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美军F22,曾经可是全球五代机的标杆,隐身性能、机动优势一度让各国望尘莫及,但2004年的东海防空识别区,两架F22在E3望楼预警机加持下闯来叫板。
却被我国歼16编队狠狠拿捏,两年内再不敢踏足这片空域,这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较量,歼16这款四代机为何能越级战胜五代机?
![]()
从八换一到直面挑衅的底气
1997年,F22横空出世,成为全球首款真正意义上的五代机,凭借隐身、超视距作战等核心优势,拉开了与其他国家战机的代差。
而当时我国最先进的战机,是已经改到极限的歼16,一款三代机与五代机足足差了两代技术鸿沟,为了应对这种悬殊差距,当时军迷圈流传着一个悲壮的战术。
![]()
用8架歼16分成4个双机编队,以20公里间距横向展开,像一面墙一样向F22冲锋,这个战术的核心逻辑,是利用F22打开弹舱发射导弹的10秒窗口期,让后续编队推测其位置。
再通过不断牺牲、调整方向逼近,直到目视距离才能尝试反击,但这只是纸上谈兵,背后是无数飞行员可能付出的生命代价,更是当时我国空军实力不足的无奈。
![]()
短短7年后的2004年,美军带着两架F22和一架E3预警机,直奔我国东海防空识别区,他们笃定F22的隐身性能能突破防线,想借此羞辱我国。
可他们没想到,当年那个需要用八换一战术勉强应对的国家,已经搭建起一套让隐身战机无处遁形的作战体系,这场挑衅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
从地面雷达到空中协同的全链条压制
美军编队刚进入东海防空识别区,就被我国的国之重器天波超视距雷达抓了个正着,这款部署在地面的雷达,能在4000公里外探测到五代机。
很多人会好奇,地球是圆的,地面雷达怎么能做到无视曲率探测,其实原理很简单,它发出的电磁波会通过电离层反射,就像借助天空中的一面大镜子,从上向下照射目标。
![]()
而F22的隐身设计存在明显短板,主要优化了正前方、侧方和下方的隐身性能,机背的隐身能力相对薄弱,天波雷达的探测角度正好击中这个软肋。
再加上环球时报曾明确报道过该雷达具备探测F35等隐身战机的能力,足以证明其可靠性,这些部署在我国中东部的天波雷达,探测范围不仅覆盖周边全境,甚至能延伸到关岛地区。
![]()
但天波雷达只能实现远距离发现,无法精准定位,这时候,沿海山顶部署的米波雷达接过了接力棒。
这类专门针对五代机的精密跟踪雷达,虽然受地球曲率影响看不到过低目标,但凭借居高临下的部署优势和天波雷达提供的飞行轨迹,能精准锁定目标。
![]()
2013年,山东部署的米波雷达就曾在450公里外发现降落在韩国机场的F22,十几年过去,其探测距离和精度只会更出色,米波雷达将精准位置信息传递给值班的空警500预警机。
指挥中心随即派出两架歼16和一架空警500前出拦截,很多人会疑惑,为何不派出更先进的歼20,其实这是一次刻意的体系验证。
![]()
我们要证明,在完善的作战体系支撑下,四代机同样能战胜五代机,对于很多买不起五代机的国家来说,这无疑是打破美军技术垄断的关键,让他们也能拥有对抗F22、F35的底气。
在接近目标的过程中,歼16始终保持雷达关机状态,避免被E3预警机过早发现,直到双方相距200公里时,E3预警机率先探测到歼16编队。
![]()
而此时的F22因为保持隐身状态未开雷达,依旧处于盲飞状态,有意思的是,此时空警500还未达到有效探测距离,但我国地面米波雷达一直在持续跟踪F22。
双方形成了势均力敌的超视距对峙态势,都具备通过预警机引导发射导弹的A射B导能力,打破平衡的关键,是歼16编队中的歼16D电子战飞机。
![]()
就在E3预警机试图锁定歼16的瞬间,歼16D的雷达突然开机,电子吊舱立刻对E3展开反压制,原本能稳定跟踪的E3预警机,瞬间陷入看不清、打不准的困境。
