨开翠绿的姜叶,露出埋在土层下的金黄姜块,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120 多亩生姜田垄整齐如织,滴灌设备纵横交错,遮阳棚下的姜苗郁郁葱葱 —— 这片填补了关中规模化种植空白的 “金土地”,见证着马村人四年如一日的坚守与突破。
![]()
敢为关中先,唤醒 “沉睡” 的土地素有 “八百里秦川” 美誉的关中平原,是我国小麦、玉米的优质产区,传统种植模式早已根深蒂固。“生姜喜温喜湿,咱这儿干燥少雨、秋冬温差大,从来没人敢种!” 提起四年前的决定,范勇军仍感慨万千。彼时,本地生姜依赖外地输入,价格波动大、供应不稳定,而生姜市场需求旺盛、经济效益可观的现实,让马村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看到了转型契机。
![]()
![]()
“不能守着老庄稼过穷日子!”2021 年,合作社顶住 “气候不搭”“技术空白” 的质疑,在区农业局和城关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毅然开启生姜种植 “破冰之旅”。10 亩试验田,成了马村人挑战传统的 “勇气赛场”—— 没有本地经验可循,就查资料、访专家;缺乏种植技术,就组团赴山东 “取经”;土壤条件不适配,就一遍遍试验改良方案。“哪怕只有一成希望,也要拼尽全力试!” 合作社成员的共同信念,为这场跨界种植埋下了成功的种子。
![]()
![]()
四年磨一剑,破解 “水土不服” 密码万事开头难。第一年试种,因土壤透气性差、灌溉方式不当,生姜出苗不齐、长势孱弱,亩产仅 2000 多斤,村民的质疑声此起彼伏。“既然敢吃第一口螃蟹,就不怕啃硬骨头!” 合作社没有气馁,而是对症下药开启攻坚:
—— 邀 “外脑” 把脉。请来宝鸡市农科院专家和山东生姜种植能手,田间地头现场指导,摸索出 “起垄覆膜 + 滴灌 + 遮阳棚” 的适配模式,既锁住水分又调节温度,破解了关中气候干燥的短板;
—— 改 “土壤底子”。持续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透气性和肥力,让原本 “偏硬” 的关中土壤,变成了适宜生姜生长的 “松软温床”;
—— 守 “绿色底线”。采用生物农药、物理诱杀等绿色防控手段,拒绝化学污染,保障生姜品质纯正。
三年迭代,四年坚守。试种规模从 10 亩扩至 30 亩,再到今年的 120 多亩;亩产从 2000 多斤跃升至 8000 多斤,马村生姜凭借 “色泽鲜、姜味浓、无病害” 的优势,未丰收便被预订为姜种,成了市场上的 “香饽饽”。
田垄结 “金果”,铺就乡村振兴路如今的马村村,生姜种植不仅让村集体增收,更带动 5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在家门口干活,既能照顾老人孩子,每月还能挣2000 多块,比外出打工舒心多了!” 正在田间采收生姜的村民王大娘笑着说。
这片 120 亩的生姜田,不仅结出了 “致富果”,更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径。“马村村的成功,证明关中平原不仅能种粮食,更能种出特色高效作物!” 城关镇副镇长刘宇飞表示,将以马村村为示范标杆,强化技术指导与市场对接,鼓励更多村集体和农户探索特色种植,让 “敢试肯钻” 的精神在乡村振兴战场上开花结果,让更多农户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从 “无人敢种” 到 “规模化丰收”,从 “技术空白” 到 “经验输出”,马村人用四年时间证明:乡村振兴的路上,只要敢闯敢试、善学善钻,就能让 “不可能” 变成 “可能”,让沃野田垄长出更多 “致富希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