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夜手术室,无影灯下,44岁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与死神的赛跑再次上演!
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这类过去常见于老年人的“旋风杀手”,正频繁侵袭40-55岁的中年群体。近两周该院连续收治14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其中A型与B型各占7例,超过半数为正值壮年的社会与家庭支柱。该院心外科主任陆华指出,长期失控的高血压、被忽视的身体信号与健康意识的缺失,共同将生命动脉推向前所未有的“中年危机”,而近期气温骤降更是导致发病增多的重要因素。
被忽视的高血压是血管撕裂的“始作俑者”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外科主任陆华表示,当前我国主动脉夹层发病呈现明显年轻化趋势,“欧美日韩等国家一般都是六七十岁或者年纪偏大人群才会出现主动脉夹层,但我国的40-50周岁年龄组别就开始高发”。究其根源,长期高血压且未能规范管理是最普遍的原因。很多中年患者明知血压偏高,却因“没有什么感觉,就不吃药”或是认为“是药三分毒,能不吃就不吃”,导致血压如过山车般剧烈波动。
陆华告诉南都记者,长期失控的高压血流如同日夜不停冲刷河床的洪水,不断撞击血管内壁,“每一次不规律的血压波动,都是对主动脉壁一次沉重的鞭挞”。部分患者初期血压升高时会头晕,但“扛一扛”之后反而适应,误以为身体已经耐受,殊不知血管壁已在无形中受损。“这么高的血压对血管的损伤在持续累积,尤其抽烟的人血管状况更差,直至在某次寒冷刺激、情绪波动或体力负荷下突然撕裂。”
救治窗口极窄,识别症状与科学决策是关键
主动脉夹层分为A型和B型,其中A型尤为凶险。陆华主任在采访中详细解释,A型夹层最怕出现“心包填塞”,即血管外膜渗血进入心包填满心包腔,“心包是没什么弹性的,一旦积液超过一定量,心脏就没有空间活动,基本上就无法正常的收缩舒张了”,此时血压骤降,必须立即手术。此外,若患者发病时除了胸背痛还出现下肢缺血、脚麻等症状,也需尽快干预。他提到近期救治的一名79岁高龄患者,就是在半夜通过CTA确诊后由团队紧急手术,最终转危为安。
对于不同类型的夹层,治疗策略也有区别。陆华主任解释说,有些患者处于非A非B型夹层的“中间阶段”,这时医疗团队会利用现有的医疗条件,“给他一段时间缓冲,让他治疗一段时间之后,在做足了充分的术前保障的情况下再手术干预,手术成功率也大大提升”。
陆华表示,随着当前手术技术的显著进步,通过人工血管置换和支架植入,只要患者能及时接受手术,“基本都能活下来”。
预防优于救治,健康管理需要“终身护航”
面对日益年轻化的发病趋势,陆华主任呼吁公众建立“防大于治”的意识。他强调,高血压是一种必须规律治疗的慢性病,绝不能因症状轻微而掉以轻心。家中应常备血压计,持续监测,并在医生指导下规律服药、终身管理,将血压稳定控制在目标范围。这是预防主动脉夹层“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临床上,很多患者在手术时被发现有明显的心脏肥厚,“心室很厚,正常心室一般都是比较柔软,长期高血压的心脏就会表现为心肌的明显增厚,变硬”,这是“长期爆血”的结果,说明高血压已经对心脏造成了实质性损害。
此外,改变生活方式同样关键。戒烟、控酒、低盐饮食、控制体重、避免长期熬夜与过度压力,都是保护血管的有效措施。
随着冬季来临、气温骤变,主动脉夹层进入高发期。心脏大血管外科临床观察到,“一般是变天一两天之后才出现的”,这与近期广州气温骤降的情况高度吻合。专家再次提醒,中年群体尤需警惕身体的“预警信号”,当出现“突发的、剧烈的、撕裂样的胸背部疼痛”时,必须立即就医,摒弃“硬扛”思想,科学管理健康,才能让生命动脉远离这场提前到来的“中年危机”。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张灿城 李小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