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师院奏响就业工作“变革曲”
最近,合肥师范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们发现,最近收到的简历越来越“精致”了——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模板,而是根据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精心准备的个性化简历。这细微的变化,折射出学校就业工作从“打包推送”到“精准荐才”的深刻转变。
“过去我们更像是‘批发商’,把毕业生信息打包推送给企业。现在我们要做‘精准配药师’,为每个学生找到最适合的发展路径,为企业推荐最匹配的人才。”该校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何晶晶老师用一个生动的比喻,道出了这场变革的核心。
理念之变 从“行政主导”到“全员参与”
“就业工作不是某个部门的‘家务事’,而是全校的‘一盘棋’。”合肥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徐成钢的这番话,道出了学校就业工作的深刻转变。在这一理念指引下,该校将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构建起“主要领导部署、分管领导靠前指挥、院系领导具体落实、各部门协同推进、全校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全新工作格局。
“过去我们主要关注课堂教学,现在每位专业教师都自觉成为学生的就业引路人。”该校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教授汪中对此深有体会。今年以来,他利用科研合作机会,已成功推荐5名学生到合作企业就业。更让他欣慰的是,通过深入了解企业需求,他的教学内容也更加贴近产业实际。
该校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骆雁雁不仅带领学生赴浙江义乌参加外贸实训,还主动联系往届毕业生所在企业,建立起“学长学姐带学弟学妹”的传帮带机制。“看到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企业快速成长,这比发表一篇论文更让我有成就感。”骆雁雁说。
数字背后是全校上下实实在在的行动。全校“访企拓岗”专项行动累计走访336家企业,拓展岗位1688个。校领导带头走访科大讯飞、龙芯中科、合肥人工智能研究院等重点单位102家,形成了“书记校长拓岗、学院院长荐岗、专业教师送岗”的立体化工作网络。
学校各行政部门也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教务处推动课程设置与就业需求对接,就业创业工作处开展就业能力提升培训,校团委联合社会力量,帮助联系优质用人单位。从校领导到专业教师,从辅导员到行政人员,每个人都成为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力量,共同织就了一张全员促就业的工作网。
![]()
外国语学院师生赴义乌参加商贸人才交流活动
![]()
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教师周玉(前排中)在指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
![]()
合肥师范学院承办安徽省2025年“暖心帮扶”专场招聘会
方法之变 从“全程指导”到“精准画像”
在校生涯教育咨询室,“生涯画像”活动总能吸引大批学生参与。学生黄孟申在导师指导下,通过专业的测评工具和深入的自我分析,逐渐明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
“我原本对未来很迷茫,现在通过学校的‘精准画像’服务,明白了自己的优势和短板,确定了往人工智能方向发展的目标。”黄孟申说。根据 “画像”,他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和实习路径,大二暑假就已获得两家知名企业的实习机会。
这种转变源自学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刻反思。“过去的就业指导比较笼统,往往是大水漫灌,效果有限。”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教师周玉介绍,“现在我们更注重精准滴灌,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成长路径。”
为此,学校选送56名就业指导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同时选聘27位校外导师参与生涯教育咨询工作。他们通过一对一、小团队式服务,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己,为个人成长发展画像,为求职就业路径画像,以科学调整成长目标,更加适配社会人才需求。
“精准画像”带来的变化是显著的。经过辅导的学生,80%以上实现了就业创业。马郢乡村美学馆、合肥余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从学校创业基地成功孵化后,持续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创业指导。
学校还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组织“起航青春,筑梦西部”事迹报告会,开设“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青春思政课,引导有志到基层建功立业的青年学生参加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基层项目等。今年,50名2025届毕业生赴新疆、西藏等地就业,3人获评安徽省西部计划考核优秀等次。
为更好地服务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学校通过“两站两服务”,开展征兵政策宣讲19次,全年58名毕业生应征入伍。一批批合师学子正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路径之变 从“笼统对接”到“精准匹配”
在该校就业大数据平台前,工作人员正在分析2025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这个集成学生基本信息、专业特长、就业意向等数据的大平台,成为了学校精准荐才的“智慧大脑”。
“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每个专业的学生适合什么样的岗位,从而实现精准匹配。”平台管理教师王瑜介绍。学校参照地方紧缺人才目录,编制了毕业生与产业对接的“供需清单”,创新“嵌入式”“耦合式”人才对接模式。
该校产业学院的建立更是这一变革的生动注脚。学院从培养起点着手,培育人岗匹配精准的毕业生。据了解,产业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在目标单位实现了更精准、更高质量的就业。人工智能领域的某龙头企业人力资源总监表示:“合肥师范学院的毕业生专业对口性强,实践能力突出,到岗后能快速适应工作环境。”
该校各二级学院的探索创新尤为活跃。外国语学院组织多批小语种学生前往义乌、宁波等地交流学习,让学生亲身体验职场环境;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与合肥人工智能研究院、含山县数据资源管理局等单位建立深度合作,将课堂延伸到企业一线;电子信息与集成电路学院与龙芯中科、合肥海特微波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建实习基地,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前沿技术。
特殊群体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样得到了精准关注。通过“一人一策”的帮扶机制,学校为2025届的880余名特殊群体学生提供了4200余个精准岗位信息,有就业意向的学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已达100%。离校未就业学生“动态清零”台账,记录着岗位推送、职业指导的足迹,“离校不离心、帮扶不断线”成为就业人内心的坚守。
改革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2025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达到92.43%,留皖率达到73.74%,为安徽基础教育、十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在安徽各地的教育系统,该校毕业生的身影随处可见;在新兴产业领域,该校毕业生同样表现出色,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合肥师范学院毕业生“用得上、留得住、发展好”。
(记者黄慧,通讯员苏珊、田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