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在第十九届深圳国际金融博览会开幕式期间,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与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携手打造港深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的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这份文件明确了两地共建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的目标以及规划了具体实施路径,揭示了两地在全球金融格局中抢占制高点的战略决心。
![]()
双城合力:优势互补的战略选择
深港合作建设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具有天然优势。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成熟的金融体系、与国际接轨的监管框架和高度开放的金融市场;深圳则是中国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在数字技术应用、科技人才储备和产业化能力方面实力雄厚。这种“金融+科技”的互补性合作,有望产生“1+1>2”的协同效应。
尽管优势明显,但两地在金融科技发展中也各自存在短板。香港的短板主要是:技术与产业结合不够紧密,市场空间有限,科技应用场景不足。深圳的短板则体现在: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金融制度与国际标准接轨不足,高端金融人才储备相对不足。正是这些短板的存在,为两地互补合作提供了空间。香港的国际化为深圳提供了走向全球的桥梁,而深圳的科技创新能力则为香港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应用场景。
《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要落地20个以上深港跨境数据验证平台金融领域应用场景,形成数字金融和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这一目标体现了务实推进的策略思维,既瞄准长远愿景,又注重阶段性成果。
六大任务:构建金融科技生态系统的完整框架
《行动方案》提出了六大重点任务,构成了打造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的完整框架。
主体引育方面,方案支持香港支付机构在深圳设立跨境支付技术服务主体,培育金融科技“专精特新”企业,推动建设金融科技集聚功能区。这些举措将夯实产业基础,形成集群效应。
技术研究方面,方案鼓励深港两地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建立技术交流合作平台,支持算力服务供给方为金融科技企业提供智能算力服务。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方案提出探索建立金融数据跨境流动机制,这触及了深港金融合作的核心瓶颈问题。
五篇大文章部分,方案将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深度融合,体现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导向。其中,支持深圳企业赴港发行可持续发展离岸人民币债券、推动“深质贷”等特色征信产品增量扩面等具体措施,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应用场景部分,数字人民币的跨境应用成为亮点。方案提出要发挥香港作为首个数字人民币跨境试点地区优势,便利香港居民开立和使用数字人民币钱包,扩大数字人民币在两地零售、交通及贸易等领域试点范围。这为数字人民币的国际化探索了可行路径。
监管环境方面,方案提出用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和“金融科技监管沙盒”的联网对接机制,体现了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鼓励创新的监管智慧。
行业生态部分,方案强调推进“深港澳金融科技师”专才计划,鼓励举办“数字金融论坛”等活动,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交流平台。
战略意义:服务国家金融开放大局
深博联认为,《行动方案》的发布具有多重战略意义:
首先,它是在国家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的背景下提出的具体实践,是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
其次,深港携手打造全球金融科技中心,有助于在香港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同时,支持深圳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金融中心,形成南北呼应之势。
最后,这一合作探索了跨境金融监管和数据流动的新模式,为我国金融业进一步开放积累经验。
尽管前景可期,但深港共建全球金融科技中心仍面临诸多挑战。数据跨境流动的监管协调、技术标准的对接、市场竞争的公平性等问题都需要在实践过程中逐步解决。
展望未来,随着《行动方案》的落地实施,深港两地将有望形成金融科技领域的“双城记”效应,不仅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也为中国在全球金融科技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提供有力支撑。这一合作模式的探索,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乃至全国金融改革开放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转载请注明来源:深博联科技社团SDEA)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