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伟
编者按:
数字,最抽象,却又最理性、最直观。
“十四五”时期,合肥于高质量发展航程中破浪前行,留下一串串扎实而闪光的航线。
为全景展现合肥这五年发展成就,合肥市举行“决胜‘十四五’ 搏出新精彩”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人民网安徽频道即日起推出“‘数’度看合肥”栏目,以“数”为媒,观合肥这五年发展速度、成长高度、政策力度、城市温度与服务深度……
“过去五年,我们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城市品质,特别是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转型。”11月20日,合肥市“决胜‘十四五’ 搏出新精彩”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合肥市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刚开门见山总结过去五年的合肥城市品质之变。
“大拆大建减少了,城中村改造精准治愈了城市‘伤疤’……还有大家看不见摸不着,‘于无声处’默默守护城市安全的市政设施、地下管线、燃气热电等等工作,都在这五年里取得了新的进步,为千万人口安享岁月静好立下汗马功劳。”
事实上,就在张刚说出这席话时,合肥的宿松路高架桥上川流不息,园博园、合柴1972、新粮仓等热门打卡点游人如织,一座座崭新的校园书声琅琅……
从昔日“江淮小邑”到如今“养人之城”,这五年,合肥的“高品质”究竟变在哪?合肥市城乡建设局及合肥市重点局的一组组数据勾勒出城市蝶变的清晰轨迹。
“十四五”期间,合肥城市交通迎来质的飞跃。金寨路、宿松路、文忠路等15条快速路相继通车,预计到今年年底,快速路总里程将达到314.6公里,是“十三五”末的3.4倍。高架桥不仅数量增多,还实现了“快快相连”,南二环、金寨路、合作化路等传统堵点得到有效疏解。
轨道交通的发展同样令人瞩目。运营里程达到232公里,较“十三五”末实现翻番,轨道的客运量占比已超过公交,达到六成以上。“出门坐地铁”从新鲜事变成了合肥市民的日常。
告别“大拆大建”,合肥探索出了一条精准、有机的城市更新路径。
合肥坚持“无体检不更新”,建立起“实施体检—分析诊断—更新施策—再实施体检”的工作闭环。今年,城市体检范围扩大到全部4个行政区和3个开发区,涵盖2900余个小区,约4.5万栋住宅。
五年来,合肥共实施城市更新项目620个,完成投资约480亿元。重点打造骆岗公园、老城片区等市级更新示范区,园博园、合柴1972等成为全国示范项目。谋划两批121个城中村改造,征迁已完成七成以上。
“大家看不见摸不着的工作,为千万人口安享岁月静好立下汗马功劳。”张刚的话背后,是一张坚实的城市安全网。
合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累计预警各类风险1200余起,全市地下管网事故发生率下降60%。全市管道天然气供应能力达1450万方/天,较“十三五”末提升70%,冬季“气荒”现象成为历史。
在精细化管理方面,合肥持续打通断头路,多轮次治理城区拥堵点,拥堵指数已下降至全国第28位。新增公共停车泊位48.9万个、充电设施3.05万个,城区基本建成2公里充电服务圈。
面对建筑业转型阵痛,合肥不“躺平”、不退缩,以优质服务与企业同舟共济。去年建筑业产值达6175亿元,占安徽全省半壁江山。
值得一提的是,五年来,合肥12个项目获得“鲁班奖”,168个项目获得“黄山杯”。在绿色智能方面,新建建筑全面实现绿色化,新建装配式建筑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30%以上。
“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在合肥不再是一种畅想。合肥积极开拓“场景创新+智能建造”新模式,建筑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开始广泛应用。
从立体交通到有机更新,从筑牢安全底线到推动行业转型,合肥实现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为千万市民打造更高品质的宜居之地。
“数”度看合肥① | 从“万亿”到“双万”
“数”度看合肥② | “科里科气”这样炼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