电子战的威力在这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而空警500凭借领先E3至少15年的数字阵列雷达技术,始终牢牢锁定F22,美军不甘心落败,E3预警机试图制造假目标干扰探测。
![]()
但空警500和歼16D搭载的智能数字射频储存技术,能让这些假目标失去意义,这项技术能精准分析、复制干扰信号,让原本的假目标变得更假,彻底瓦解对方的干扰企图。
反观E3预警机,还在用20年前的雷达构架,美军每年1万亿美元军费却没给它留出升级预算,技术代差让其在电子对抗中不堪一击。
![]()
近战决胜
随着距离不断缩短,双方进入近距离格斗阶段,此时F22不得不放弃隐身优势,开启雷达试图锁定歼16,可它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瞄准目标。
歼16D的电子吊舱一直在进行定向干扰,只要F22发出火控信号,歼16D机翼上的信号接收器就会快速捕捉、分析、复制,再通过电子吊舱发射回去。
![]()
无论F22如何切换信号频段,都能被精准压制,失去火控锁定能力的F22,只剩下机炮这一原始武器,可机炮的命中率本就极低,面对歼16的机动优势更是毫无胜算。
很多人不知道,歼16的气动布局脱胎于苏27,当年我国一眼就看中了苏27惊为天人的气动设计,这种布局让其机动能力在全球战机中名列前茅。
![]()
虽然苏27的机头空间巨大,早期我国自产雷达和散热系统难以适配,只能通过加装配重铁暂时解决,但也为后续升级留下了充足空间。
如今的歼16,在继承苏27气动优势的基础上,融入了近十年最新的材料、电子技术,再搭配两台国产涡扇发动机,机动性能更上一层楼,反观F22,其机动能力早已被验证存在短板。
![]()
2009年阿联酋举办的高级战术领导课程军事演习中,仅进行近距离格斗的F22,被阵风战机虐得体无完肤,面对气动布局更优、还具备电子压制能力的歼16,F22的近战劣势更加明显。
更关键的是,歼16采用双座设计,前舱飞行员可以专注于战机操控,后舱飞行员则能全身心处理雷达干扰、火控引导等信息,分工协作让作战效率大幅提升。
![]()
歼16还具备同时跟踪16个目标的能力,可自主选择攻击对象,在格斗过程中,歼16编队上演了精彩的机动动作:面对试图垂直爬升绕后的F22,歼16先拉升机头减速,再通过滚转动作让对方扑空,随后再次完成火控锁定。
经过多次锁定与挣扎,两架F22彻底认清了实力差距,最终只能撤出我国东海防空识别区,正如央视后续报道中提到的,自那以后,该型飞机再也没有出现在我国相关空域。
![]()
实力反转
这场东海对峙的胜利,绝非单一机型的功劳,而是我国作战体系的全面胜利,歼16之所以能以一敌二锁定F22,离不开天波雷达、米波雷达的探测支撑,离不开空警500的指挥引导。
更离不开歼16D的电子压制,每一个环节都缺一不可,对比2018年金头盔对抗演练的结果,这种体系优势更加凸显。
![]()
当时两架歼20在加装龙波透镜、刻意增大雷达散射面积的情况下,对抗8架歼11B,半小时内取得108:0的战绩,自身毫无损失。
这足以说明,在没有体系支撑的情况下,四代机面对五代机几乎没有胜算,而一旦有了完善的体系加持,不仅五代机可以形成碾压优势,四代机也能实现越级反杀。
![]()
结语
如今的我国空军,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需要用悲壮战术应对代差的队伍,从歼10到歼16,从歼20到歼35,从空警500到先进的地面雷达网。
我们构建起了一套自主可控、攻防兼备的作战体系,美军F22的黯然离场,不仅是一次挑衅的失败,更是我国空军实力崛起的有力证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